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播之春秋苦旅-第4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面上,他在陈国做官。其实上,他经常离开陈国去周边其他小国讲学。更多地时候,是以讲学为名,出去旅游。

    陈国的这个官,他是需要的。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还可以领取一份可观的俸禄。陈国是个小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穷国。所以!俸禄不是很多,没有按照卫国的俸禄给。

    再则!许诺给他在鲁国、卫国时一样的俸禄,孔子没有接受。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别人请你出仕,就已经很给面子了,你也不能过分。要的俸禄太多,陈国的国力是可以接受,不在乎一个两个或者几个人的俸禄多少。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必然会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

    要知道!你是一个挂牌的官职,一个虚职,一个不办实事的官职。所以!你的俸禄过高了,那些办实事的官员必然会不满。

    在陈国期间,在子贡等人的建议下,自然是要办学堂的。

    孔子的流动大学人数也越来越多,可学堂是基础教育,一样重要。不过!办学堂的事,是不需要他过问的。以他的一贯作风办起来的学堂,是不挣钱的。所以!干脆不问算了。

    在陈国期间,孔子还是听从了方基石的建议,只要有机会,都会到民间去寻找隐士,学习道学。不!是请教那些隐士,指点他的学说思想,看看哪里还存在问题。

    跟随那位隐士学习了易,孔子的收获不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学了易,更是那位隐士对他的点拨。

    那位隐士传授给他易只是一个方面,只是戏耍他而已。不过!易不仅仅是占卜用的,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在那位隐士的点拨下,他学的不是占卜而是“易理”,是对事物更深刻地理解。

    在老子的点拨下,所有道家都改变了思维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易,而不是把易当成一本占卜的书。

    当换了一种思维模式后,我们再去占卜,得出来的结果才是科学的。不!才是理性的,而不是迷信的。因为!我们在占卜之前,就已经想清楚了,对各种结果的应对方法。

    而迷信的占卜,是相信和依赖于占卜出来的结果,听天由命。

    还有!正确地占卜不是“神算”,它是建立在:知道为什么事占卜,而不是瞎猜。需要占卜人向占卜师说明为什么占卜,占卜师必须先与占卜人商讨事情的经过与应对方法,然后!才去占卜。

    其实!占卜师通过与占卜人商讨事情的经过与应对方法之后,占卜不占卜都无所谓了。占卜人已经从占卜师的分析中,预测到了可能的结果。

    因为!在占卜师的分析下,我们怎样地行动就可能出现不同地结果。也就是说!占卜人心里已经有了结果。占卜!只是最后给占卜人一个心理安慰,或者说是坚定一下信念而已。

    智者占卜,就跟现代社会的高级心理咨询师一样,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向咨询师讲解心理的困惑,寻找解决方案。而心理咨询师根据咨询者所讲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出各种可能。通过这一互动过程,做心理咨询的人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无需心理咨询师再废话。

    当然!如果做咨询的人不愿意配合,心理咨询的效果就差。甚至!一点作用都没有。

    占卜也一样!占卜人不告诉占卜师真实情况,占卜的结果绝对是不可能灵验的。

    传说的“神算”,都只能是传说。就算是“神算”,也一定是建立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在陈国“出仕”这几年,可以说是孔子人生又一次转折点。不!是孔子学说思想的又一次成熟时期。从表象思维到类比逻辑思维,从重视礼、拘泥于礼到注重礼的实质,是孔子思想成熟的起点。

    正如老子当初骂他那样:不懂人,又如何懂礼呢?

    你都不知道什么是人?你又如何懂得什么是礼呢?

    在后世,庄子在庄子一书内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庄子借虚名人物来骂子贡,也是这样骂的:不懂人,又如何懂礼呢?

    不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就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不然!都是治标不治本。都是庸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可是!好景不长!在陈国孔子又呆不下去了,战争来了。

    就算陈国君王答应他,按照他的学说理论去治理陈国,也是无法改变陈国的命运。因为!陈国只是一个小国,在国际大环境中,陈国算个毛?

    大国可以随时毁灭你的一切!没有天理!没有人跟你讲天理!更没有人跟你讲道德。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人类社会。

    所以!为了活着,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当陈国的战争来了,无法阻止战争的时候,孔子只得带着他的学生离开陈国,准备去卫国。

    卫国换了新君后,曾经多次派人来请他。现在!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去卫国。

    本书来自

第821章 陈蔡之间被困绝粮() 
?    手机阅读

    陈国大乱,孔子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提出辞呈。他也不想在陈国呆了,也无法再呆下去了。卫国新君不止一次派人来请,他倒是想去会会那个年轻的卫君,希望自己的新思想能够在卫国发挥作用。

