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回答你们好了!因为,李谦就算再厉害,哪怕他厉害到能在柏林拿大奖,但《红高粱》归根到底就是一部艺片!所以,这是无比难得的一次在票房上击败他、踩着他上位的机会!咱们绝对不能错过!”
说到这里,他目光平静地一挥手,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笑道:“咱们可是商业片!投资近四千万的商业片!”
这番话,有理有据。
周正旸闻言缓缓地点头,片刻后,问:“真的有把握?”
陆平缓缓地点头,“这是最好的机会!”
周正旸叹了口气,扭头看向高兰兰,“你说……他应该是得不了奖吧?”
高兰兰闻言笑起来,“除非他比秦渭还厉害!要知道,秦渭也是四十多岁了才拍出《红灯区》,拿了威尼斯的金狮奖的!”
周正旸闻言笑起来,“是的,是的!”
此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周正旸突然一副豪气顿生的模样,大声道:“也对!他是艺片,咱们是商业大片,怕他干什么!管他呢,怼这一把!”
陆平笑道:“对!怼他一把!”
说罢,三人相视而笑。
大家似乎是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红高粱》被自己踩在脚下的美好时光!
写多了,所以更晚了。
月末了,尽管已经让大家翻了好几次兜兜了,但还是想让大家再翻翻,看还能不能再找出个一张半张的来,……最近的剧情,生怕写不好,压力很大,刀一耕迫切地需要诸位的月票鼓励啊!
第一六五章 小火苗蹭蹭蹭!()
“……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情,卓越的色彩与画面,伟大的主唱所奉献出的一次惊人的演出,一个淳朴、刚强却又美丽的中国女人,一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到难分彼此的伟大实现!这是一部绝对不容错过的电影!”
——《莱茵报》
“……在世界杯开幕式上奉献了惊人演出的中国李,再一次让我惊讶且赞叹了!这一次,他凭借的是一部电影。他是导演,也是主演。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观影经历,如果你还没有去看,赶紧去!”
——《先驱报》
“……红色,绿色,黄色,导演用无比浓烈的,足以与梵高的名作相提并论的色彩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他卓越的色彩美学!这是一部伟大的杰作!他将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也将被载入柏林电影节的史册!”
——《评论早报》
“……惊人的色彩运用,卓越的镜头美学,一个发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部乡村的抵抗侵略的故事,一群伟大的人,一部杰出的电影!中国李的表演能力,和他的导演能力一样的出色!秦晶晶小姐的表演同样令人惊叹!”
——《德意志早报》
“这是一部完美到让我无话可说的电影!它是伟大的!”
——《艺术观察》
“……李的导演能力让我惊讶万分!他所带来的这部杰作,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开幕以来,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观察者》
…………
德国柏林。
时间是下午。
李谦的面前,放着厚厚一摞的各种报纸。
绝大多数都是德报纸,李谦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懂。
恰好因为《红高粱》一时间在柏林声势大起,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居然主动派人联系了,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当时接电话的傅学隆嘴漏,顺嘴说我们看不懂当地的德报纸。
然后,一个看上去大概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在一个小时之后就出现在了《红高粱》剧组入住的酒店,同来的,还有大使馆的一位化参赞,再然后,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那个女孩拿起一张报纸,直接就给一边看一边翻译出来。
其实也不用这么具体的翻译,就看驻德国大使馆的态度就能知道,当下在柏林,在德国,《红高粱》到底是有多受追捧了。
再加上考虑到李谦是曾为世界杯出过力气,在全球的范围内为中国的形象增添光辉,而且据说也是高层特意在内部表扬过的人,所以,他带着电影来参加柏林电影节,而且作品还获得了当地电影评论界的一致赞誉,那当然,驻德国大使馆这边也就乐于锦上添花了。
那位化参赞过来一连串的恭喜,彼此简单地聊了几句,对方把翻译人员留下,算是借调,并承诺以后李谦他们在柏林遇到什么问题,大使馆方面都可以提供帮助,这才告辞离开。
但是,等他走了,李谦拿起那一份一份的德国报纸,却多多少少有些回不过神来——事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实在的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了。
《红高粱》是部好电影,这是肯定!自己这一版更是部好电影,这当然也是肯定的!可问题是,它就这么红起来了吗?
到现在,两天半的放映期,除了头两场之外,余下的场次场场爆满,等待买票的观众在电影院门前排起长队——可就算排队,他们也不愿意离开!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而且还是中国的乡土风格的电影!
它全程华语对话、华语旁白,只在屏幕下方给出了德翻译——说真的,在李谦看来,他觉得这样的一部电影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德国观众而言,观看起来的感觉,大概是应该跟另外那个时空的中国人去看一部中字幕的土耳其乡村故事的电影的感觉差不多。
但不知道是不是关注电影节的这批观众对这种艺术电影有着格外旺盛的需求,也或者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对艺术电影最为热爱的一批观众,总之,除了影评人那里给出的专业评论几乎是一面倒的喝彩之外,据说就连德国的互联上的绝大多数评论,也是全然的喝彩!
