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敢于大声疾呼,不从流俗,和主流意见相抗,也是需要勇气的。张五常先生从中国搞劳动合同法那一天一直喊到今天,背后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恪守保护私有产权、支持自由交易这两条标准的金线。

第15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1)() 
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地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

    01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万众创新是痴人说梦?

    最近流行一句话,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的一个朋友批判这句话说:“‘大众创业’还有那么点道理,你看现在很多创业者是90后、草根。可是,‘万众创新’这个提法有点扯吧?普通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条件、没有资源,搞什么创新?尤其是对国计民生、科研突破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指望老百姓不是痴人说梦吗?”

    我就跟他抬杠:“我的观点正好跟你相反,‘大众创业’那才叫扯,别说是普通的草根,就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创业,成功率其实也很低。但是,‘万众创新’是事实,这才是创新的本来面目。”

    举一个例子。中国人最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什么人?是个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宦官,他不也搞出了彪炳千古的创新吗?

    这就要说到中国的教育,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如何,至少我们这一代人上中学的时候,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做难题这件事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这道数学题我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而且我根本就不知道哪条道路可以通向正确答案所在的彼岸;我也不知道这条道路有多长,我只能坐困愁城。

    所以,一旦看到那种好学生、尖子生把很难的数学题或物理题做出来,我们对他们除了佩服,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这种教育制度把“创新”变成了一种妖里妖气的东西。这也是中国人一贯看待创新的视角。

    中国古代最聪明的人是谁?应该算是诸葛亮。可是,三国演义里面写诸葛亮的创新,都是他老人家夜观天象,然后知道了哪天要刮东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以什么样的道路,抵达那个创新的彼岸呢?所以,我们除了崇拜,什么招都没有。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话:“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就是说作者描写诸葛亮有智慧的很多方式,是把他当一个妖怪来写。这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一个心理阴影,老觉得创新就是一个彼岸。它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摆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仪器,搞出一些我们普通人完全无法掌握,甚至连理解都理解不了的东西。

    我们听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要么是牛顿,那是一个苹果砸下来就顿悟的;要么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搞出相对论的时候,同时代的大科学家都听不懂。这些人就是外星人。

    但是,我恰恰想说的是一个相反的道理——创新没有那么神奇,它真的很可能产生在“万众创新”这样一个环境中。

    借用医学故事来说创新

    医学界有一个老爷子叫裘法祖,这是中国所有外科医生都认可的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什么人才有资格当医生呢?裘法祖老爷子留下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就是你个人的品质、道德不像佛祖那样慈悲,你就不可以当医生。第二句是“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就是你的才能不像神仙那样,你就不能当医生。

    我觉得这老爷子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对学生的教训,完全可以理解,也是对的。但是,真实生活中的好医生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有佛祖一般的道德、神仙一般的才能吗?

    我在看了医生的精进这本书后,才觉得我对医学的理解有了另外一番境界。

    这本书的作者叫葛文德,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外科大夫、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葛大夫”的成长经历跟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他第一所大学上的是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两年后一下子跳到了大西洋的彼岸,跑到牛津大学拿到了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的学位。还不满足,1995年,他又突然回到美国,到美国的东岸的哈佛大学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这么大的学科跨度,我们中国学者往往是很难想象的。

    而这位“葛大夫”在27岁的年纪就当上了克林顿政府的健康政策顾问,奥巴马政府的健康政策顾问还是他。“葛大夫”特别会写文章,长年在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上写专栏。这个专栏好到什么程度?美国大富豪巴菲特老先生有一位大富豪合伙人,叫查理芒格。他有一次在纽约客上看到“葛大夫”写的文章后大为赞叹,马上签了一张2万美元的支票就给他寄过去了,可见“葛大夫”的文章写得有多好。

    他一生写过很多著作,其中一本叫医生的修炼,一本叫医生的精进。这两本书里面讲了大量医疗的话题,我只是想从中讲几个小故事,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真实世界里的创新。

    洗手:创新并非都是重大突破

    我们先说第一件事,洗手。我们都知道,洗手为了防止病菌感染,不光医生自己洗,还要求病人也洗,这是一个普遍的常识。但是,洗手可是困扰了医学界150年的话题,而且至今也没有结束。

    让我们回到150年前的维也纳。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维也纳就是一个普通的旅游目的地,有好看的房子,有好听的音乐。但是在19世纪中期,维也纳几乎就是欧洲的首都。为什么?我们得从政治格局上看。

    19世纪初期,拿破仑失败之后,奥匈帝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叫梅特涅。他通过外交手段,拼凑出了一个叫“神圣同盟”的机构,控制住了拿破仑时代之后的欧洲秩序。当时,有人送了这个机构一个外号,叫“布娃娃帝国主义”。就是看着很强大,其实是个布娃娃,在力量上不太行。但在那个阶段,奥匈帝国就是欧洲的核心,维也纳自然也就是隐隐然的欧洲首都,文化极其发达。

