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思来想去,李谦仍然是选择了拒绝。
毕竟,有了《泰坦尼克号》这样一部必将横扫全球的大制作打底子,有了《My…heart…will…go…on》做专辑主打歌,借到了大船东风的廖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不需要任何欧美歌星的“提携”了。更不要说,她的这首张英语专辑的发行者,还将是滚石唱片了。
所以,随后,李谦把所有的求购者一概拒之门外,此前委托滚石唱片在业界内部找人帮忙填写英文歌词的歌曲,不管对方的词是不是已经填好了,都统统收了回来。
尽管前后两世的英文水平都不算高,到现在剩下的那点底子,还大多是源自美剧和好莱坞大片的,但是,李谦还是决定要自己“填词”。
在当初跟滚石唱片的谈判中,李谦曾要求廖辽的这张专辑要采用五首英文歌加五首华语歌,但滚石唱片表示坚决反对,后来一再的谈判、一再的争取,最终,明湖文化那边以降低自己的提成、保证对方利益的代价,争取到了六首英文歌加四首华语歌的程度。
所以,加上李谦此前已经拿出来的三首歌曲的曲子之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谦需要“创作”的,还包括另外三首英文歌的词曲,此前三首英文歌的歌词,以及四首华语歌曲。
四首华语歌,很好办。
为廖辽做这张专辑,起意固然是要把廖辽往更高的地方再推一步,但廖辽本身是华语歌坛的顶级天后,即便是不考虑什么把华语文化推向世界的事情,首先她的专辑里就是绝对不可以没有华语作品的——如果廖辽的第五张专辑里的十首歌居然全部都是英语歌,李谦很担心,一旦专辑在全球同步上市,自己,和廖辽,会不会被国内的愤青们给挂起来骂!
有人骂、有人攻击,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舆论会被少部分人所带动,本来只是单纯地商业行为,后来甚至会被跟“民族”、“国家”之类的话题挂上钩,到那个时候,可就麻烦了。
虽然直到现在,李谦在这个时空所经历的这几年,他并没有从当下更加富裕、也更加自信的国人身上看到这些非常不好的思潮,但前世的他,却是亲眼看到过不少类似的事件的。
所以,在廖辽身上,他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四首华语作品,李谦很轻松地就拿出来了——《说唱脸谱》、《钗头凤》、《被遗忘的时光》、《天堂》。
这四首歌,用意很明确。
《说唱脸谱》,是一首典型的京剧风作品,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表达出自己的爱,和自己的希望。
《钗头凤》,是李谦前世听到过的非常喜欢的一张发烧专辑里的作品,原唱是关栋天和毛阿敏,整首歌同样走京剧风,巧妙地把陆游和唐婉的两首《钗头凤》词融合起来,近乎一问一答的呼应,整首作品从词、到曲、到编曲、再到唱,都妙趣横生。
对于廖辽的首张面向欧美听众的专辑来说,这样的两首京剧风的华语作品,既表明了廖辽本人对自己祖国民族文化的喜爱,和想要把它们传递给西方歌迷的想法,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把京剧风融进去,能让欧美歌迷听了感觉耳目一新——很多人说京剧已经过时了,但这种传承百年的东西,且至今仍被国人喜爱的东西,李谦从来都不认为它是过时的。
有句话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李谦甚为认同。
对于目前的欧美歌坛市场来说,所有的华语作品,都是肯定小众的,可想而知,京剧肯定是更小众的,所以,李谦不指望这两首歌能在欧美地区获得大范围的喜爱,甚至像《钗头凤》这种作品,李谦都不认为它在国内会有多火,即便是廖辽唱的,也不行。毕竟它前世也只是被录制在一张销量很小、受众极窄的发烧碟里的。
但是,不管是考虑到向外推广民族文化这件事本身,还是考虑到在发布这张以英文歌为主的专辑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国内的舆论问题,李谦都认为,这样的两首歌,肯定是合适的。
而且,此前拜师学戏的时候,他就曾答应过程老爷子,要多多的为京剧发声,尽量的多宣传京剧,力争让年轻一代人也都喜欢上京剧,而现在,这样的两首歌,出现在廖辽的首张全球大碟里,自然可以成为李谦给老爷子的回答。
甚至于,考虑到自己的戏学的半半拉拉的,水平不怎么样,李谦还考虑在录制这首歌的时候,要请大师兄方少白这位当今国内京剧界老生中的扛鼎人物出手,务必要保证这首歌的高水准。
所以,四首华语作品中,有了这样的两首歌,民族文化这一块儿,已经有了。甚至,有了《钗头凤》这样哀婉凄美的作品,连中国古代的爱情,都有了。
然后,《被遗忘的时光》,蔡琴的经典作品,它所需要释放的,是廖辽那经典的东方式唱腔。而这首歌本身,又代表着当下中国的生活,和情感。
至于《天堂》……如果说前面的三首歌,《说唱脸谱》、《钗头凤》和《被遗忘的时光》,所代表的是廖辽这个中国天后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长度的解读,是以时间为维度的,那么这首《天堂》所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宽度。
在中国,在一个面向全球歌迷发布专辑的中国歌手眼中的中国,它不光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不光有当下的细腻的人的情感,还有辽阔的疆域、壮阔的山河——在一张英语专辑里出现在的华语歌曲,它可以是不必流行的,但必须是有厚度的、经得起推敲的!