然后,李谦恍恍惚惚地觉得,事情似乎开始超出自己的预期了!
本来是没报什么希望来的,但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他的心里也是控制不住的,开始有那么一股小火苗,一下子就窜了上来!
或许……还真的有可能拿个奖?
…………
德国时间的下午,约翰·戴斯从外面回到宾馆,一进门,就兴奋地对李谦道:“今天下午,一共有四家德国的电影发行公司联系了我,他们都表示非常看好这部电影,并且全部都向我提出了报价,想要买断《红高粱》在德国地区的发行权,有些还希望同时拿下捷克的发行权。”
说到这里,他得意地道:“其中报价最高的一家,给出了两百万美元的报价!”
不怪他得意,对于一部中国电影来说,在欧洲电影发行市场所能得到的待遇,可能比一部美国的小成本独立电影还要不如,两百万美元买断德国和捷克两国的发行,这个价格真心不低了。
事先了解过行情的傅学隆果然就有些激动,赶紧问:“你答应了?”
约翰·戴斯微微一笑,有些倨傲的矜持,嗯,铁铁的美国奸商范儿,“我拒绝了!”
李谦抿嘴,傅学隆一愣。
但紧接着,约翰·戴斯就丢掉了他的矜持与倨傲,又扭头对李谦笑道:“而且,虽然报价不一样,但他们四家发行商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同的要求!”
“什么?”
“他们要求咱们的这部电影在完成了电影节规定的最低播放场次之后,必须立刻停止放映和售票!”
“所以,你……”
“我拒绝了!”
傅学隆翻个白眼,李谦哈哈大笑。
现在在电影节上卖票放映,肯定要分给影院和电影节官方一些钱,但那个比例非常低,卖的票就是德国的马克,而且还场场爆满,所以,别看只有一个放映厅,但你要认真算的话,每一场的放映,都能带来两三千块华元的纯收入!以目前一天放映五场的排片来说,一天就是妥妥的一万多块入账!
当然,电影节嘛,钱是小事,更关键的是,看的人多了,才会更加的有利于这部电影在德国和欧洲的口碑扩散!
口碑越好,电影节官方肯定越重视,这是必然!
看的人多了,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平台在称赞这部电影,那么,即便是电影节的评委,也不得不考虑民间的舆论所带来的压力。
但反过来,发行商们已经确定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已经可以挣钱的电影,出于利益的动机考虑,他们其实是并不太希望这部电影的口碑继续发酵下去的!
甚至于,如果极端一点的话,说不定他们并不希望《红高粱》获奖!
说来奇怪对不对?完全不合常理嘛!
但其实,这里面是有一本账的!
电影放映多,口碑好且持续扩散,电影节官方重视、欣赏,最后给了奖,甚至可能是大奖,那么当然的,拿了大奖的片子,发行工作就会好做很多,正常情况下,发行商把电影发行权买断之后进行放映,票房也会比较可观。
但问题是,一部败走电影节的失意电影,是什么价?拿了大奖,尤其是如果拿了金熊奖、银熊奖之类的,又是什么价?
尤其像《红高粱》这部片子,现在口碑已经打出去了,如果能在现在抄底买断的话,即便是后续没有得奖,他们也完全可以打着“这是一届遗憾的电影节,因为连《红高粱》这样的杰作都没有获奖”的噱头,再不然把李谦搬出来,等等,有的是各种手段可以宣传,票房未必就真的少多少,但买断的钱,却会少了好大好大的一截!
两边的收支核算完了,一比,很可能《红高粱》没获奖他们反而赚得更多!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碰到的并不是全无国际发行经验的菜鸟导演,而是一个并不太把欧洲的发行权销售收入当回事的李谦,和一个对国际发行规则中的猫腻了解到一清二楚的约翰·戴斯。
所以,得到了授权的约翰·戴斯可以既不用犹豫又不必请示,直接一口回绝,拒绝了收到的所有报价!
…………
同样是下午,约翰·戴斯坐下聊了好大一阵子刚走,廖辽就突然把电话打过来了——她在美国突然接到柏林电影节官方的邀请,对方希望她能出席柏林电影节的闭幕式,并负责为本届电影节的部分获奖者颁奖!
这件事情,来的很突然。
其实不管是柏林电影节也好,还是欧洲的另外两大电影节,很多地方、很多规则设置的貌似随意,但那么多届办下来,其实都已经有章程可循了。
就颁奖嘉宾这一点来说,欧洲三大电影节近些年压力很大,欧洲电影在全球的整体影响力持续下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拯救电影节,为了保持对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三大电影节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注重宣传、造势、拉明星助阵、站台等等这些此前他们并不太注重的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尽管一再鼓吹自己在坚守电影艺术的阵地,且从不掩饰自己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鄙视,但是最近几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却步调一致地开始积极拉拢美国的大导演、大明星和大制作。
哪怕你不参与评奖,过来转一圈做个宣传,电影节官方也都是欢迎之极!
只要咖位够,只要你愿意来,电影节就会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