    在陈国,已经是没有希望了。就算陈国不乱,吴国不来入侵,他的新思想也一样不会得到重视。在陈国!他只是一个摆设,为陈公赢得一个爱惜贤才的名声。

    陈国大乱,陈公也顾及不了孔子,答应他的辞呈。

    得知孔子要离开陈国,楚昭王欲重用孔子,派使臣奉币来聘,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

    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那里,以为孔子与楚国有什么阴谋,便派兵拦截。

    有人趁机在背后说孔子的坏话,说孔子就是一个奸细。当年在鲁国的时候,他主张堕三都,后来引得齐国大军屯兵边境,差点灭了鲁国。

    还有!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与南子私会,陷害太子蒯聩。最后!太子蒯聩被卫公赶走。现在的卫国,完全由南子主持,新君是个傀儡君王。

    陈国的战乱,也可能是因为孔子而招惹来的。吴国伐陈只是起因,楚国渔翁得利可能才是目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轻易放孔子走。

    在蔡国那边,也有人说孔子的坏话。说蔡国没有重用他,他一定会怀恨在心的。一旦陈国灭了,蔡国也就不保。

    陈国与蔡国以前都被楚国灭过,后来迫于外界的压力又复国。现在的陈国与蔡国,都是楚国的附庸国。所以!吴国伐陈,楚国是要来帮忙的。

    蔡国与陈国的关系,好像是一对难兄难弟。所以!陈国如此对待孔子,蔡国就会效仿。

    蔡国拦劫孔子的理由是:阻止一切陈国“难民”进入蔡国。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说起来话长!陈国是老子的故乡,老子晚年又在陈国隐居传道,教化民众。结果!如今陈国的民众,是很“自私”的。战争来了,他们是不会帮助国君打仗的。

    平时的国君不顾子民死活,国难来了子民又何必管你君王和你的国家死活呢?相反!不敢不帮,还幸灾乐祸。

    不是我的国,我何必去管呢?是我的国,为什么平时的时候不顾我们的死活呢?

    抱着这种心态,战争来了,陈国人大多往邻国跑。蔡国不仅不接受“难民”,还答应陈国的要求,阻止一切人进入国内。

    当然!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做做样子。偷偷过去的陈国人,他们是不会管的。相反!还希望战乱的时候陈国人“移民”去他们蔡国。

    要知道!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多综合国力就强大。

    孔子一行的目标太大,所以!蔡国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装着不知道是谁,先堵住你再说。

    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入到了绝粮的境地。

    方基石一直跟随在孔子一行人身后,对于陈国发生的战乱,他也没有办法。在战争面前,一个人的作用往往是很小的。再则!他也不想现在就帮孔子。他觉得!孔子的经历还不够,还必须再磨练磨练。

    特别是孔子这种人,一直生活在安逸中,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小世界中,脱离实际、脱离现实。所以!更应该接受现实给予的磨难。只有这样!他才能接受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用正确地思想和眼光来面对、看待现实。

    所以!就算是能帮,他也是不会帮的。

    再则!无论是陈国还是蔡国,都不会把孔子怎样的。如今的孔子,虽然混得不是很好,可名声在外,有了圣贤之名。所以!无论是陈国还是蔡国,都不会把他怎样。要是把孔子怎样了,只会给他们的君王脸上抹黑。

    特别是陈国的君王,更不会把孔子怎样。因为!孔子在陈国做过官。

    只有当发觉孔子是奸细的时候,才可以对他进行下手。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是不会把他怎样的。

    围困住孔子,并非是没有目的的。而是!他们在等待证据。

    孔子师生一行人绝粮,不仅孔子自己没有想到,也让方基石觉得意外。他没有想到,孔子一行人根本没有带多少粮食。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人,遇上兵荒马乱出行,一定会带上备用的粮食,以防不测。

    可以预见啊?是不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钱你也买不到粮食。发生绝粮的情况,也是可以想象和预见的。你没有作准备,你绝粮饿肚子是活该。

    孔子一行离开陈国,他们是没有考虑到陈国会派兵士来围墙他的。正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才没有准备多少粮食。要是知道陈国围墙他,蔡国又不让他过国境,那还不直接去楚国了?是不是?

    他们可以先去楚国,再绕道去晋国,经过晋国去卫国。也可以经过楚国到宋国,再去卫国。是不是?

    好在子路以前是猎户,野外生存能力很强,才勉强支撑了下来。

    解决孔子被困的事,方基石是没有办法的。他要是出面,那就是一场腥风血雨。就陈国或者蔡国的这些兵马,他能在其中杀几个来回。

    可这件事,不是打杀的事。凡是都是有原因的,这件事是因为楚国要请孔子去当官,要封地给他,才引发陈国某些人误会。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由楚国出面。

    方基石与楚国早年是有仇恨的,楚国人就算不认识他、不知道当年的仇恨,可也不会给一个陌生人面子。所以!出面找楚国来调停,他不是合适的人选。

    所以!这件事,只有孔子自己想办法。

    孔子见陈国与蔡国的兵士把他围住了,找陈国与蔡国自然是没有用的。所以!就派子贡去楚国救助。好在子贡能言善辩,请来了楚国的救兵,才得以脱困。

    本书来自

第822章 亓官氏卒() 
?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这一年,孔子六十四岁。

    孔门弟子多仕于卫,新君要求孔子返卫。孔子经过陈蔡绝粮事件,在楚国的帮助,辗转来到卫国。

    这次到达卫国后,子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