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我们现在筛选赛马,确实可以把马变得越来越敏捷,可是赛马脾气不好是出了名的。再比如母鸡,我们人类用单目标来筛选它,就是要它多生蛋、生育能力强就可以了。但问题是,这种母鸡也经常歇斯底里、脾气不好、攻击性比较强。

    如果全人类因为这套优生学的方法变得智力奇高,但是脾气都不好,都不愿意跟他人协作,人类的创新、创造还真的存在吗?

    而且,即使基因学说已经发达至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基因工具不是一把手术刀,而是一根大木棒。也就是说,当我们想以基因为工具改变人的某些性状的时候,做不到手术刀那么精准,想切哪儿就切哪儿。它其实像一根大棒,一棒子扫下去,连带着一大片因素。

    这个很好理解,基因是我们内在的一个特质,它表达出来的性状也许是非常多的。而我们现在局限于我们的科学,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两种,对于其他危险,我们其实是不知道的。比如,有一种遗传病叫台…萨氏综合征。得了这种病的小孩两三岁的时候智力就停止发育,然后很快就会死掉。

    很多遗传病学科的学者觉得这个病太奇怪了,它不符合进化论的原理。在人类多少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带有这种疾病基因的人应该早就被淘汰掉了,怎么还能留到现代社会呢?后来研究发现,原来引发台…萨氏综合征的基因不见得一定会发病,所以就有人会幸存下来。另外,带有这种基因的人,抗肺结核杆菌的能力非常强。

    什么叫进化?进化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甚至是多害相权取其轻。当肺结核多发的时候,带有这种基因的人能够抵抗,再担一点台…萨氏综合征的风险,是划算的,所以这种病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这说明基因不是一个超市,我们进去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当我们想要一个好处的时候,也不得不接受它附带的那些坏处,而且这些坏处我们未必明确知道。当我们消除掉一个坏处的时候,没准儿一棒子也扫死了那些好处。所以,从尊重人类这个物种的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积极的优生学本身就不成立。

    智商测试靠谱吗?

    第二个话题,就是智商。智商难道真的可以通过测试测出来吗?直到今天,还在流行智商测试。很多学者是这样反对的:“智商测试没准儿就适合那些愿意或者善于智商测试的人。”

    讲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律师叫博伊斯。别看博伊斯是个大律师,但他从小就得了严重的阅读障碍症。翻开任何一本书,他连一个单词都拼不出来,要想连篇地读一篇文字,难比登天。这样的人如果到了智商测试的考场上,肯定是零分,连卷子都看不懂,对吧?

    但是,他怎么成了大律师呢?一个律师在上学的时候,得阅读多少法律文献,办案子的时候,至少得看卷宗吧?这样的人居然当了大律师,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不会阅读。

    第一,不会阅读的人,注意力一定非常集中。博伊斯没法阅读,所以做任何事的时候,注意力都极其集中。

    第二,他特别善于倾听,对语言特别敏感。

    第三,他的记忆力特别好,跟他说什么他都记得住,只有看书记不住。

    第四,他在法庭上和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细小动作的感受力非常强。

    第五,他能把任何复杂的事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天生的能力。

    所以,我们不要看有那么多智商测试的体系,智商这种东西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神秘的事物:居然有人不会阅读,也能够成为大律师,拥有这么高的成就。

    给大家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要说明人类各个层次的活动:底层的基因这个层次,比较表浅的智商这个层次,还有万人瞩目的创新、创造。这些其实都不是一个点状的现象,而是一个网状的现象。我们想判断任何点的价值,都要把它还原到它当时所处的网络中,才能判断得出来。

    当一个人拥有一个基因的时候,如果不还原到他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这个基因到底是好是坏。一个人的智力特征,如果不和他的工作、生活等整个社会网络连同起来看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是笨还是聪明。回到创新、创造这个层次也是一样,不存在什么单点的创造活动,只存在一个属于全人类的创新、创造之网。

    创造就是一连串的事件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就叫创造,它的作者叫阿什顿。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创新地提出来什么叫作创新、创造的机制,无非两点。

    第一点,每个人面对自己那个具体的问题,然后解决掉它。这个问题也许很不起眼,但是这不重要,关键是第二点,就是全人类形成一个全新创造的线,然后再把它连接成一个网,一个巨大的创造没准儿就出现了。

    中国有个经济学家叫周其仁。他写了一本书,叫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借用周教授的书名,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一连串的事件,它是一个网,绝不是一个点。

    如果你觉得前面讲的这套原理有说服力的话,再回到我们的日常认知,很多东西就要出问题了,也许就站不住脚了。

    比如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教室里挂满了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头像,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更多,甚至还有一些中国人,张衡、祖冲之等。

    为什么要挂这些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告诉小孩好好学,将来成名、成家;第二层意思其实是暗示,这些人构建了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创新、创造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每一个创新、创造都“冤有头,债有主”,可以归到一个一个具体的发明家和创造家的名下。

    可是,这张名单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过。我们到中国任何一所小学,挂的还是这张名单上的人。此前的人和此后的人去哪儿了?弓箭是谁发明的?轮子是谁发明的?大量的农业技术到底是谁发明的?渔网是谁发明的?

