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导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得不发生切换,要走向原有思维模式的反面。说白了,要矫枉过正或者大量地补足原来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万维钢先生看来,就叫“理工科思维”。在我们今天的话语环境当中,就叫“经济学思维”。
我们原来习惯的那种形象化、情感化的思维方式的缺陷在哪儿?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文科生思维缺乏一种用数字描述这个世界真相的能力。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慈善方面的实验:给一部分家庭寄去一封信,告诉他们非洲哪个国家有几百万儿童现在缺医少药,快要病、饿而死了,大家快来捐钱吧。给另外一部分家庭寄去的信说,非洲有一个小女孩,她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村庄,她的父母都很爱她,她长得很美丽,非常上进好学,但是现在她缺吃少穿,马上就要死了,您捐点钱呗。想都想得到,肯定后一封信获得的捐款数额比较高,事实是高了一倍。这说明我们仍然容易被一些具体的东西打动,我们不容易被数字打动。
但是,这就导致了世界上很多真相在我们眼里是扭曲的,我们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了。
所以,即使文科生抱有善意,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仍然没有办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这里并非是批判,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特征。
再比如,很多人觉得坐飞机不安全,即使数字早就摆在面前,坐飞机是交通工具当中最安全的:飞机失事的概率是每年470万分之一,而被雷劈死的概率是190万分之一。说白了,飞机失事比被雷劈死的概率还要低。所以,有些航空专家说,坐飞机确实很危险,但是最危险的地方不是在飞机上,而是坐汽车去机场的路上。可是,很多人还是觉得坐飞机很危险,因为我们看到飞机失事的报道,而汽车撞死人或者哪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连环惨案,我们经常看到反倒熟视无睹了。这种信息传递的特征,以及我们培养出来的思维认知习惯,就导致我们扭曲了这个世界。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都觉得坐飞机不安全,普遍选择开车出行。结果在很短一段时间内,美国全境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就大幅度上升了。无法用数字来理解世界,这是文科生思维的悲哀,但是文科生思维真正的缺陷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有是非和善恶,没有比较和选择。
可这也正是文人世界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投入那种浓烈的情感,做单向度的选择。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能选是不会选非,只能选善不会选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是文科生思维。一旦切换到理工科或者是经济学思维里面,把自由、爱情、生命搁在一块儿权衡比较,所有的美感马上就没有了,人格显得非常卑污。
越来越重要的机会成本
为什么要给经济学冠以“魔鬼”两个字?因为它没有正能量。但是,如果没有比较和选择的思维,现代世界的真相我们根本无法把握。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什么是成本?我们一般会认为,成本就是为买一个东西付的钱。这叫“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选择一个东西,请问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今天晚上你选择吃一顿麦当劳,那么会计成本就是你买麦当劳的这十几块钱,因为这十几块钱花出去,它就不能派其他用场了,就放弃了其他选择,你可能就没钱去看电影了。
但是,吃一顿麦当劳,其实你放弃的东西远比这要多得多,因为今天晚上这一顿饭,你一生当中就这么一次。吃了麦当劳就意味着不能吃肯德基了,什么川菜、鲁菜、湘菜一概没戏了。这些放弃的东西加起来,就是它的机会成本。所以,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可以算出来的数字,它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概念。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文科生思维中没有机会成本呢?因为没有选择。文科生思维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进化的早期哪有什么选择?一个原始人看见一只兔子,抓不抓?不抓下一顿饭就没有了,也许会饿死,只能抓。即使到了农耕社会,一个农夫有什么选择?因为没有更多的职业,他只能选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换得第二年的粮食。
到了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还是按照此前的思维方式去生活和行动,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可笑。很多人家里都有老人,老人的思维习惯往往就停留在过去。比如吃饭的时候,看到有一道菜剩下了,他们心里就百爪挠心,即使撑坏了也要把它吃完。这在农耕社会当然是理性的选择,因为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可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还有其他的选项。比如中午吃撑了,晚饭再美味也没法享受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什么胃口都没有,我们也许就是放弃了另外一些更美好的东西。可是,家里的老人生活在过去的思维习惯中,没有看到这个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机会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几乎是无穷多的。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请问,他面对着多少个选择?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也可以选择上街去撩妹,还可以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去拜访一个他非常尊重的人,也或者上图书馆去听讲座。不管是吃饭、喝酒,还是看电影,他付出的机会成本都是高得吓人的。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面对的其他选择越多,就会工作得越辛苦。这样的公司,员工往往会工作到夜里两三点,甚至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不是他们愿意工作,而是机会成本实在太高。
总之,机会成本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个理解世界的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认识到,任何一个选择背后都要付出代价。你如果忘了“机会成本”这个词的话,请记住经济学里最著名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是说买什么都得掏钱,而是说所有的选择必有代价。
没有什么是值得不顾代价地去追求的
我们建立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再来看文科生思维,它的缺陷就很明显了。这是一个由是非、善恶构成的世界,有一些目标是值得不管不顾地去追求的。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很正能量,但是它忘掉了代价。
举个例子,防治空气污染固然是一件好事,谁愿意呼吸脏空气呢?但是,如果我们非要让北京的空气质量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样,代价是什么呢?代价就是经济,包括周边的河北、山东的经济,都要回到三十多年前。新鲜空气有得呼吸,饭就没得吃了,请问你怎么选呢?
