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他们这么做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必胜!
同样的道理,汉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们的高层。
折兰王曾经听自己的父祖辈说过一些汉朝将军的故事。
知道,这些对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静。
某些大将,甚至让折兰部族,都感到畏惧和尊敬。
譬如夏侯婴、灌婴、周勃还有魏尚。
于是,他抬起手,将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们,听本王令,整军接阵,占据高地!”
于是,的折兰骑兵,开始前进。
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用无比熟练的骑术与彼此间亲密无比的默契,在行进过程中,就完成了列阵。
的骑兵,以五百人一部,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密集阵型。
这是草原上通用的骑兵冲锋交战阵型。
彼此采用一个密集的类似圆锥型的阵型。
这样,当冲锋开始时,整个骑兵方阵的气势和冲锋的威慑力,就会在敌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冲锋中,还能维持冷静的心态。
胆小的敌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吓软,瘫痪。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些小阵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在战场上的椭圆形的大阵。
外围是六个奴隶战团,中间是以折兰本部的骑兵为主的战团,而在核心地带,作为箭头的那些有甲的骑兵,则团结在折兰王的大纛左右。
这样的阵型,在行军过程中,不怕来自方向的敌人,也能防御来自方向的攻击。
并且可以灵活,将中军的箭头对准自己的敌人。
有利于大军的攻击和防御。
这些折兰骑兵,极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维持了这样的一个阵型。
一声不吭的默默前进。
然后,他们在前进了大约五里后,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
说是高地,但其实是一个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区。
山丘并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几米。
折兰的骑兵,却可以因此居高临下,对面的汉军接近。
“呜!”苍凉的角声,响彻天地。
折兰人开始散开。
他们以这些山丘为中心,将整条战线,拉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五里,南北宽约两三里的军阵。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实一点都不稀疏。
因为骑兵的速度很快。
敌人若要进攻,就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攻击。
而且,他们依旧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阵。
每一个战团之间的距离,都不远,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的彼此呼应和支援。
游牧部族虽然愚昧,没有文化。
但打仗这种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多的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小就开始骑在羊背上训练了。
长大一些就会跟随大人,外出打猎,再大一些就会开始从军出战,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敌人搏斗的诗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对付自己的敌人,应该怎么做。
也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法。
折兰王在一个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纛。
然后,他策马远眺。
远方的汉军,自然也早就发现了他们。
同样的开始列阵了。
一阵阵激扬的战鼓声隆隆传来,一面面的令旗挥舞。
远方的汉军,用着让人惊讶的熟练骑术和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在对面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让折兰王闻所未闻的大阵。(~^~。)
第八百一十一节 王牌对王牌 2()
义纵骑着马,远远的看着自己远方的敌人。
眼睛更是一刻也没离开过那面大纛。
“折兰部族啊……”义纵抚摸着腰间的佩剑。
在云中郡这些时间,他对这个部族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
折兰部族的单于之鞭的名,更是耳熟能详。
义纵的脸上,无比严肃。
“折兰人最擅长白刃战!”义纵对着自己身边的汉军将校说道:“他们是匈奴人的脊梁骨!”
“我们若能将他们打断,那么,从今以后,我大汉就能让整个匈奴畏惧和害怕!”
虎贲卫和羽林卫出身的军官,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有司马说道:“君候放心,吾等必将战胜!”
但来自云中的军官,则都面露凝重。
没有跟折兰人交手的人,知道,这个看上去粗狂疯狂的匈奴部族,究竟有多么可怕。
这可是一个哪怕落入重围,即使被人挑落下马,骨头都断了,也会疯狂的抱上靠近的人,一起在地上滚打和撕咬的可怕部族。
折兰人的武器,不仅仅是弓箭和铤、锤。
更有牙齿、拳头和双脚。
一个这样的人,不可怕。
但一万个这样的人,却是来自地狱的恶魔军团,而当他们有了组织和纪律后,这样的军队的可怕和恐怖,足以让与他们交手的人都胆战心惊,后怕不已。
“传令全军,检查手弩!”义纵果断的在距离匈奴人还有十里的时候,通过中军下令。
命令被一层层传递到单个士卒面前。
除了虎贲卫和羽林卫的胸甲骑兵外。
其他的汉军骑兵,纷纷开始检查自己随身携带的手弩。
这种手弩,是墨苑与少府合作后的成果。
它相较于旧有的手弩,更加轻便和精密。
更的是,增加了一个弩匣,一次上弦,可以连发三箭。
这对骑兵来说。至关。
当然,缺点也有。
那就是威力跟射程,全部大大缩水,有效杀伤距离。只有三十步,最佳射程,更是只有不过十步。
不过,对骑兵来说,这样的缺点。无关紧要。
汉军从不缺乏远程火力投射的打击力度。
这种手弩的出现,有力的加强了汉军的近战格斗优势。
而且,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普及,更使得汉军的骑兵,能够解放自己的双手,去做更多的事情。
譬如……
南军的许多骑兵,在检查完自己的手弩后,默默的将一柄柄的环首大剑,拿在了手上。
这种大剑,用铁铸成。剑刃部分,锋利无比,在曾经的实验时,能轻松的斩断敌人的青铜武器,更能简单的劈开敌人身上的皮甲,将他的骨头砍断。
而在大军身后,上百辆的战车,紧紧跟随着。
这些本因被淘汰出战场的旧时代的战争王者,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已经从汉军的主战力量中退出。
它们现在。成跟随大军行进,负责运输物资和在防御时,作为障碍物使用的简易工事。
现在,这些战车上就满载着汉军的装备。
尤其是那些胸甲与骑枪。
“将军。全军手弩检查完毕!”在距离匈奴军阵还有八里左右时,一个军官禀报。
与此同时,对面的匈奴军阵,也开始前进。
义纵,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了对面的匈奴骑兵的运动和前行的阵列身上。
闻言。他只是点点头,道:“命令:以南北两军为左右候,以胸甲骑兵为中军!”
