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长叹,原来关于国企改革,我们连病根都诊断错了。
国企的百年发展史
我们先看一看100多年来的国企是什么样的。1840年之后,洋务派运动兴起,建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国企,最著名的有两家,一家是福建的马尾船厂,另一家是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马尾船厂的主导人是左宗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主导人是李鸿章,但是他们背后都是曾国藩。
曾国藩于1864年灭掉了太平天国,八年之后,也就是1872年,死掉了。也可以说,这一批国企有着八年的建设期。但是就在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给同治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马尾船厂不要搞了,左宗棠在骗您老人家。左宗棠当年说,给他300万两白银,他给朝廷造16艘战舰,对吧?可是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花了四五百万两白银,只造出来5艘船,而且都是破船,有那银子还不如直接找外洋人去买呢。
宋晋讲的确实是事实,这两家企业都太不争气了。江南制造总局也是一样,造出来的枪,连它的主办人李鸿章自己率领的淮军都不用,因为准头不够。更重要的是,江南制造总局造一艘船,且不说技术水准如何,它的费用居然是洋人的两倍!
为什么?因为太浪费,尤其是人员费用。比如说马尾船厂一个工头的月薪居然开到了30两银子,一个普通工人能开到12两银子。当时如果不在这种官办企业,一个工人的月薪大概也就3两银子。如果是农村的贫苦人家,1两银子足够过一个月了。当时皇后一个月的月利钱,也就是1000两银子。
他们为什么要花30两银子雇一个工人呢?很简单,有人托塞到这个企业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国企里也到处都是,现在也有不少。
到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马尾船厂的高管就已经达到了59个,每个高管都要配一堆杂役人员伺候。现在看到的记录是,有60多个杂役来伺候这些人。江南制造总局也是一样,仅高管、会办、经办人、主办人,就有80多个人。所以马尾船厂的账里,一个月有三分之一的花费是用于人员开支和伙食费,你说这个企业还怎么办下去?
问题出在哪儿呢?当然有技术水准不够的问题,有管理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当时马尾船厂的领导人沈葆桢,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督艺员者,匠首也”,就是工匠头子,管小工的;“督匠首者,绅员也”,就是那些士大夫;“督绅员者,臣也”,就是我。但是一层比一层不懂,工人比匠首懂,匠首比士大夫懂,士大夫比我懂,你说这个企业怎么办?
但是当时的人不认为问题出在管理制度上,都认为既然是贪污腐败,人浮于事,那一定是出在吏治上,就是人的品德上。还真不能这么说。比如马尾船厂的领导人沈葆桢,他当时是福建巡抚,在近代历史上可是一代名臣。他不仅是林则徐的女婿,跟林则徐的女儿一辈子感情都很好,而且他在经营台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福州办船政学堂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比如思想家严复,北洋舰队的将领刘步蟾、方伯谦。左宗棠当年就讲,做这件事,要么就不干,要干就一定得用沈葆桢。
这么一个能干而且操守又不错的人,又如何呢?翻开马尾船厂的员工名单会发现,他的两个妹夫、女婿、幕僚、家庭教师全部都在上面,担任总办、会办这些职务。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不就叫裙带关系吗?这不就是贪污腐败吗?但是在当时的道德标准里,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为官一方,有一些故人请托往我这儿塞一个人,我能不帮忙吗?像沈葆桢这样道德品质过关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风气。
是军人出身的国企高管品德有问题吗?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张之洞。当时人开玩笑说,张之洞就是“张之皆洞”,他干的事只要展开来看,全是窟窿眼。他最大的一个窟窿眼,就是办汉阳铁厂。
有一次他跑去视察,翻看账簿,突然发现不对,怎么一个煤矿一个月就吃了1000斤盐?这个煤矿叫王三石煤矿,一共66个人,这66个人一天要吃掉33斤盐,要烧掉10箱灯油,这不是开玩笑吗?而且他发现,这个地方连老妈子、杂役都有助理,因为这个老妈子是熟人塞进来的正式职工,正式职工都不干活儿。现在我们有些国企里面,干活儿的也都是临时工,正式职工也是不干活儿的。
你说张之洞这个人,清流出身,而且一生不贪污,但是又如何?他管理的企业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以至于汉阳铁厂只要高炉烧一天,就得赔2000两银子,不仅没有在创造财富,反而在毁灭财富。
可见,这不是个人人品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家胡雪岩真正的发家故事
民营企业的情况会不会好得多呢?这个结论你还真别急着下。当时最著名的民企是阜康钱庄,老板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我的安徽老乡。胡雪岩非常有钱,高阳先生曾经给他写过一套。但是这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关键,胡雪岩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好像做了很多生意,什么中药材、丝绸、茶叶,这些都是徽商经常做的生意。但是真要翻开胡雪岩的底牌来看,他简直就是一条吸血的蚂蟥,吸谁的血?当然是吸国家的血。
胡雪岩的搭档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总督大人,在西征的时候,大军出发需要粮饷,国家民穷财尽,没有钱,怎么办?只有借洋债,所以就需要胡雪岩这样一个商人,居中做各种各样的商务安排。
你知道胡雪岩给左宗棠借的洋债的利息是多高?15。8%的年利率,实在高得离谱。汇丰银行给出的利率是8%,为什么最后变成了15。8%呢?胡雪岩蒙左宗棠,说别人借的都是烂银元,都是缺边缺角的,我们虽然利息高一点,但都是完完整整的好银元。
左宗棠可不管这些,他只要能打仗,有枪有炮有粮饷就行了。至于还钱,那是国家的事,国家用海关税收去抵押来还款什么的,他是不管的,无论多高利息他都肯借。一场大仗打下来,那是金山银海堆出来的战果,有一半的利息都落到了胡雪岩的口袋里,他就是这么发的财。
胡雪岩跟左宗棠之间还有一些趣事。有一次左宗棠听说有一种德国枪特别好,就跟胡雪岩讲,你去采购一杆来,正好我在兰州有一些机床,山寨一批,这样不就省下一大笔钱吗?