当然,有些环保主义者会说:“我们并不是要毁掉经济,而是说那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应该本着良心,购进一些防治污染的设备。”那不要花钱的吗?这笔成本加上去之后,这些企业就不赚钱了。不赚钱谁还办企业呢?经济还是得回到三十多年前,我们还是得在挨饿和新鲜空气之间选。面对这一选择,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均衡点,那么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了。
第11章 从经济学开始升级认知(5)()
就像很多环保主义者指责中国煤炭用得太多一样,他们说得没错,可这是工业社会在现状下的最佳选择。别以为中国企业从来都是用煤炭的,以前是用木柴的,用木柴还不如煤炭干净。煤炭的燃烧值大约是同等质量的木柴的一倍,而且煤炭非常容易保存,不会像木头那样容易腐烂。煤炭还非常便于运输,也比木柴清洁得多,它已经是这个状态下我们最优的选择了。
在此状况下,一味地批评煤炭没有任何意义。就像还有人反对使用化肥,因为化肥会造成土壤的板结。这是不是事实呢?是,但是一旦禁用化肥,代价是什么呢?
化肥的使用也就是这一百多年来的事。在前现代化时代,人类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最多也就8亿,现在是多少?70亿。这么多人都是靠化肥实现的粮食增产,然后才能养活的。要是禁用化肥,那么就意味着人口要减少到8亿,会出现多少人间惨剧?而且,那8亿人口的生活质量跟今天可没得比,什么水果、肉、蛋、奶,普通老百姓想都不用想,过年、过节能吃上一口就不错了,那是富人的专利。这个代价我们愿意付出吗?如果不愿意,还扯什么反对化肥呢?
举个更纠结的例子,发生在美国。话说1962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叫卡逊,她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环保界有着圣经一般的地位,因为只靠出版一本书就切实地引发了一项社会变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这个变革就是全面禁用ddt。
ddt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对农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环境却不是,因为它杀灭了大量的昆虫,甚至是鸟类。书名为什么叫寂静的春天呢?就是说在春天的田野和村庄里,再也听不见虫鸣鸟叫了,所以说这个书名起得很煽情。此书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很多人对环境崩溃的恐慌。美国政府不得已,只好宣布全面禁用ddt。后来,这股风潮刮到了全世界,全面禁用了ddt,包括中国。
它的代价是什么?美国没付什么代价,因为它的医疗保健水平都跟得上。可是,非洲大陆就惨了,ddt原本对疟疾是有抑制作用的。全面禁用ddt之后,仅在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中,就夺走了10万条人命。
“魔鬼经济学”系列书里提到,在全面禁用ddt的20年里,光非洲大陆因此而死亡的人就有2000万,等于一年100万。有人算过一笔账,每天有7架波音747飞机,上面装满了非洲儿童,每天失事,20年后失事人数才会达到2000万。到了2006年,国际组织就宣布,在非洲疟疾高发地区可以使用ddt。这个“毒药”又回来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好的东西、绝对坏的东西吗?没有,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然后用精密的计算,用理性去权衡,最后找到一个均衡点,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顾代价去追求的。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中国二三四线城市都有新建小区。很多老百姓搬进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团结起来,把移动基站赶走。移动基站就是我们手机信号的来源,很多老百姓觉得这玩意儿是电信辐射,对健康一定有摧毁性的影响,长年遭受辐射哪里受得了?而这些基站往往又属于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大国企,什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他们一旦跟老百姓解释,老百姓就说:“你们这些黑心企业,为了挣我们的钱、喝我们的血,完全不顾我们的死活。来,团结起来跟它们斗。”
这些企业是为了挣钱,谁愿意跟老百姓斗?我们搬走还不行吗?看起来这是好事,可是有没有代价?任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