令旗挥动,汉军的阵列,也开始,从原先的松散队形,变成了更加紧密的作战队形。
当两军相距距离,达到三里时,义纵下令:“全军听令,停止前进!”
于是,在匈奴人停下自己的脚步时,汉军也几乎在同时停下脚步。
义纵先是观察了一下对面的匈奴骑兵的阵列,然后,感叹道:“果然是一个强敌!”
匈奴的骑兵阵列,在义纵的眼里,严密而有富有攻击性。
椭圆形的大阵,表明对手,极有可能随时发起冲锋。
而不过三里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可能仅仅只需要弹指一挥。
甚至,极有可能,己方都不能做出反应。
但这样的阵型,在防御上来说,也很完美。
匈奴人列出来的这个阵型义纵学到了许多许多。
“我军在组织和默契方面,还是不如匈奴……”看着对方那些根本不需要令和协调,就已经列好了阵列,摆开了架势的匈奴人,义纵在心里感慨一声。
然后,他就开始下令。
“虎贲卫!羽林卫,各司马校尉,听令!”义纵策马向前,拔出自己腰间的佩剑:“全军着甲!”
“诺!”
于是,在汉军中央,一副副的铁甲,被一辆辆的战车,推到了中军大纛附近。
羽林卫与虎贲卫的两千骑兵,开始在后勤人员的帮助下,将胸甲穿戴整齐,系上扣子,戴上一顶顶高高挺立的头盔,接过一柄柄的骑枪,然后,他们放下面罩,仅仅露出眼睛在外。
然后,他们就组成一个密集的骑兵阵列。
这个阵列是如此的严密,以至于远远的看上去,他们就如同一堵坚实的墙壁。
虎贲卫的程不识,曾经写了一本《胸甲纪用》的小册子,义纵自己也根据这本小册子,写了一本叫做《战阵实录》的练兵手册。
这两本小册子里,都有一条原理。
既——冲阵之道,在于敌我之比,而非我军之多寡。
甚至,在虎贲卫内部,还有着一条被数位军官总结出来的公式。
根据这条公式,大家发现,在战场上,尤其是冲阵的时候,进攻方在理论上的最大战损率。仅与当面之敌的数量形成正比。
而于我军有多少人,敌人有多少人。
在单一单位面积内,在近距离的格斗中,这个公式更是神一样的真理。
过去的演练。都证明了这个公式可靠性。
因为,它的发明者是以程不识为首的虎贲卫将官,因此,在羽林卫和虎贲卫内部,被称为‘虎贲定理’或者又称为‘程氏定理’。
这是汉军第一次。从数学计算与原理中,找到了提振自己战斗力的方式。
从此以后,羽林卫和虎贲卫内部,就掀起了用数学为军事服务的**。
程不识甚至写了一本作为弓弩兵教科书的《强弩纪用》,在那本册子里,程不识在天子的下,借用了包括太史署在内的汉室数学机构,计算出了从五百到五千人,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弓弩兵的火力投射打击效率。
那本《强弩纪用》因此成武苑的教材。
如今。在虎贲卫和羽林卫内部,想升官?
不懂数学,那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司马以上的军官,甚至人人都有一个数学家的老师了。
作为羽林卫的都尉,义纵的数学成绩,也因此不断提高——不提高不行,万一下面的军官,比自己还强,这都尉的脸,往哪里放?
要知道。汉军中,从来都是看能力而非身份来决定地位的。
此刻,义纵的脑海中,其实是无数的数字在翻滚。
他左右两侧的十几个军官。也拿着一个小算盘,在不断的拨动和计算。
然后,一张张的白纸,递到了义纵面前。
义纵一边看,一边将这些结果在心里与自己计算的结果对照。
这是羽林卫和虎贲卫如今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