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爹也是不容易呀……”刘德在心中感慨一声,随即牵着义婼的小手,走出这店铺。
对于刘德来说,今天无疑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嗯,宅男果然做不得!”刘德牵着义婼,走在街上,自嘲的道:“我若是一直居住在深宫之中,哪里去知道这么多事情?又如何知道这社会的现状,恐怕也会跟后世的一些昏君一样,干出不少脑补的事情来!”
别的不说,若无这一趟市井之行,刘德这辈子也想不到还有平贾这个制度存在,就算将来有大臣告诉他,甚至在奏疏中提及平贾,但,作为皇帝,他每天要看无数的奏疏,听无数的大臣劝谏,哪里可能事事都去呢?
更何况,这一趟市井之行,还让刘德理清楚了自己的金融政策的基本脉络。
棉与铜,就是他将来执政的经济基础。
煤与铁,是他的军事工业基础。
有了棉铁煤铜,剩下的就是平推世界!(。。)
ps: …0… 基本上,我花了三天时间,才搞懂平贾制度的基本运行情况但许多地方还是没搞明白。
貌似vip传不了,明天我在解释黄金的里贴一张平贾制度的运行图吧
秦汉黄金考证()
秦汉的金是不是黄金?
很多人一直有疑问。
但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后,确认无疑,秦汉的金就是黄金!
根据史记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于是黄金货币便在全国流通。天朝建国以来,在陕西兴平念流寨出土秦代金饼1枚,含金量达99%,径5。1厘米,重量260克,底刻〃寅〃字;以后又在陕西临潼武家屯窖藏出土秦汉金饼8枚,其中原编96的1枚重量253。5克,刻有〃益两半〃三字。很显然,这里的〃益〃与秦朝〃黄金以溢为名〃的溢相通。溢与两,都是秦朝的货币计量单位,陕西地区秦国金饼的出土,说明黄金货币不仅在楚国通行,而在其他地区也有黄金货币在流通。
而秦代一溢大概是24两。
当然,我对秦代并不是很了解,就不多谈了。
回到西汉时期。
在汉代,黄金以斤为单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根据出土的汉代金饼来看,基本上与秦代金饼在大小重量和含金量没有差别。例如1974年在陕西西安鱼化寨北石桥遗址发现西汉金饼6块,重量分别为257。65克、258。8克、249。55克、261。9克、246。4克、245。6克,平均每块253。31克,大致在250克左右上下。又如1971年在河南荥阳古城村遗址出土西汉金饼四块,重量分别为244。6克、248。3克、248。5克、250克。其他如山西太原东太堡、湖南长沙杨家大山、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河北易县西干坻与满城贾庄、辽宁新金县花儿山张店等出土的金饼,重量也大致在250克左右。这与汉代黄金货币以斤为计算单位是相一致的。
而且,汉代的黄金金饼出土遍及全国各地。根据上世纪以来载诸报刊的考古出土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汉代的黄金货币出土的报导共有26处,遍及14个省市。具体地点是:陕西省:西安、咸阳、兴平、临潼。河南省:洛阳、荥阳、郑州、扶沟。河北省:满城、定县、邯郸。湖南省:长沙、湘乡。湖北省:宜昌。北京市:怀柔。广西省:合浦、贵县。广东省:德庆。山西省:太原。辽宁省:大连、新金。安徽省:寿县。江苏省:赣榆、铜山。浙江省:杭州。山东省:即墨。由上出土资料说明,汉代黄金货币流通范围已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单一的领域而遍及全国。
作为一个法定货币,汉朝统治者是承认和认可黄金的地位。
但跟后世的白银又不同。
在汉代黄金是称量货币单位而不是计量货币单位。
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不是记载的一金就真的是黄金一斤。
事实上,老祖宗们爱玩文字游戏,比较喜欢用某些大致的大概数字的估计来忽悠人。
如梁孝王〃有樽直千金〃。汉武帝〃一马之饰直百金〃;陆贾有〃宝剑直百金〃,等等。这里的樽、马饰、宝剑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生活享受的侈奢品。要衡量这些经过精工细作、不惜工本的侈奢品的价格,不可能有精确的价值尺度。所谓〃千金〃、〃百金〃,并不是精确的一千斤与一百斤黄金。其他如〃千金之产〃、〃万金之家〃,也都是一种不确定的价值尺度。所谓〃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并不是说超过或不到十金就不是〃中人〃之家,只是一个大概数。此外如〃汤死,家产值不过五百金〃;扬雄家产〃不过十金〃;尹齐死,〃家直不满五十金〃。这里的〃不过〃〃不满〃,都不是精确的数字,所显示的价值尺度也只是个约数。由此可见,黄金货币不确定的价值尺度,决定了与其他物品比价的不精确性。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可以看到铜钱与其他物品的比价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尺度,例如〃侯长得广昌里,公乘礼忠年三十:小奴二,值三万;大婢一,二万;马五匹,二万;牛二,六千;牛车二辆四千;轺车一乘,值万;宅一区,值万;田五顷,五万;共十五万〃。但翻遍汉简,找不出一条有关黄金与其他物品之间的精确比价。这决不是偶然的。黄金货币不确定的价值尺度,必然被同时通行而有明确价值尺度的铜钱所代替。
那么你假如一定要用黄金兑换铜钱怎么办?有没有一个官方的指定兑换?或者人所公认的兑换比?
