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哈!”其中一人笑道:“鲁国孔子之名,齐人皆知!”
“齐人皆之?”
“对齐人皆知!”琴师笑道:“鲁国孔子!懂礼也!”
“懂礼?”
“齐公去过鲁国,得鲁国礼遇,回来大赞‘鲁礼’。这个鲁礼,是由谁来主持?孔丘也!先生也!”琴师一改常态,变得活络起来。
“琴师?”孔子认真地问道:“琴师所奏何曲?为何孔丘没有听出来?”
孔子没有就“周礼”的事说下去,赶紧转移话题,问道。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在齐国还有这么大地名气。
“韶乐!”
“韶乐?”孔子一听,当场就楞住了。
韶乐!是传说中的上古乐曲,已经失传了。就连东周洛邑的苌弘,都不会弹奏。怎么?齐国还有人会弹奏?
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韶主要是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
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韶入齐后,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东夷传统乐舞,展现出新的风貌。
“先生也懂音律?”琴师问道。
孔子应道:“爱好而已!不是精通!闻琴师之乐,慕名而来。”
“走走走!回家一叙!高某得遇知音也!”
高某!即高昭子。
(本章完)
第590章 琴师谈韶乐()
在琴师的邀请下,孔子跟随来到山岗之下,琴师的家里。
众听琴者,收拾收拾,跟随其后。
琴师的家是一处很大地院落,庭院深深。一处老宅,古典而优雅。四周有着浓密地树木,把整个院落隐藏在其中。从远处看,好像没有院落的存在。但是!到了里面,才会发现:别有洞天。在高大树木之下,还是有阳光的。
只能说:好一处隐居之地。
家中侍女上前,给孔子换了席位,并上了香茶。
琴师主人席而坐,兴趣非常地高。
“先生何以入齐?”琴师问道。
“琴师何以弹奏前后不同之曲?”孔子没有回答琴师的问话,反而迫不及待地问道。
“说来话长!”琴师叹道。
这时!听琴的人把山岗上的琴搬了下来,摆放到以前的位置上。其中一人拿来琴弦,把断弦换掉。然后!试着调了一下音律。由于他可能觉得自己对音律的把握没有琴师高明,所以!试了一下后,就朝着琴师看着。
“让我来吧!你们都下去吧!”琴师见状,说道。
“是!先生!”修琴的人答应一声,退了下去。
其他听琴之人,都没有跟过来。从样子上看,这些人应该都是琴师的熟人,经常来听琴的,他们不想打扰主子与新朋的交谈。
琴师来到琴前,弹了一下那根琴弦,听了听,很不满意。赶紧松了一下琴弦。再弹奏了一下,还是觉得不满意,又紧了一下琴弦。如此反复,直到那根弦的音律定下来了,他才罢休。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罢手,又把所有琴弦拨动了一下,从整体上听了一下,直到满意为止。
可见!琴师比苌弘对音律更精通。
琴师调好了琴,并没有回到主人的席位子上,而是继续坐到琴师的位置上,与孔子说着话。
“我先前弹奏的是韶乐!韶乐,史称舜乐,是近古时期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为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琴师一边介绍着,一边弹奏着韶乐的音律。
“集诗、乐、舞为一体的音乐?”孔子不解地问道。
“嗯!”琴师答道:“遗憾地是!这里没有舞!”
“那我?”孔子心跳地问道:“我平时一个人弹奏的时候,一边弹奏,一边唱着诗经,那?算不算韶乐呢?”
“你?”琴师戛然而止,停止了弹奏,瞪大着眼睛看着孔子,问道:“你一边弹奏一边唱诗经?”
“是啊?”孔子点头道。
“那你来!”琴师说着,从琴师的位置上离开,把席位让了出来。让孔子上前,弹唱给他听。
孔子也没有谦让,起身走了过去。也不客气,先轻轻地弹了一下琴弦,试试琴音。然后!十指勾起轻轻地按到琴弦之上。接着!一边弹奏,一边吟唱了起来。
一曲而毕!孔子装比地把双手放到琴的两边,闭目享受,感受着刚才的心情和意境。
“好!”琴师拍掌叫好。“这就是韶乐!你弹奏的,有韶乐的韵味!好!”
“我?”孔子睁开眼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只是瞎弹而已!跟着感觉走,随意而为!”
“韶乐就是这种感觉!随意而为,抒发心中的感觉!在舜帝时期,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所以!对音乐的追求也就有了发展,他们把自己的心境通过音乐的形势表现了出来
在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音乐!我先前弹奏的,是帝乐!可惜没有舞者起舞,一大憾事也”
根据琴师讲:在舜帝时期,是有男女舞者伴舞的。不仅仅是女舞者,那个时候是男女混舞的。
纯粹变成女舞,直到现在的女闾舞,都是近代才开始的。现在!不仅变成了女舞,还变成了艳1舞!
