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采桑娘子:夫君有点甜-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青娅想了想,这里头的确有些门道,不过要办事肯定不是她去铺路,姜荣安那边了解情况后定有安排,她现在就先准备其他东西。

    “夫人?”见古青娅不说话,厅婶心里也有些忐忑。

    “没事,去问问那些布店,可有发霉待处理的布料或是棉花?”古青娅轻轻敲了敲桌子,看着不远处自己玩得很开心的果果,轻声说道。

    “是,夫人。”厅婶心里有疑惑,但还是照做。他们的决定不是身为一个帮佣能够想得通的。

第354章 善心() 
姜荣安看着古青娅买了不少布回来,颜色都是偏蓝或是褐色的,且很明显是放置了很久的布匹,一股陈旧色,还有些霉味。

    “娘子,你这是打算做什么?”姜荣安有些奇怪,看到裁好的布料才知道是要做衣服的,这肯定不是要给自家人穿的。

    “夫君,这事我还没跟你说。”古青娅将姜荣安给拉到书房,将自己的打算给说了一下,“你那边要是忙完了,就整一整这个事。”

    姜荣安轻轻拍了自己的额头一下,有些懊恼地说道:“我怎将这么重要的事儿给忘了。娘子,其他的你不用操心,我这边派人去统计,到时候再做安排。”

    “至于慈善堂是否重建,这个到时候再说。”真要重建慈善堂,这里头肯定要涉及很多方面的事情,得提前将一切给捋顺了。

    “你让人将人数给确定下,我这边好做棉衣。”古青娅本来想说施药的,后来想一想如果这样做,其他贫苦人家心里未必会舒服,也就作罢,不过完全可以弄一个布施医药的事儿。

    “人数这个没问题,在下雪前,我还会让下面的人督促修房子的。土地庙那边我会亲自过去看。”

    不过在去看之前,得先让人仔细打听下,当地的地主乡绅往年是否施粥或是施药的善举不?

    姜荣安没有再多说,他不想让古青娅操心太多的事情,光是棉衣这件事就有得她忙的了。

    古青娅当然不可能全部都自己动手,自然是要请人的,也是叫的县里家境贫困女红尚可的妇人来帮忙。

    县衙的举动一直是县城百姓们关注的重点,如今有这动作,自然引得众人津津乐道,猜测古青娅的目的。

    古青娅当然也能听到这些言论,也不怎么放心里去,她不可能整个县的穷人都去施舍,但是身为县令夫人,她必须起一个带头的作用,带动其他人。

    施舍不一定是新衣裳,旧衣裳也是可以的,就算物质上没能力,但总有一把子力气,为人多行善总是没错的。

    一个社会的风气很重要,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几十年上百年都有可能,她起一个表率作用总是好的。

    期间苏少夫人带着女儿来过一次,想跟古青娅详细谈谈这一件事。

    “许多人觉得妹妹在做一个表面名声,你听了会生气吗?”

    “我为甚要生气,我做这些是因为我可怜那些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带动其他人也来做善事,毕竟我一人能力有限。”

    “也许有很多人质疑我,但肯定也有人受到我的触动也一样去做,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苏少夫人面色有些触动,“感觉你说的跟我家老爷子说的很像,他每年都会给那些揭不开锅的人送一点粗粮以度过难关,给实在有困苦的人减租子。

    其实我不那么能理解,那些人有了我们的帮助,会不会因此期望不劳而获?”

    “你说的这是少数情况,人都是期望能被雪中送炭的,谁也说不准以后自己或是自己的后代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我期望在困苦的时候有人能拉一把

    。”

    有了女儿之后,古青娅对于这点就深有感触,且又读了不少因果书籍之后,对于行善积德这点她愈发深信不疑了。

    “这般听着,倒是我小人之心了,听你这么说,我有点明白我家老爷子的想法了。”

    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子孙代代荣华显贵的,你今日种下善因,来日结成善果,消灾解难也难说。

    “那我回去也帮忙帮忙。”苏少夫人心里有些触动。

    古青娅只是淡淡笑着,并不多提其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就成了,没必要强迫自己,那样反而适得其反了。”

    “怎会呢,妹妹想得如此深远,真是让姐姐自愧不如,老人总有老人的道理,我以后多多记住才是。”

    苏少夫人又问了不少的话,比如古青娅做的这批棉衣主要是布施给哪些人的,是否有施粥的想法等等?

    这些棉衣谈不上好,更别说多厚,但总能御寒,比那单薄衣衫不知要强多少倍。

    城北的土地庙,其实也是三间的草屋,里头住着一对师徒,平日里也过得清苦,靠百姓们烧香后赠与的一点吃食,加上自己开垦的菜地,倒也勉勉强强度日。

    但是自从慈善堂倒了之后,那些可怜人无处可去,就在土地庙后头也盖了几间草屋子,勉强能住人。

    姜荣安去看了一遍,心里其实也有些不可思议,这边大家似乎对土地庙并不怎重视,从言谈中,大家对那隔壁县的寺庙言辞更多。

    要知道,向阳府那些地方,土地庙随处可见在,道观少一些,寺庙就更少,只在府城这带,所以对比之下,这差别也太明显了。

    但南方的土地庙不说整修得金碧辉煌,起码也不会是这样茅草屋的破落样子。

    霜降那会,罗锅让人带了几句话来县衙,说是今年冬日会更冷些,可能有暴雪,让做好预防,若真是住在这些偏僻的草屋内,被雪埋了都没人知道。

    立冬那会浇了地,姜荣安就让衙役一个个村子一个村子地传话下去,必须将房子整修加固,等下雪的时候还要随时注意情况,防止坍塌事件发生,若有村民死亡,唯里长和保长担责。

    有里长保长这种不算官的官,对于那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不得不履行职责,自然会做到位。

