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卷竹简在念着统计数字。
“此战杀敌有一万八千余人,其中有一万两千余人是辽东骑兵,五千余人是辽东步卒,大小将官若干,包括辽东太守之子公孙康也被典将军斩杀。我军俘虏五千余名骑兵和九千余名步卒,大小将官若干,包括辽东太守公孙度。物资方面,我军缴获武器铠甲若干,战马六千余匹,钱粮若干。”
李儒念到这里的时候,营帐内的大小将官脸上都露出了喜色,这一战回去后论功行赏肯定收获颇丰。念完收获后,李儒又拿出另外一卷竹简,看到李儒的动作,将官们的笑容又收了起来,反而露出一丝凝重和悲凄。
“这是我军伤亡统计,这一战我军伤亡一万四千三百六十四人。其中七千九百二十二人死亡,两千一百九十五人残疾,从此失去战斗能力。异族士兵有一千七百八十三人死亡,两千零三十人受伤,因为残疾失去战斗力的人有六百四十一人。其余人重伤或者轻伤的士卒们,都在救治中,但是死亡数字很有可能继续上升,没有办法。”
“哎……”听到这里,帐内的人们都发出了一声叹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万四千多的伤亡主要就是来自于抵挡骑兵的士卒中,因为狼羽骑只有几个坠马的伤者,弩弓手们却毫发无伤。
“把这些死去战士们的尸骨收集起来,入土为安吧。记录好他们的名字,主公会在英雄墓园给他们留下牌位的。”太史慈也脸有悲色,这是瀛州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伤亡。
一万人的减员,这还只是对付一个并不特别强大的诸侯啊,以后呢,会死多少人,太史慈不敢想象了。
“遵命!”李儒点点头,然后又说了一句:“裂锋营的伤亡数字属下没有统计到。”
典韦听到后站了起来说道:“裂锋营死亡六十三人,重伤一百零七人,轻伤者若干。残疾无法返回战场者三十九人。裂锋营战士们的尸骨我们会带回去,主公早就安排了专门的墓地给他们。”
伤亡才一百多人,这就是裂锋营,要知道他们可是斩杀了近三倍于自身人数的敌人呢。太强大了,不仅仅是强大的装备,从能力上来说也是强大无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负重这么多装备还能在战场上搏斗的。
营帐内的将官们都毫不掩饰的对典韦露出了敬佩之意,不仅仅是给典韦的,也是给裂锋营的。
对于裂锋营战士的尸骨要带回瀛州,这些将官们也没有什么异议。因为他们知道裂锋营里所有的战士都是来自于大唐族的,也就是四百余年前瀛州开拓者们的后人,和王绪等人的关系非比寻常。而且对于强大的战士来说,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特殊。
战后统计通报完毕后,众人只是商讨了一会明日的行动以及今晚巡逻人员的安排,然后就个自回营休息了。今日一战大家都有些劳累了,明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大家去做。
翌日辰时,休息了一夜的瀛州军已经集结完毕。当然集结的都是没有受伤或者只有一些小伤口的战士,最初瀛州大军出征的时候有四万七千人(步卒两万,异族一万,狼羽八千,弩兵五千,裂锋加飞羽四千),而此时只有两万四千人集结在此,当然也是因为有八千狼羽骑早就离开了。
其中步卒八千人,弩手五千人,飞羽营二千人,裂锋营一千九百人,还有就是七千人的异族士兵。那一万五千人的俘虏也被集结了起来,太史慈早就派人给这些俘虏讲了在瀛州当兵的福利,暂时可以用一用这些俘虏,毕竟此时的士兵们还没有对效命诸侯有太多忠诚。
太史慈站在点将台上,又讲了一堆鼓舞人心的话语,不过此时的瀛州士卒们早就士气高昂,太史慈不过是说给那些降兵听罢了。
等太史慈训话完毕后,得到任务的将军们就点齐人马离开了大营。华雄领四千步卒,两千弩兵和六千降兵前往玄菟郡,目的是收复玄菟郡以及防守可能来自外族的进攻。
管亥领七千异族士兵和两千弩兵前往昌辽县(今辽宁义县),那是辽东郡和辽西郡的交界,管亥就是要驻守那里,防止公孙瓒趁火打劫。
太史慈则是自领四千步卒、三千弩兵和九千降兵前往襄平城,让曾经打死打活的己方士兵和降兵一起行动,这不得不说是给统兵之将的一个考验。
华雄和管亥出发的时候身上都带有公孙度写的信函,信函上还有公孙度的官印。毕竟消息传递不一定很快,所以有公孙度信函能更简单的收取这些曾经属于公孙度手下的城池。
典韦带着剩下的裂锋营以及飞羽营战士驻守大营,这里还有不少伤兵和辎重。做为王绪的亲卫军,裂锋营和飞羽营已经外出太久了,所以典韦不会带着他们继续征战,而是守在此处保护伤兵,以及等到后续人员来接手。直到防务被接手后,典韦就会带着这近四千名王绪手下的亲卫返回瀛州。
陆地上的战斗精彩而激烈,不过总算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只是在收获胜利的果实。海上那一支瀛州军同样遇到了战斗,公孙度派出了近三十艘海船去拦截。
瀛州此次有八艘战舰出动,还有八艘运输船和两艘商船运送士兵和辎重。四千水兵和八千步卒,这就是海上这一路军队的实力。
在出海后的第二日,瀛州海军就遇到了公孙度手下海船的拦截。原本瀛州海军的行程是绕过辽东半岛,从辽东湾那里登陆进攻城市。不过公孙度的海船就驻扎在沓氏县(今大连市附近),所以双方海军就这么遇上了。
辽东的海船并不大,跟瀛州封建时期的箭船差不多大小。率先发现辽东海船的是蒋钦统领的一艘战舰,他的战舰是瀛州舰队的先锋。蒋钦发现情况后立刻让传令兵用旗语告诉了后方的舰队。旗语,这当然是王绪弄出来的,只是跟后世的旗语完全没有任何联系。