答案是有。
以前很多研究西汉历史的人都认为,汉代一斤=1万钱。
这是因为,史记、汉书的记载,在某些程度上这一观点。
譬如冯唐传以及食货志,平准书等上的记载,我就不一一引用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阅。
但最近以来,考古发现和出土的文物特别是汉代大臣的著作和法律条文推翻了汉代一金=一万钱的论断。
《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第46简)中记载有“黄金1斤=5040钱”,(59)在《九章算术》卷6《均输》中记载有“金1斤=6250钱”,在同书卷7《盈不足》中记载有“金1斤=9800钱”。
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误差。
是因为汉代的经济政策有个制度叫平贾。
我们以后再说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平贾制度可以裁决物价,就足够了。
最后,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西汉武帝时期,对大臣和武将的赏赐总共是八十九万金,其中卫青霍去病两个人就占了大半,卫青二十万,霍去病五十万。
很多人就疑惑了,汉代那来这么多黄金?
其实很简单,确实有这么多黄金。
夏商周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开始铸造青铜,青铜需要铜来铸造,而铜矿必然伴生黄金矿。
特别是,战国以后,许多大型铜矿和金矿相继开采。
譬如吴王刘濞在豫章郡有两座大铜山,完全是在露天开采的。
而且我严重怀疑刘濞的那两座大铜山很可能是德兴铜矿的一部分矿脉。
而德兴铜矿,现在还有十几亿吨的储量,伴生的金等贵重金属数量就不大清楚了。
那么问题来了,西汉的黄金,到东汉就不见了,去哪里了?
答案是两个。
一个是陪葬,汉人陵墓之奢华,陪葬品之丰盛自不用说,特别是刘彻的茂陵里埋的财富,简直让人疯狂。
历史上赤眉军挖了一次,挖了三天,没挖完。
东汉末年,董卓挖了一次,还是没挖完。。。。
隋唐时期,起义军们也挖了一次,咳咳。
搞笑的是元末还能被人挖一次。
所以说小猪也真是的,没事埋那么陪葬品,活该被人盗掘一次又一次,而且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盗掘。
另外一个让黄金消失的原因是:佛教的传入与兴起。
根据目前的史料看来,东汉时传人中国的佛教,在最初喜欢用黄金给佛像鎏金,同时还喜欢用黄金写金文。
另外说一个新闻吧,前不久长沙有盗墓贼企图炸开长沙王的陵墓,去挖掘据说在墓中陪葬的一顿黄金,结果,**炸了半天,没能炸开王陵中的黄肠题凑……
平贾制度下次有时间再谈,而且我现在还没完全弄明白他是怎么运行的,怎么协调的,等我好好查查资料,找找证据和案例
c
s
第两百一十节 货币战争()
刘德回到郡守衙门后,就去把主父偃叫了过来,顺便让主父偃将河东郡主薄也一并叫来。
大概半刻钟后,主父偃就领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官员,来到了刘德面前。
“臣偃拜见殿下……”
“臣陟拜见殿下……”
两人躬身礼拜。
“二位卿家起……”刘德亲切的道:“请坐……”
让人给两人备好坐位,坐下来。
刘德看了看随主父偃一起前来的河东郡主薄,根据档案显示,此人姓曹,还能跟平阳侯曹寿扯上关系。当年他的父亲是曹寿的祖父曹参门下的奴仆,因为勤奋好学,被曹参看重,收为义子,虽然没有继承权,但却也可顶一个曹姓,自称平阳懿候之后。
“曹爱卿……”刘德坐下来,笑着道:“请为我介绍一下平贾之制……”
义婼虽然跟刘德讲解了一些平贾的基本常识,但是,她到底是个女子,了解并不是太详细,最起码,平贾是靠什么制定和裁定物价的?官府和百姓又是怎么认同平贾的裁定?这些,就不是义婼所能知道的了,所以,刘德需要一个官方人士来解答他的疑问。
“诺!”曹陟有着一口很浓厚的河东口音,刘德听着就像是后世的广东人说普通话,总感觉他咬文嚼字,有些费劲,不过,影响不大,能听清楚。
“启禀殿下……”曹陟是主薄,负责的就是民政,因此对于平贾他很清楚,组织了一下语言后,他介绍道:“平贾者,前朝正贾之制演化而来也!”
“恩……”刘德听了微微点头,这倒是一个新知识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基本上汉初的政策制度和律令,都能在秦法中找到影子甚至很多干脆就是把秦法换个说法,然后执行。
“然,秦法苛严,先帝于是下诏‘上帝以为物平’,令行平贾之制,许天下各市集商民擅权以推平贾一人,议定物价,特别是官府合买之物价!”曹陟清了清嗓子道:“以臣为例,每岁岁首,臣都要与安邑市民及各集之平贾,共议物价,然后公布于露布之下!”
刘德听了感觉越来越有意思了,这平贾制度岂非还承担着后世工商物价局的职责。
虽然,这个平贾听着大多数时候是只能用于商人与官府之间的交易。
但反过来换句话说,稍稍变动一下,也能作为商人与民众交易时的裁判。
刘德想起了方才在安邑市井的所见所闻,那个张姓平贾不就插手了商民交易吗?
可见,平贾制度还是有可操纵的空间的。
但刘德此刻更关心平贾们与官府商议的物价,包括什么?
很显然,这是一个能了解此时基层官府与地方豪强博弈的窗口。
曹陟道:“除此之外,每岁官府征缴税赋、倘若民以实物缴纳,也依平贾之制!”
这句话落在刘德的耳中,如同一个炸弹一般刘德一下子就精神了起来。
本来,刘德还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