说起这些,琴师非常地气愤:真是!糟蹋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了。
更是让人气愤地是:随着伴舞内容的改变,韶乐的韵律也变了。可以说!变得面目全非。
正是因为如此!当年的韶乐不见了。
韶乐的失传,是因为时代的变迁。
而他弹奏的韶乐,不仅仅是从古谱上延续下来的,也是他对韶乐的一种理解。到了后来!他想起如今的礼崩乐坏,不由地心情大坏。所以!弹奏出来的音律就变成了哀号。
“所以!要想弹奏出韶乐的味道,你就必须有那种和谐社会的生活体验,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心”琴师解释道。
没有那种生活体验,你是弹奏不出舜乐的韵律的!
孔子刚才弹奏的,有那么一点韶乐的韵律!但是!不完全相同。
琴师把孔子叫到一边来,他自己坐了上去。然后!他弹琴,让孔子伴唱!他根据孔子刚才的韵律,重复着弹了起来。
孔子也很配合,吟唱了起来。
果然!琴是一样地琴,调是一样地调,可到了琴师的手上,音律就变了。韵律还是那个音律,就是音韵变了。
弹奏结束,琴师非常满意。
说道:“韶乐的特点就在这里!它有它固定的模式!比如说!它的锵音是很沉稳地,回音悠远有力。”
说着!他弹试了一下。又解释道:“你能听出其中的不同了么?它的回音,是不是悠远而有力?”
“锵!”
孔子仔细地听了听,点了点头,表示他听懂了。
“只有心静沉稳,没有生活忧愁的人,才能弹奏出韶乐的韵律!一个心情浮躁的人,是弹不出这种韵律的。心情浮躁的人,他们的音律节奏是很快的!音律节奏快,并不完全代表心情激动、兴奋。两者之者是有区别的。
心情浮躁的人弹奏出来的音律,其中是有杂音的。是杂音,而不是回音、余音。而心情激动的人弹奏出来的音律,是快速而简洁的”
琴师说着,弹奏了两支曲子。一支是心情浮躁人弹奏出来的曲子,一支是心情激动时弹奏出来的曲子。在两支曲子的对比下,不懂音乐的人都能听出来。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心情浮躁的人弹奏出来的曲子,就跟半夜听到远处有人吵架的声音。只有声音,没有内容。而心情激动者弹奏的曲子,截然不同,能够给人一种激动加心跳的感觉。
而琴师所说的韶乐,是人民安康的心声。
韶乐中的舜帝宫廷之乐,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地境界了?舜帝高高坐在宫殿之上,无所事事,听着韶乐享乐。下面的大臣,也一样无所事事,享受着韶乐那震慑人心的魅力。
国泰民安,舜帝和大臣们都失业了,用韶乐来打发时光,那是一种何等的境界?
(本章完)
第590章 孔子为何推韶乐()
说起韶乐,琴师的话就多了起来。
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舜帝时期的社会风貌是什么样子,可他从韶乐中感觉出来了,那是一个和谐、有序、宁静、自由的社会。
根据古籍上讲,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认为劳动可耻,也并不认为劳动很累。相反!还想着劳动,劳动就跟游戏一样,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据说舜帝时期的人,就跟现代的孩子、青少年、年青人玩游戏一样,对劳动是很痴迷的。钻研农业和各行各业的技术,创造生活。
那个时候的人,没有“专利”意识,也没有商业意识,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都是共享的,并以此为荣。
那个时候的人,不过度劳累,只做本分的事,尽力而为。不像后世的人,没日没夜地劳作,造成猝死。人们的劳动限度:满足赋税需要和自身生活需要之后,略有积余,就知足了。
那个时候的赋税不重,舜帝和他的大臣以及下面的地方官员,都不追求奢华生活,过大家一样地生活。所以!人民是没有多少赋税的。
舜帝收取的赋税,一小部分用于官员的俸禄,一大部分用于公共建设。正是因为这样,收取的赋税都用于地方公共建设了,所以!子民们都愿意上缴赋税。并且!还以不上缴赋税为可耻。
根本不像后世社会,沉重的赋税压迫得子民日夜不停地劳作,都无法完成任务。为了完成赋税,只得自己省吃俭用。最后!一切都是为了赋税而活。当其中的一部分人活下去了,他们就想着法子来逃避了。因此!社会就混乱了起来。
既然劳动不能养活自己,还不如不劳动了。因此!就有了犯罪的开始。为了活下去,人们不得不想着各种办法。生活的内容丰富了,社会也因此而复杂和混乱了。
舜帝时期,官员不奢侈,无需征那么多赋税。人人都劳动,社会上没有多少需要别人来养活的闲人。因而!大家都是闲人。闲得没事,大家就聚在一边,一边奏乐,一边跳舞。
想想那个生活,是多么地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大山中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也有些像舜帝时期的生活。人们没有太多的奢求,简单生活。节日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欢歌笑语。晚上的时候,跳着篝火舞。
那样地生活,是多么地美好!
人生!不就是为了活着吗?何必那么折腾呢?
想想古籍上的记载,想想韶乐的意境,想想现在的生活现状,琴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在他的感染下,孔子也是泪流满面。
琴师的琴音一变,又变得哀怨起来。同样是韶乐的音律、韵律,结果!乐由心生,琴声就变得哀怨了起来。
“锵!”
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