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比如说晚清,或者20世纪80年代,风气刚刚打开,刚开始睁眼望世界,所有能够把西方的思想、方法论移植到中国来的人,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师,因为人家想的全是元问题。像胡适一生写的书,全部是核心问题,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可是对接下来的第二代学者来说,就只能研究“小问题”了。再往后,给儿子辈、孙子辈的学者剩下的都是工业社会给他们的非常细碎的分工。

    前不久,我们的知识策划李源在搞一项研究,是他硕士毕业论文的课题,叫张慰慈城市管理思想研究。

    我说:“你这搞的是什么玩意儿?张慰慈是谁啊?”

    他说:“民国时期的一个教授。”

    我说:“你怎么会对这东西感兴趣?”

    他说:“不是我感兴趣,是导师分配我写的。”

    我说:“导师为什么分配你写?”

    他说:“因为导师有自己的研究架构,里面缺很多小块,你既然是我的学生,就去帮我把这一小块研究清楚,但在我这套研究计划里,它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注释。”

    如果李源同学说:“我不搭理你那一套,我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导师就恨不得一个嘴巴呼上去,你以为你是谁啊?我是为了你好才这么告诉你的,在史学界这样一个辈分森严的体系下,你竟敢一上来就写什么中国通史,那就是找死。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野狐禅,你这一辈子在学术界都休想混出头来。

    所以,你一开始只能按照导师、导师的导师、导师的爷爷导师的一整套规划,在一个角落里展开自己那种苟且偷生、慢慢攀爬、小小的学术生涯,那你不就悲催了吗?说到底,这是工业社会分工到最后出现的一个荒诞现象。

    每年,各种机构都会申报很多国家社科课题,能出版一书架的书,都由大量细碎的分工组成。我们不禁会问:真有必要这么研究吗?没办法,工业社会有它的惯性,就是要这样细碎地分工下去,而每一个人都被这种分工逻辑给绑架了。

    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你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著作,虽然是通俗版的,你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你们呢。

    我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我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你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所以,你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参考卢梭蹚出来的新活法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大变革出现过好几次。在之前的大变革时代,人们用生命左冲右突出来的新活法,依然能够在几百年后给我们这代人以参考和启示。

    给大家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叫卢梭。很多人都知道卢梭,知道他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实他不是法国人,而是日内瓦人,按今天的国籍来算应该是瑞士人。

    卢梭的命运从小就很不幸,出生的时候妈妈难产死了,所以他是跟着爸爸长大的。他爸本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钟表匠,年轻的时候惹了官司,家就败落了。卢梭从16岁开始,就不得不到处打零工,说白了就是流浪。

    30岁那一年,他流浪到当时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推开城门,举目四望,卢梭不禁大惊:“我的老天,哪有我的活路啊?”虽然卢梭很聪明,也会舞文弄墨写文章,但是在当时知识分子的所有活法里面,没有任何一条缝隙是对卢梭这样的人开放的。

    当时整个欧洲知识分子的活法,大概有四类:

    第一类,体制内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型官员。比如说启蒙运动四大健将之一的孟德斯鸠,他当时就是大法官;像英国的洛克,也是担任过类似国务秘书这样的职位。卢梭又没参加过公务员考试,谁认得他是谁啊。

    第二类,用今天的话讲叫意见领袖,比如伏尔泰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伏尔泰不是贵族,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年纪轻轻就在法国巴黎的贵妇沙龙里声名鹊起了。很多巴黎贵妇见到伏尔泰就跟过年一样。卢梭要当意见领袖的话,哪里有伏尔泰的人脉?毕竟人家的人脉已经搞了好几十年了,有大批拥趸和粉丝。现在你想混成意见领袖,太难了。

    第三种活法,是被当时新兴的大学“包养”,比如说休谟、亚当斯密,这些人都是被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包养”的知识分子。可是卢梭是自学成才的,没文凭,没有任何资本能够进入大学。

    第四种活法,就是由教会“包养”。这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奇葩般的存在。但这个谱系里面的名人,有贡献的特别多,尤其是英国。英国的乡村牧师是英国现代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力量,因为他们除了周日做个礼拜,平时闲着没事干,还有一部分津贴,这足以让他们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两门学问。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卢梭当时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安居,大不易”。卢梭也做出过努力,比如说,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记乐谱的方法,他觉得这是了不得的发明,所以就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到巴黎,四处兜售这玩意儿。那些既得利益者、大音乐家、贵族哪里看得上这个?根本就不搭理他,一点缝隙都没给他留,所以卢梭弄得灰头土脸。