    你可能会说,在漫长的历史烟尘中疏于记载,所以没有留下这些发明家的名字。文明是副产品这本书中,郑也夫先生讲得很明白,发明是一个偶然性的现象,是歪打正着的现象,很多我们知道发明者名字的发明未必是那么回事。

    比如,造纸是怎么发明的?众所周知,造纸术是中国的蔡伦发明的。你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在蔡伦造纸之前,中国早就有纸了。再比如,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也不是那么回事。

    此前的事我们就不说了,此后呢?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科技繁荣昌盛,科学家一定是层出不穷,再加上我们的传播手段更加发达,为什么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挂到我们小学的墙上呢?科学不是更繁荣了吗?为什么反而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知道当代哪个大物理学家?有人会回答,霍金。对,霍金是大物理学家,可是在整个物理学家族中,除了霍金所在的天体物理学,物理学还有很多大分支,经典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物理等,这些门类里面的宗师级人物是谁?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而霍金之所以有名,跟他特定的经历和形象是分不开的,所以霍金出名其实是一个传播学现象,他那本时间简史有无数中国人买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读懂呢?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20世纪后半叶居然没有大科学家出现?是不是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个解释:大科学家发明属于他的科学成果,是人类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诺贝尔奖出问题了。

    诺贝尔奖就是这种认知的产物——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可以归到具体的科学家的名下,所以接下来就讲点诺贝尔奖的故事。

    胰岛素:班廷和麦克劳德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加拿大学者,一个叫班廷,一个叫麦克劳德。这两个人都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系的教授。

    为什么要颁给他俩呢?因为他们发现了胰岛素。在没有胰岛素之前,糖尿病病人只能在饥饿中受尽煎熬而死,而有了胰岛素,算是有了一个可以暂时缓解病情的特效药。

    胰岛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首先应该归功于班廷。班廷虽然是教授,但他只是个普通教授,他的系主任就是麦克劳德。

    班廷刚开始提出,看能不能从动物的胰脏中提取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的时候,麦克劳德觉得这个想法挺奇葩的,不是特别支持,但是大家同事一场,天天磕头碰脑地要见到,也不好意思不满足他的要求。

    而且,班廷提出来的条件非常简单,一共四条:给我买10条狗的经费,给我一间实验室,给我配一个助手,给我8个星期的时间。麦克劳德大笔一挥,就满足了他的条件。

    这10条狗是干吗用的呢?首先分成两组,一组五条,让其中一组的狗得上糖尿病,然后从另一组狗的胰脏里面提取出来一种东西(就是后来的胰岛素),然后给第一组的狗服下去,看其糖尿病的症状是不是得到了缓解。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他带着一个21岁的助手,就开始干了。

    很快,8个星期过去了,实验好像没有什么进展。21岁的小助手就跟班廷说:“你也没法支付我的薪水了,因为系主任不会再给你批经费了。这么着吧,万一这个实验有成果呢,你就把薪水还给我。如果没有也就算了,我认倒霉。”俩人就接着干。

    没狗了怎么办?跑到屠宰场去找牛的胰腺,接着提取。一来二去,这个事居然靠谱了,发现有一条狗的糖尿病居然好了。那是不是对人也有用呢?于是,这俩人又开始拿自己做实验,然后又找一些得了糖尿病的同事做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麦克劳德根本没拿这个实验当个事,甚至跑到欧洲去搞学术活动去了。等这边突然报来消息,说胰腺提取物可能有效,麦克劳德才精神起来,开始管这个事,然后掺和了一下。比如,更进一步提纯,把这种胰岛素的生产工业化等,然后把这个成果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最后批下来了。

    于是,1923年诺贝尔奖的殊荣就落到了两个人的头上——班廷和他的系主任——什么活也没有干的麦克劳德。

    后来,这两个人都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于是,班廷把他的一半奖金分给了那个21岁的小助手。麦克劳德也觉得太轻松了,把自己的一半奖金也分给了自己的助手。这就是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

    宇称不守恒定律:杨振宁和李政道

    我们再举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例子,华人最早得到诺贝尔奖的是两个物理学精英,一个叫杨振宁,一个叫李政道,都是大科学家。这两个人现在都是90岁上下,一个住在清华大学,一个住在北京大学,算是邻居。

    这两个人,一个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出生在上海,远赴美国留学的时候,又在同一个系,毕业后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还是邻居,关系能不好吗?

第19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5)() 
当时,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