因为瀛州战船有更高的桅杆,所以比辽东的海船要早很多时候发现敌人。因此,当辽东的海船好不容易发现敌方目标的时候,一名眼尖的瞭望手发现对方早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这或许就是华夏族历史上第一次海战,一方是毫无海战经验的辽东军,另一方则是在海上混迹了很多年月的瀛州军。
辽东海船的统领见到瀛州舰队后,没有让手下摆出什么阵形,而是让近三十艘海船直接冲了上去。他想的是直接冲上去袭扰,围杀,因为辽东都是小船,应该比瀛州的大船速度快,到时候打不过逃就行了。
其实在海上并不是真的船小就速度快,现在瀛州的战舰只是因为进入了战斗状态,收帆减慢了速度而已,真要放开速度跑起来,或许还会比辽东的海船快上一丝。不过任昶会把这个事实告诉辽东的海船统领吗?当然不会,要的就是关键时刻能坑这些不了解瀛州的家伙一下。
瀛州这面的战舰是八艘直接排成了一排,整齐的迎向了冲过来的辽东海船。当双方还有两百多步距离的时候,忽然一阵阵巨大的呼啸声从瀛州战舰上面传出来。同时瀛州八艘原本在前进的战舰都奇怪的顿了一下,甚至感觉有的还往后退了一些距离。
石头,是八团散碎的石头,在被抛上天空后没多久就散开来,向着冲过来的辽东战船落了下去。是的,瀛州把轻型投石车搬上了战舰,因为在乐浪郡找到不少好的木材,瀛州在之前的基础上又多造了四架,正好每艘战舰都可以装一架。
用投石车发射石头,当然有巨大的后座力。任昶等人也是实验了很久才让投石车在战舰上发射的时候,不会对战舰的结构造成太大的伤害。不过饶是如此,发射了投石的战舰也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有些害怕。
“嘭!嘭!”“啊!啊!”“哗啦!”
虽然是碎石,但是每一颗都不算小,大部分都落入了海中,还是有不少砸在船上。辽东海船的甲板并不厚,一些碎石砸上去都砸出了一些破洞,不过对船只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很少的碎石伤到了船上的水手,模样凄惨,不过也没有对海船的冲锋造成什么影响。
任昶在旗舰上听到瞭望手的汇报,知道这一轮轰击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无奈的叹息了一句:“这投石车搬上岸后就别装回来了,在海上的用处真不大。让弓箭手们准备,战斗即将开始!”
双方的船只越来越近两百步,一百五十步……双方的弓箭手也都站在了甲板上,只等进入射程就给对方狠狠的来上一击。
第九十三章 第一次海战(下)()
(抱歉,今天只有一更!对不起大家了)
“射击!”任昶看到瞭望手给自己做的动作,进入射程了,于是大声喊到。
旗舰上的旗手立刻把命令传了出去,其余战舰也纷纷发出射击的命令。因为命令有延迟,所以八艘战舰并不是齐射,而是接二连三的射击。这其实是任昶需要的。
“全满帆,加速前进!”射击一完,任昶又下达了新的命令。
只见操帆手们跑了出来,快速的解掉绑在桅杆上是绳子,然后把卷起来的船帆慢慢的放了下来。
“拉住!拉住!”巨大的帆,在风力的吹动下,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因为不是完全顺风,操帆手们要把船帆弄成斜的,使得船只能在风力的影响下航向正确的方向。终于操帆手们把船帆放了下来,并用绳子在桅杆上绑住了。
风一吹,瀛州的八艘战舰如同离铉的箭飞驰起来,向着辽东海船撞了过去。两边的距离越来越近,为了压制辽东海船,瀛州海军第一次射击后立刻搭箭又射了一次。
“所有人进船舱,抓住固定的东西,准备撞击!”任昶看着不远处的辽东海船,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也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稳稳的抓住。
瀛州的战舰比辽东的海船高不少,因此也要比辽东早一段时间射出箭矢。八艘战舰,四千名海军,四千支箭矢以五百为单位连绵不断的射向了辽东海船。
不同于投石车,这些箭矢射得比较准,原本站在甲板上的弓箭手们见到瀛州射出箭矢后,惊慌失措,纷纷找掩体躲避。不仅是他们,甲板上的那些水手也纷纷躲避。
“嗖!嗖!嗖!”“啊!啊!”
箭雨落下,不少倒霉蛋被射中,更多的是钉在甲板上,把海船变得跟刺猬似的。好在辽东海船都是定好方向的,所以没有因为这几波箭雨而乱了阵形。
“全部出来,反击!反击!”辽东的海船将领推开为自己持盾护卫的战士,大吼着:“全部人给我……”
突然辽东海船将领如同一只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声音一下就顿住了,原来一阵箭雨过后,瀛州的战舰已经近在咫尺,马上就要撞了上来。他没想明白刚才龟速前进的瀛州战舰怎么突然快了这么多,看这速度比自己的小海船都要快上一分了,难道不是船小速度才快吗?
这将领的想法还停留在江上,把瀛州的战舰当成了那行动缓慢的楼船,哎,没文化害死人啊。
“快躲避,转舵转舵!”那将领急了,干脆自己跑到操舵手那,直接把他推开,自己走上去试图让船转舵。
可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双方的船转眼间就要撞在一起。
“嘭!”一声巨响,蒋钦统领的那艘战舰率先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