    那第二次呢?卢梭想向这些人输诚,硬生生挤开一条缝而入。

    他也想巴结意见领袖,比如说他拿着自己写的一本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跑去找伏尔泰,说我写了一本著作,您给看看。

    伏尔泰看完之后,是这么回复的:“感谢您给我送来这部著作,看完之后,我有一种要用四脚爬行的感觉。我觉得所有人看完您这本书,都有一种四脚爬行的欲望,因为您这本书否定了文明,想让人脱光衣服回到原始森林,这种思想太反动了。”然后他还说俏皮话,说我都60岁了,已经忘了四脚爬行60年了,你这套我是学不会了,然后就给退回去了。

    卢梭那一年大概是38岁,年轻气盛,也不饶人,就给伏尔泰写了一封回信,说我很不喜欢你这个人云云,当时俩人就骂起来了,因此也结下了梁子。卢梭这个人一生平淡无奇,读他的传记会感觉非常枯燥,他人生中发生过什么大事吗?一件都没有,就是写信、跟人吵架、闹矛盾、解释,全是这些破事儿。

    总体而言,卢梭在巴黎混得比较凄惨。刚去的时候他还有几个朋友,比如他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大将狄德罗关系挺好,两人惺惺相惜。狄德罗说,你不是会记谱吗?百科全书里音乐这一条交给你写好不好?卢梭说好,就花几个月时间给写了。但是后来两人也闹翻了。

    有一次狄德罗跟他说,你和巴黎的朋友全闹翻了,就剩我一个了,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儿啊?卢梭说,为什么呀?他又写信把人家骂了一顿。这就是卢梭,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两个世界的人:卢梭vs伏尔泰

    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卢梭是因为跟狄德罗、伏尔泰的观点不一样才导致分道扬镳的。依我说,根本就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因为他和这些人压根儿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就拿伏尔泰和卢梭来说,这两个人怎么可能谈得来?伏尔泰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而卢梭混到四十几岁还没混出个人样儿;且伏尔泰是巴黎人,卢梭又是外省人。

    另外,伏尔泰特别有钱,卢梭特别穷;两人的思想观点也不一样,伏尔泰的政治观点是,要改造政体但是不要革命,卢梭则说主权在民,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们都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伏尔泰后半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祸害卢梭。因为卢梭也很有名,很多贵妇也喜欢他,伏尔泰就在背后搞鬼。

    卢梭有一件见不得人的丑事,他到晚年才跟一个女人结婚,之前和那个女人共生了五个孩子,但都送到了育婴堂,因为卢梭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伏尔泰就用别名写了一本书,专门揭露卢梭。据说伏尔泰临死之前有一次看戏,台上滚出来一个小丑,伏尔泰就跟别人说:“你看你看,卢梭,丑角!”他一辈子就是以到处散播卢梭的坏话为乐。

    卢梭在巴黎待不下去了,想回日内瓦。伏尔泰就写信追到日内瓦去,告诉那个地方的人,卢梭是个坏人,你们要收留他,就是你们城市的污点。

    卢梭于是就躲去英国,住在休谟那儿。伏尔泰说怎么可以这样呢?一封信追过去,跟休谟讲,你不能带他。当然,再加上卢梭自己的一些毛病,后来又跟休谟闹翻了,在英国也待不下去了。

第112章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5)() 
总而言之,伏尔泰一辈子就是以文字追杀、祸害卢梭为荣。当然,这只是前辈文人之间的小花边,但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文人原来的活法里没有你这种野狐禅,你混得好,大家就看不惯你。这种心态大家可能都能理解。

    卢梭的不妥协

    卢梭和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伏尔泰祸害了卢梭一辈子,去世后却获得了同样的待遇——都被送到了先贤祠,隔得并不远。

    而且,他俩去世之后,欧洲大陆的很多知识分子,无论法国还是德国的,都视卢梭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比如说著名的雅各宾党人罗伯斯庇尔,他一直说见过卢梭(后来很多学者都否定了这一点),坚持认为自己是卢梭的学生。所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梭被正式封为贤人,入住先贤祠。那问题就来了,卢梭凭什么呢?

    首先,“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做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这是马克思对卢梭的评价。

    他不妥协有哪些表现呢?

    当时他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论科学与艺术,另外一本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的歌剧写得也挺好,据他自己讲,法国宫廷里演他的歌剧时,很多贵妇人都很感动,觉得他是个大才子。所以当时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五就想要给他一笔年金,说你不要让别人“包养”了,我直接“包养”你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