第58章 现代化的本质(6)()
胡雪岩说没问题,既然左大帅要,那我一定马上办。那个时候没有顺丰快递,也没有手机可以监测物流。左宗棠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就写信去问他。胡雪岩说已经寄出了,你怎么没收到呢?就沿途去查。其实他根本就没寄,为什么不寄呢?因为胡雪岩自己要挣这笔钱。他给西征军在上海采购一杆枪的价格是20两银子,可是到了去跟左宗棠报账的时候,就成了100两银子,这种生意怎么能放弃呢?现在你左大帅要自己制造,这钱我还怎么挣?
这就是胡雪岩真正的发家故事,所以你甭信什么红顶商人的商业传奇,胡雪岩财富的源头在这儿。
文人做生意会一样吗
当然你可能会说,商人没有节操还可以理解,文人做生意会不会好一点儿呢?也一样。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叫刘鹗,这个人大名鼎鼎,晚清四大谴责中的老残游记就是他写的。别看他表面上是一个典型的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士大夫,但是他对做生意特别感兴趣,捎带着也做点儿生意。
可是他几乎做什么生意都赔,他一生中做得最大的一笔生意,是修京汉铁路,当时叫卢汉铁路,就是北京的卢沟桥到汉口这一段铁路。这么大一件事他一个人办?对,他就是想一个人办了。
当时他带了5万两银子跑到北京,找到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行贿。翁同龢既是军机大臣,又是户部尚书,属于实权派。翁同龢也没跟他客气,5万两银子照单全收,但是在日记里记了一小笔,说刘鹗这个人品德不好,怎么能行贿呢?这5万两银子他虽然已收下,但他在日记里这么一写,万一将来东窗事发,就能证明他没收,真是个老狐狸。
就这样,刘鹗在北京运作了一圈,然后跑到湖北武汉去骗湖广总督张之洞,说这个铁路的修建我全包了。张之洞说你凭什么全包了?刘鹗说,我有钱啊。然后掏出一张1000万两银子的银票。
张之洞一看这张银票是上海一家洋行给开的,就派人到上海去问。一打听才知道,这家洋行跟刘鹗之间有个交易——只要刘鹗拿到卢汉铁路的修筑权,就借给刘鹗1000万两银子。可见,刘鹗在做一个拼缝的生意,跟今天很多商人的嘴脸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故事不胜枚举,当时几乎所有的商人,从最早的胡雪岩一直到晚清的盛宣怀都在这么干。但是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是内阁时代的人杰,甚至是心忧天下的士大夫。这些人不能说都是道德败坏之人,如果有一种“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生意摆在你面前,你会不占这种便宜吗?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对国企的批判,都认为问题的根子出在所有制上。但是我们参照晚清这些事实来看,真是这样吗?跟所有制度完全没有关系。那么一笔冤大头的买卖,你有本事你就抢,你有本事你就偷,那谁会不偷呢?所以国企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
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商关系
在读完了改革现场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感悟,也许国企改革问题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商关系。
当一个市场的核心是由政治权力来构筑的时候,围绕着它就会形成一个大的旋涡。不管是国企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哪怕是个外企,只要进到这个旋涡里,经营水准和道德水准都会被推着败坏那么一点点。比方说世界著名的军火供应商克虏伯公司,不能说德国人没有经营水准,没有管理制度,没有契约精神吧!可是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挣钱,照样得给回扣。它跟江南制造总局做生意的时候,就给了大笔银两的回扣。
我们总不免对政治权力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寄予一份期待,以为权力的正当使用会促使这种关系变得良性起来。曾经有一句话叫“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是这个台可不那么好搭。这几年,我们经常会看到,政府给予很多要扶植的产业大量的补贴,但是古今中外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政府给予补贴的产业,不仅没有扶持起来,反而带来大量的问题。
我就知道南方有一个城市,政府很有钱,要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一个动漫之都,每家企业补贴500万。政策一出,傻子才不来呢,至少先把500万拿来花花,花完就撤了。
政府一看这样补贴不行,把补贴政策改为每生产一分钟的动画片就补贴2000块钱。这些企业一看,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嘛,就又回来了,只要把每分钟的制作成本控制在2000块钱之内,企业不就盈利了吗?所以短短几年时间,生产了大量粗制滥造、我们的小朋友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画片。但是因为有政府补贴在,这种政商关系就变得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