    当时,维也纳有一家维也纳总医院。这家医院不是普通的收治病人的医院,而是一家研究型的医院。这样的医院肯定是医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有保障的,因为医疗设备最齐全,医护人员水平最高。

    当年的维也纳总医院,其他的病房都很正常,唯独产科病房的死亡率奇高,达到了10%。当年的欧洲妇女和中国妇女一样,都知道生孩子是鬼门关,但是10个人进去,就有1个不能活着出来,这也太吓人了。维也纳妇女宁愿去一些小诊所生孩子,也不去这家大医院。

    而这家医院里面最倒霉的大夫叫塞麦尔维斯,因为他负责的产科病房,产妇的死亡率在这家医院里又是最高的。“塞大夫”觉得冤枉,因为其他产科病房都是助产士看管的,唯独他的病房是他自己看管的,如此尽心,死亡率却是最高。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心想把这个原因查出来。是不是通风设备不正常?是不是我们的接生流程出问题了?最后,他把一切流程都标准化了,甚至连接生孩子的动作都跟其他医生保持一致,但是死亡率依然没有降下来。

    一个母亲刚刚生完孩子,高烧不退,呕吐、恶心,过了几天就死了,这是家庭的伦常惨剧。我们今天都知道,这就是典型的产褥热,是产后致病菌侵入女性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

    我们人类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17世纪的事情——列文虎克制造了一台显微镜,发现在放大透镜下能看到这些小生物。但是,这些小生物和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到19世纪中期,我们其实还是不清楚的。

    塞麦尔维斯死活都找不到原因。有一次,他出门四个月,到其他医院去考察、学习。他不在医院的这四个月里,病房产妇的死亡率居然下降了!说白了,原因就在他自己身上。

    他琢磨来琢磨去,发现有可能是自己这双手惹的祸。我们前面讲到,维也纳总医院不是普通的医院,是一家研究型的医院,很多大夫都是学者,而当时的医学学者往往都要解剖尸体。他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在他解剖尸体的过程中把什么东西带进了病房,带到了产妇身上,导致了这种疾病?

    然后,他要求自己病房的所有助产士在接生之前都要洗手,而且是用那种绿溶液进行洗手。说白了就是消毒,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这一招果然奏效了,他病房里的产妇死亡率立即从10%下降到了1%。他觉得找到病根了,虽然他未必知道那是什么微生物,但知道洗手这一招管用。于是,他就从1847年开始在维也纳医学界宣传这件事情。1850年,在维也纳医师公会的一场演讲当中,他把产科病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谜底揭开了,说其他医生:“你们如果不洗手,就是罪人。你们以为那些产妇是怎么死的?就是我们这些医生亲手把她们葬送的!”

    医学界顿时哗然,谁都不肯承认这一点。我们医生是什么人?我们悬壶济世,我们治病救人,你现在把这个责任归到我们身上?所以,大家就把他轰下了台。光下台还不行,维也纳总医院也容不得他,把他解雇了。

    塞麦尔维斯的情商特别低,想说服别人,完全可以用一个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他偏不,动不动就给别的医生写信,说人家不洗手就是屠夫,就是这场大屠杀的同谋者,等等。

    当然,他后来又找了一份工作,在匈牙利的一家医院。在那家医院,他天天站在洗手池旁边看着别人洗手。他又不是院长,凭什么制定这个规定呢?所以,他的同事们心里越腻烦,就越加不洗手。

    推广洗手这件事情,塞麦尔维斯持续了十几年都未见功效。但是,到现在为止,医学界仍然公认他为流行病学的鼻祖,因为这件事情是由他发现的。

    医学界正式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要到20年之后,主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法国人,现在我们还经常看到他的名字,就是巴斯德——鲜牛奶杀菌用的巴氏杀菌法就是他发明的。这个人是医学界的奇才,微生物和致病之间的关系就是他发现的。

    还有一个功劳很大的人,是英国医生李斯特。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因为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大夫,他说的话大家自然就听得进去。1867年,李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正式地、严谨地阐述了洗手消毒和病人致病菌感染之间的关系。这才算在医学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外科大夫做手术、照顾病人前后,一定要洗手消毒。

    我们不妨算算看,距离1847年塞麦尔维斯提出这个问题到此时,整整20年才形成这么一点共识。你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吗?没有,直到今天,在医院里洗手消毒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在那么小的建筑物里面,有医生、病人、护士那么复杂的互动关系,要把洗手这一件小事坚持到底,其实是很难的。

    现在,好医院的外科手术室里面,杀菌消毒一定是非常严格的。从病人用的被单,到医生的帽子、口罩、手术服,包括双手、手术器械,都是要严格消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