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式婚礼简单,嘴上说越简单越好,其实只是名义上是西式婚礼,中国传统的也没落下,反而更加麻烦了。他想:人们说国人在条件改善后,越发贪心了,通过各方面来看,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不但是婚礼,还有一年一度的生日,也是中西合璧了。他不知道这是贪心呢还是智慧。
这次秋智妈一点面子也不给,必须按她的意思办理。为了给秋智结婚,家里在秋智定亲后,就把刚刚翻盖的主房又重新粉刷一遍。秋仁以为,妈妈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儿子是政府干部,家里开着灰厂,儿女都有出息,她还想重振祖宗秦举人的善业呢。孩子当了干部,她正可以在村里大摆宴席,风光一回。最后妈妈让秋智给胡家下了最后通牒:要想结婚,就得到秦家庄办喜事。
秋智毫不保留地把这些话告诉了胡斌。秋智明白,这老头是个明白人。最后真的就是胡斌拍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入乡随俗。”依萍一百个不愿意,也不能再说啥了。还有两件事令依萍母女恼火,一是父母不能去送,其实胡斌两口子都知道,北河省就是这风俗,“姑不接,姨不送,姥姥家人全不用”;第二,不用汽车,全用小马车,就连胡斌这好说话人都觉得太过分了。秋仁和几个弟弟妹妹也一起抵制妈妈,可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秋智开始也很生气,也觉得好笑,他原来以为妈妈是为了风光、找面子,那来了一排小汽车不是更有面子吗?他明白了,妈妈可不全是为了面子,她在骨子里有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那就是根深蒂固的民俗伦理,她要坚守这道伦理和习俗的阵地,但是她不会表达,这是一种朴素的东西。
秦秋智不免对自己的母亲更加钦敬,反过来支持妈妈。最后敲定,有马车、有汽车,新媳妇坐马车,其他新亲随意,胡家虽然觉得滑稽,也无可奈何,勉强同意了。就为这事,依萍妈对自己的这位亲家母很反感,觉得她不通人情。
第160章 闹闹更健康()
办喜事的日子到了,前一天的傍晚,在原陵县城通往细沙河镇的公路上,出现了百年一遇的奇观,六辆马车和四辆小轿车一起奔驰在路上。这些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前面绑着红绸子,这红绸子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耀眼夺目。驾车的清一色的枣红马,马脖子上也挂着红绸子,每辆车上都装着东西,不管是什么东西,统一是红色的,车上坐的人数也不一样,或两个,或四个。
这是秦秋智的接亲队伍,他本人在头车上,穿着一件滑稽的大红吉服,不时地向第四车看去,神思有几分恍惚,好像那里坐着的就是花丽。他定一下神,看着奔驰的马车和后面缓缓行驶的小轿车,觉得非常有趣,他想让依萍看一下,但是跟来的两个嫂子特意强调,不准新娘子掀起盖头,入洞房之前不能看到秋智。秋智早都发现,依萍偷偷地掀开过几次盖头,还有一次朝自己做了一个鬼脸,看样子她是满意的。
胡依萍真的挺满意,上车前还在生婆婆的气,也哭了一场。这是规矩,两个接亲的嫂子嘱咐她一定要掉下眼泪。一看俩接亲的人和那一排马车,她就哭了,哭的地动山摇。上车走了一会儿,偷偷地掀开盖头看了一下,突然萌生了一种庄严,感觉这婚礼郑重、古朴又与众不同,以后可以在姐妹们面前炫耀一把。满意归满意,可这一阵颠簸也真够受。她哪里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胡依萍感到有些凉,毕竟已经到十月份了,同车的嫂子扯过来一个毯子给她盖上,她竟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阵惊天动地的鞭炮声把她惊醒了,她知道到大秦庄了,马车的速度慢了下来,人们开始给她整理装束,嫂子又嘱咐了几句,车停了下来。
有人拿过来凳子,她踩在上面就要下去,接亲的人让她稍等,有人过来,递给她一个大红包,说:“是你妈给的。”两个人扶着她走向大门口,有一个男声喊道:“高抬脚、迈火盆,红红火火”,“高抬脚、迈马鞍,平平安安”,“脚踩芝麻秸,开花节节高”。在一连串的吆喝声中,胡依萍迈过火盆、马鞍踩着洒在地上的芝麻秸走进新房。
人们开始早已经准备好了酒席,确定好了陪新亲的人。这得是在整个村庄有头有脸或自己家族中有威信的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酒量必须大,要陪好新亲,这是乡下酒文化,其实就是陪倒他们。
胡依萍刚刚坐在新房炕上,就来了几个人,把炕上撒了一些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让她靠在被子上休息一下。
这时候门口有人守着,怕孩子们来闹,嫂子们把一些糖块早发给了孩子们,怕他们来和新媳妇要。也有人告诉依萍,可以拿掉盖头,她早都半遮着了,听这话马上扯下来放在一边。倚着东西睡着了。
又是一阵鞭炮声,有人进来了,把盖头盖上,外面又是一阵吵嚷声,有人递给她一个彩带,领着她出来,秦秋智来了,拉着彩带,有人扶着依萍走进东屋。人不算多,因为要忌属相,就是在十二生肖里今天不能在场。秋智妈坐在炕上,其他人在地上或外面站着。
