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建立在学堂的教育不被影响的情况下。
实际上,不少弟子也在抱怨,大家都是修士,干嘛跑去当教师?!
结果谢信一句话就让他们噎住了:“谁让你们掌门我,主职就是书院院长?”
好吧,修炼照旧,日子照旧,一切又是那么的和平。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在秋天的落叶铺满大地的时候,军事院系顺利竣工。
期间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李膺终于是过世了。
谢信带着家人,前往洛阳为其守孝了三天,也算是尽了弟子的义务。
说真的,对于这个恩师,谢信还是有点感情的。看着他就这样与世长辞,心中自然有点黯然。
不过随着军事院系的建成,他那抑郁了很久的心情,总算才好了一些。
毕竟随着这个院系的完成,这也等于是宣布以后弟子统御和武力提升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开始获得经验了。
正如前文说的,随着等级的提升,单纯做任务已经没办法满足快速升级的需要。所以必须要通过书院,通过教育获取一部分经验,以补充这慢下来的速度。
学生们原本也是知道这里有新建筑在建设,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专门用来学习军事知识和武术的地方。
这两样东西,原本学堂偶尔也会教授。但教育的主要是武术,兵法几乎没有教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朝廷对兵法管制的比较严格。
毕竟武术那是百人敌的玩意,而兵法却是万人敌的利器。一般情况下,只有获得军功的将领,才有资格进入兰台阅读兵法。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哪怕一本兵法,因为贩卖兵法是违法的。
当然,那些世家本身拥有兵法的话,则不再追究之内。这也是为什么世家子弟常有统帅出现,而民间很多情况下只能出现猛将的根源。
对于书院要教授兵法,不少人也在担心,这样符不符合规矩。
对此,谢信拿出了许可证书,这是李膺在临终前,通过特殊关系给谢信弄到的。有了这个,谢信就可以光明正大教授兵法了。
只是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
随着军事院系的建成,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对兵法和武艺表现出了十二分的兴趣,从而开始忽略经书和其他知识的学习。
而有不少学生,兵法学习不过是马马虎虎,注意力直接放在了治国之法、经济之法上面。对他们而言,武艺也不过是强身健体的玩意,从一开始就没指望上战场。
也可以说,军院竣工之后,学生们开始有文武派系的出现。
按照未来的说法,这就是偏科了。若是在未来,这样绝对会是所有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就算某一个科目获得了很高的成绩,但总体平均分跟不上,到头来还是会影响升学。
小学的存在,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
初中的存在,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
高中的存在,则是让学生开始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学的存在,则是让学生选择一条道路不断深入学习下去。
学堂可以说是初高中的混合体,在教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开始会出现初步的分类才对。
换言之,学堂的学制又得要改革了。
未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这个年代的才是最好的。
为此,谢信‘闭关’了两天时间,征求了三四个教师和六七个学生的意见之后,最终定下了学堂的新学制。
新学制情况如下:
入学学生,前三年为启蒙期,学习各门基础知识。武术以强身健体为主,无兵法学习;之后三年为进修期,进一步学习哥们基础知识。开始涉猎骑射、简易兵法;最后三年为定路期,学生开始根据个人兴趣,专门选择一个方向,在其他知识不至于荒废的情况下,将主要精力放在该专业上面。
三个时期不设上下限,也就是说十六岁的学生也可以从启蒙期学起。而六岁的学生只要资质可以,也可以提前进入定路期。
每一个时期都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当然就算不合格也可以进入,但会被劝告最好再学习一年。
说到底,谢信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升学率什么的。之所以留学多一年,不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打下基础,在定路期的时候,才能走得更快更远而已。
与此同时,在进修期第二年开始,允许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入探讨学习。
为此,上下课时间也开始发生变动。
进修期之后,学生改为下午三点钟放学。为的就是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互相探讨学习。当然,作业什么的不会没有,最多只是不会太多。
其实有时候,学生们直线的互相探讨,比老师去教导效果更大一点。
而且正因为有竞争,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至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学院如今老师多了,要请教一下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
之所以那么安排,主要是谢信不希望,将来培养的文官对军事一无所知。而培养出来的武将,却对政治和后勤一无所知。
虽说汉朝不是以文御武,但外面的战事情况,君主还是会参照一下朝中大臣的意见。若是文臣一点军事都不懂,而君主更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误事。
而武臣最大的遗憾,就是政治方面的不通。乱世武将太平文臣,若是乱世需要依靠武将开疆扩土,那么文臣很多情况下都插不上嘴。但若是在太平年间,武将却是要如履薄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文臣陷害。
谢信身为学堂导师,未来的书院院长。他自然是希望门下弟子都能成才,就算不能成才,也不能成为不学无术之辈。
更重要的是,华夏学堂仅仅是学堂,还不是书院。换言之,还不具备大学的相应功能。就算谢信硬要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他也不会得到更多的经验。
若是自己中意的弟子,舍不得他们随便毕业,继续培养下去那是自己乐意。但在校学生那么多,总不能每一个的感受都给兼顾到吧?