当然,对于欧美的听众来说,这些东西,也恰恰是最能勾起他们的猎奇欲和好奇心的。
反倒是另外的六首英文歌,才是必须抓住欧美听众的耳朵,和他们的心灵的。
说到底,这毕竟还是一张全球专辑啊!
***
这一章本来应该更长,只是时间不够了,没写完,再写就要拖过十二点了,所以没办法,只能明天再写了!(未完待续。)
第一六六章 六首英文歌()
放眼世界歌坛,从受众的覆盖范围、音乐的影响范围而言,主要分为三大主流,即英语音乐、拉丁语音乐和华语音乐。
这三种音乐,都可以算是国际性的,只不过相比起英语音乐在全球的强势地位而言,华语和拉丁语的受众,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且越来越弱势。
而英语音乐的代表性国家,当然是美国和英国,其中尤其以美国为主,而在美国的音乐文化基础上,如果再把加拿大包括进去,整个北美地区,基本上就代表着英语音乐的最主流和最前沿,连英语的母国英国,都有所不如。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格局,首先当然跟北美地区的人口多、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分不开,但还有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那就是,身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美国人的心态非常之开放,这就使得北美歌坛对各个流派的音乐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接受度——如果勉强类比,当下的美国,很有些类似于巅峰时期的大唐王朝。
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来到现当代,歌坛有好几种音乐流派,是独属于华语的,比如民谣,比如所谓的甜歌,就是只属于中国的,而在美国诞生,并随后被发扬光大、传播到整个世界去、受到整个世界无数歌迷们欢迎,甚至成为美国文化代表的,则有更多,比如灵魂乐,比如蓝调,比如美国乡村音乐,比如嘻哈。
作为整个世界歌坛的统治者,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加在一起,在音乐的各个西门门类,几乎都拥有着代表性的巨星和传唱度、美誉度极高的代表作品。
要在这样的一种市场和这样的一种音乐环境下崛起,既容易,又不容易。
尤其是,这个要崛起的歌手,还是一个来自神秘东方的中国人。
所以,李谦为廖辽这张全球专辑在英语歌曲方面的选歌,煞费心思。
首先廖辽唱不好嘻哈,也不是完全不能唱,只是相比之下,她肯定还是更擅长慢歌、抒情歌。所以,嘻哈音乐在她的第一张全球专辑里,还是不要的好。
然后,R&B,可以翻译成节奏布鲁斯,也可以翻译成节奏蓝调,这是在美国最受欢迎的音乐门类之一,而且也是李谦前世相当喜爱的,所以,这个要有。
再然后,当然,廖辽的嗓子和她的歌技,放眼世界都是顶级的,而灵魂乐这种极度考验歌手对自己的嗓音、技巧和情感拿捏水准的音乐门类,绝对是最适合廖辽发挥自己超强唱功的音乐门类了,没有之一。所以,这个肯定要有。
再然后,美国乡村音乐,这是最纯正的诞生于美国,且至今仍然对美国歌坛有着极强统治力的音乐门类,不管是李谦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空,还是在当下的这个世界,乡村音乐在美国,都是巨星云集的——简单讲,一个外来者,要想在这块市场上站稳脚跟,乡村音乐几乎是必备。
到这里,好了,一共六首英文歌而已,这就差不多了。
李谦翻来覆去的寻思、推敲,最终,他帮廖辽敲定了除《My…heart…will…go…on》之外的另外五首作品——
首先两首,都是来自一代天后惠特妮·休斯顿的作品,一首《I…will…always…love…you》,已经无需多说,而另外一首,也是惠特妮·休斯顿的代表作,叫做《Could…I…Have…This…Kiss…Forever》。
前者是最经典的灵魂乐,后者则是最经典的英文情歌,而且是对唱。
如果可能,李谦当然希望滚石唱片能够邀请到流行天王杰里·卡伦来跟廖辽合唱这首歌,而如果请不来,李谦就准备亲自上阵——事实上,要不是考虑到这种对唱的情歌容易给自己家里添乱子,他连邀请杰里·卡伦的想法都不会有。
不过再想想,实在不行,回头就给周嫫和谢冰也各自写一首对唱情歌就是了。
因为……还是那句话,有了《My…heart…will…go…on》傍身的廖辽,已经不需要什么“提携”了。
然后,提及李谦印象中那个时空的欧美歌坛,尤其是2000年前后的欧美歌坛,还有两个人,是肯定跳不过去的,那就是玛丽亚·凯莉,和仙妮亚·唐恩。
前者是R&B天后,后者是乡村天后。
玛丽亚·凯莉的作品,李谦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Through…the…rain》。
在另外那个时空,这是一首颇有争议的作品。它出现在玛丽亚·凯莉的一段低谷期之后,算是她开启新一段巅峰的一首作品。歌词的内容很励志,这个没问题,而且当时玛丽亚·凯莉也的确是正陷入很多的负面新闻之中,所以以这首歌来鼓励他人,也鼓励自己。但是,这首歌一经面市,就遭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质疑,大家当时纷纷批评她太过炫技。
实话讲,另外那个时空2000年前后的玛丽亚·凯莉,其歌唱技巧已经炉火纯青,而这首歌在气声和华丽的高音之间的自如切换,也的确是展现了她对声音、对气息的过人的掌控能力,之所以被批评为炫技,虽不能说全部是冤枉,却肯定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了此前她那些负面新闻的拖累。
而且受业界很多批评声音的影响,这首歌虽然在欧洲疯狂地收割各种排行榜的第一名,在美国本土的成绩,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