何六儿主持拜堂仪式,三拜过后,秋智领着新媳妇回到新房。早有人嘱咐了依萍,进屋后她嗖地一下跳上炕,扯下被子坐下去,秋智反应过来迟了一步,这叫抢被或坐被,传说是争夺今后的家庭领导权,这多数是现代人杜撰的,以前女的哪里敢争夺领导权。
刚刚坐下,在大家的一片笑声中,有人端上来饺子,个头很小,有人夹了一个给新娘。依萍咬了一口,半生不熟的,那人就问了,“生吗?”依萍看了秋智一眼,看他点头,说:“生。”然后是秋智,屋里的人全都做了一遍。仪式结束。看看天已经亮了。秋智出去张罗了。
这天才是正日子,秦家大操大办,雇了吹手(乐队),大吹大擂。一对新人挨桌敬酒,把依萍折磨的几乎昏厥。好容易一天过去了,她松了一口气。觉得婆家特别重视自己,自己的男人说话文雅,举止得体,依萍心里很开心。到了晚上,她满以为一切仪式都结束了,坐在新房里看着电视,等着秋智。有人过来找她,要闹洞房。
这次闹洞房让胡依萍恼了,太粗俗,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是迟彩琴看看不是事,草草收场了。胡依萍哪里知道,人们都知道她的身份,否则比这得粗俗十倍。农村习俗“过门头三天没大小”,不把你折磨的灵魂出窍不算闹洞房,这也是传统,为什么会这样?没人知道,但是谁也不落下这个过程,确实令人费解,也可能没有什么,只是“闹闹更健康”而已。
几个月过去了,现在胡依萍已有身孕了。日子过的也还可以,秦秋智不敢告诉自己的底细。只是过一段时间就交给她几千块钱,这也足够让她疑惑了。但是女人的虚荣心占了上风,也不过分追究。只是到了逢年遇节,别人都给自己的主管领导送份礼。这在前几年还明令禁止的,那时不知是谁把这个事定了性,逢年遇节不送现金和贵重物品,那只是同事、亲人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这送礼就成了惯例。秦秋智给书记、县长、吴副县长每人一箱茅台、两条中华;其他常委,每人一箱茅台。给老丈人的过年礼物,更是丰厚。
这让胡依萍大吃一惊,胡斌也问过女儿,胡依萍真是不知道。只以为乡镇干部送给他的,劝解几句。但胡依萍发现有来给他送礼的,他从来都是严词拒绝,胡依萍百思不得其解。看父母问的紧,就说是秋智家里给的,家里开着灰厂,虽然不是资本家,大钱没有,零花钱还不会断了。父母听女儿这样解释,也说得通,不再问了。
第161章 一百六十二,步子再快些()
现在两人住在分配的房子里,秋智说要去买个独门独院的房子,因为楼房根本买不到。看上去波澜不惊的日子,其实他已经有了深层次的人脉关系。没过五一,组织部长赵志宏找他谈话,让他过了“五一”去市委党校学习。
秋智知道,自己迈进了正科的行列。其实他早都知道了。他告诉胡依萍先回娘家住段时间。他早走一天,回家看看。车把他送到细沙河,他自己走回家里,给李奇打电话,让车来接一趟。又给秋信打电话,让他准备几个菜。晚上和李奇一起吃饭。
李奇带着车下来了,还是三年前买的白色一三零。保养的不错,他明白老李为什么要买白色的,拉白灰嘛。两人坐车直接到了山边上的白灰厂。秋智很少来这,一是有对李奇不信任的嫌疑。另外也怕别人知道,就是每年的利润分红,用的都是秋礼的名义,这几年效益不错,秋智知道除了自己花销的。这折上还有一些钱,都存在邻市的各个银行里。这李奇办事儿非常老道。这几个县内的石灰销路他得占一半。
两人进了办公室,秋礼过来了。李奇告诉他别声张。李奇说:“大智,今年预算利润要超过五十万,各处都在修路,别的没记住,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可都记住了,我正想给你们哥俩商量呢,想扩大一下规模。”
大智没接言,问道:“咱们公用账户上有多少钱?”
李奇说:“还有将近二十万,再建一个这样厂子也用不了。”
秋智说:“我也有这个想法,产品不能再烧石灰了,你看东面这大片山丘子。三哥,这是谁家的?”
秋礼说:“没主的,要有主,早朝咱们要钱了。”
秋智又问:“后面这山呢?”
秋礼说:“公家的,这都是。”
秋智说:“马上就要放到个人手了。那这块地也算是山,给大哥说,这块儿地连着这个山都买下来。还以你的名义买,我出钱。”
秋礼说:“不用你出钱,用不了几个钱,去年镇里要卖大西山,镇里下来几趟做动员,三千六百块钱,给产权证,都没人要。最后,春兰两千八买下了。”
秋智在心里想,大哥真糊涂,没说出来,说:“让大哥快办,咱们就用这块地,建一个瓷砖厂,大哥,你说行吗?”
李奇有几份迟疑,说:“瓷砖?没看有多少用的,这个没想过。”
秋智说:“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南方各省区在搞商品房开发,这建筑材料要到了黄金时代。”
李奇说:“大智,你见识多,大哥听你的。”
秋智说:“我回家,下午咱们在镇上好好谋划,有山货没?晚上吃。”秋礼说有,知道秋智不方便待时间长,让车给送回家去了。
秋智回到家,妈妈在抹眼泪,秋智吓了一跳,妈妈这人轻易是不掉眼泪的。慢慢说,姥姥住院了,在市人民医院,今儿个大舅家的小文来告诉的。现在还不知道是啥病。
秋智安慰道:“妈,这人吃五谷杂粮的,能不生病吗?再说了,我姥姥八十多了,就是一口气上不来也算是积福了。我老爷、我爸呢!他们才多大岁数就走了。想开些啊,妈。儿子回来了,中午给我做点儿啥吃啊?”
老太太擦了一下眼睛,说:“儿子,你说的都对,妈也明白,自打你姥爷走了,你这三个舅母就没王法了。开始你姥姥自己做饭吃,几年前你大舅母说,你姥姥岁数大了,应该轮着吃饭,自己就别做了,还特意写信问了你二姨。你二姨我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