说到底谢信是书院院长,又不是教师,没必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历史人物等级的牛人。
新学制宣布,学生们自然叫好。尤其是那些已经对某个专业有了兴趣的学生,对此更是举双手赞成。唯一让他们不满的,就是既然都要根据兴趣,专门针对那一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了,为什么不直接改成专门学习那个专业得了。
好吧,专科院校的概念就这样给他们搞出来。
这也让谢信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项制度的出现,学生不一定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制定者的想法。
不得不说,之所以可以改制成这样,也是因为导师的数目增多了。如此,才能更好的将班级细分下去,并且确保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应的教师去上课。
更进一步说,就是这样一来,才能让谢信等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修炼,而不是把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上课上。
不管如何,改制已经完成,至于如何,只能让时间来说明一切。
第166章 突破资质预备赴约()
学院改制之后,转眼又过了一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适应,学生们倒是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学制,开始自发的组建起各种兴趣团体。
比如儒学社,受谢信的影响,再加上董仲舒死去还不算太久,其思想还没有根深蒂固,所以学生们也开始研究儒家学问,试图寻找出既符合君主的需求,又可以用于治国平天下的终究学说出来。
符合君主需求是任何学说的基础,否则一旦触犯了君权,那么就算是千古难得的学说,也会被铁血镇压乃至彻底消灭。
这也是为什么谢信,从来没有提什么民为贵的思想,在封建时代这个思想说来玩玩可以,或者某一代君主试着玩玩也行,但根本没那个皇朝可以一代代做下去的。
又如农学社、军学社、商学社等各种学社,在又足够的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们倒是乐此不彼,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找课题研究起来。
启蒙期的孩童看到他们那么高兴,也是在暗暗加把劲学习,争取早日度过启蒙期,加入到那个大集体之中。
而为了鼓励课题的研究和发现,谢信还宣布组织成就奖评审委员会,对各个学社的研究课题进行评判,每年给予前三个最有价值研究成果的小组成就奖的奖杯和奖金。
同时,对于学生研究的课题,只要是被认定有价值的,可以申请第一笔研究经费,经审核之后发放。在研究过程中,若经费用完但研究未完成,可继续申请,在评委觉得可以继续支援的情况下,将再次下发。
而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研究成果有一部分归学堂所有。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工业产品等方面都是如此。
对于那些农家和寒门子弟而言,这无疑是在勤工俭学之外,又一获得学费和生活费的途径,所以他们的热情被瞬间点燃,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自知资质不足,所以还是坚持勤工俭学。就算得到的收入比不上成就奖的奖金,但胜在稳定。
在现阶段众多课题之中,谢信最感兴趣也最关注的一个,就是纸张的改良。
就在前不久,他偶然在经过工学社这个只有三个人的小社团时,看到他们在讨论到底要选择什么课题进行研究。
当时谢信就在门外不经意说了句:“蔡侯纸质量还是太差了,竹简又太重,不知道有没有办法,可以让纸张更好书写一点呢?”
谢信自然是有意图的自言自语,而工学社的学生却是被那么一点,立刻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在向导师询问了造纸的那些工艺之后,向评委申请了第一次研究经费,并在通过后,到了第三个金元的研究经费。
看着手中的经费,他们一开始自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个经费的数额,比他们预料的不知道多了多少。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意识到这玩意只怕真的影响巨大,于是立刻带着激动的心情,投入到了研究中。
当然,是在平时课程不落下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毕竟他们的身份还是学生,而不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也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而已。
不过他们是学堂第一个拿到经费的社团,自然让其他社团看的热血澎湃,很不得立刻找到不错的课题,也申请下经费来研究一番。
在这个的气氛下,不知何时谢信收到了一个系统提示:
“恭喜宿主门下弟子毛,武力属性提升至资质以上,宿主获得‘超级导师’称号,经验若干!”
超级导师:门下弟子属性增长有加成,有一定概率可以超越资质。
于是,谢信找机会‘查看’了一下毛的属性,却是发现他的武力属性,已经提升到了a+,而他的资质则仅仅是a而已。
他有这样的成就并不奇怪,说到底他是逍遥派是外弟子,学习的正统的三花聚顶吐纳法和般若龙象功,三年下来若是武力还得不到飞跃性的提高,那才奇怪了。
只是谢信没有想到,这家伙的属性已经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