    当然,有那不将这些命令给看在眼中的人,姜荣安也不介意来个杀鸡儆猴。

    毕竟以往县衙都会这样通知下去,但大家都不怎么在意,反正出事了也是那家人倒霉,都不当一回事儿。

    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都过去半年了,这个新县令的火却是越少越旺了。

    而时值入冬,大家都忙着,慈善堂倒了也没地方去,那些人员要如何安置是个让人头疼的事,绝对不能放任不管,要不到时候真有个万一可不是那么简单能解决的了。

第355章 办法() 
姜荣安想了想,叫主簿、典史等人,要他们想个办法。

    主簿眼珠子转了转,“大人,这种事您何须操心,直接命令那些地主乡绅们想个办法就是了,他们可比我们有钱多了。”

    听了这话,典史的脸僵硬了下,忙垂头不说话,这个主簿的目光还是一样的短浅,还看不出来这个新大人不是以往那些啥事都不管的县令吗?

    “那些乡绅地主家有钱那也是他们家的,你的意思是要本官当个土匪?”姜荣安厉眼一瞪,这个主簿还是没多学点什么。

    好在没有县丞,他又将许多事都抓回自己手里,主簿手中掌管的也是些小事,否则还不知会给自己拖多少后腿呢。

    主簿心里一个激灵打了个冷战,他怎么就忘记了,这个县令不是以往那些不怎主事的人。

    想着,主簿忙行大礼告罪,“大人饶恕,是我思虑不周,还望大人见谅。”

    “你们平日里的小动作我也不怎管,但不代表其他事都可以肆意妄为了。”姜荣安警告地看着几人一眼,都是在县衙里混了很多年的人了,别真以为别人收拾不了了。

    “大人,不如像之前那样,跟各家地主乡绅商量?”典史略有些忐忑地说道。

    姜松晚听了不由冷笑了一声,抢先开口说道:“怎能什事都商量?这要置大人的威严于何处?这种事有一两次就成了,这等小事也要问,岂不是**裸地说大人无能吗?”

    一番话说下来,其他人都不敢说话了。

    姜荣安见状不由叹了口气,“主簿,想必你对县城哪里有屋子出租很熟悉,寻一栋屋子租下,银钱由我个人出,你要把他们的户籍给弄清楚,若是无户籍的,就重新录入。”

    “是,大人,我马上去办。”主簿慌慌忙忙出门,心里想一定要把这事儿给办好了,他的位置并不是无可取代的,可不能丢了这肥差。

    姜荣安看向典史,“你把过往的县志都搬出来,趁着这个冬季好好修补增订,此外书院的各种情况也要捋清了。”

    其实典史这个工作是负责县令的文书拟定什么的,姜荣安觉得这个位置没什么必要,索性就另外布置了事情,对于一个中了秀才的人来说,这些并不那么难。

    南平县比三化县大了不少,却不如三化县热闹,街上的店铺并不那么多,许多小摊贩都是推着小车或是挑着贩卖。

    主簿不愧在本地经营了许多年,哪里有房屋空着一清二楚,在县衙后方两条街的地方租了一栋,虽说有些偏僻,但于那些可怜人来说也足够了。

    慈善堂里的人都是些无家可归的老人,也有那被抛弃的婴儿或是身体有问题的人等等,他们都很瘦削,整张脸蜡黄蜡黄的,眼里没什么生气。

    土地庙那对师徒也搬了过来,相比那些有各种毛病的人来说,王师父起码还认得几个字,姜荣安便暂时让他管着这慈善堂的饭食。

    这边租好了屋子,将那些人迁进去,不过两天,就有人送了些粗粮和旧衣过去

    姜荣安想了想,在吏中选了个老实的过去管着,以免有人生事。

    有的时候,越是困难,这人的恶念就是越多,坏毛病也越多。姜荣安可没那么好心要养着这些人,日后要如何安排,他早就有了打算。

    姜荣安又组织人将河道沟渠给修整了一遍,来年融雪下雨不至于出问题。同时这个时候也是窖藏的关键时候,毕竟谁都想过个丰盛的冬天。

    与此同时,各个村子包括县城里头,非常贫苦以及孤寡老人或是孤儿的人家都已统计好,当初是他说不拖税收,后续问题他解决的话,自然是要承诺到的。

    所以姜荣安自掏腰包,这些人家给补上上相应的粗粮,能度过这个冬日。

    因收税收起来的粮食,朝廷并不会全部收走,所以没意外的话,每年粮仓都会有余粮,而这些余粮很多时候是要存着以防万一的,当然每个县令的做法都不同。

    去年的粮仓有剩下的粮食,姜荣安掏钱买的就是这些,自然是要便宜些,而钱则算入县衙的财政中,或修路或铺桥等。

    当然这些粮食还不足以补那些窟窿,但是东边的庄子那边的出产姜荣安是可以处置的,种子已经全部挑了出来,留下明年庄子上要用的,剩下的全部要换出去。

    当然,对于当地的地主乡绅,姜荣安事先就透出消息了,对方若是想换,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即可。

    不过每家每户的能换取的种子有限,毕竟目前庄子的出产是不足以供应整个县的田地的。

    三斗普通的粮食可换两斗种子,最多只能到一石,再多却是不可能的了。

    不过对于换种子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