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郑卫国突然感受到一丝寒意,这是身体在预警。他陡然紧张起来,全身肌肉都进入了临战状态,只等神经中枢下达攻击令。
女教师见郑卫国没有作声,说:“郑将军嫌你们的掌声不够热烈呢!”
学生们欢呼着更加用力拍起巴掌,一个个把小手拍得通红。
郑卫国耳朵一动,突然听到咔的一声!这个声音很轻微,且夹杂在欢呼声中,寻常人是决不会听到的。但郑卫国恰好受过相关的训练,他不仅听到了,而且非常熟悉——这是子弹上膛的声音!
女生们正眼巴巴地看着郑卫国,等着他讲话呢!却见他突然大喊道:“蹲下,快蹲下!”
师生们慌忙蹲在地上,一个个都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枪声,密集的枪声突然响起!女生们吓得抱头尖叫起来。好在枪声来得快,停得也快。等大家回过神来的时候,这场刺杀事件已经尘埃落定。
原来,有杀手穿着学生或者校工的衣服,一直藏在他们中间,准备打郑卫国的黑枪。岂料师生们突然蹲下,他们五个杀手顿时无所遁形。为什么他们没有跟着蹲下呢?一来,杀手想着任务,不会轻易做出与之相违背的动作;二来,这些杀手的母语不是汉语,陡然听到之后,反应总要慢一拍。
当然,一听到蹲下的命令,杀手们也感到大难临头。一个个惊惶失措,有的准备蹲下,有的做势准备逃跑,只有一个举起了手枪。事后查明,这个人是行动组组长田原一郎。就差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田原就可以扣动扳机了,但他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郑卫国的金卢格见了血!其他的杀手也被警卫人员打成了筛子。不是不想抓活口,只是这里人员太多,留活口容易伤到群众。
见杀手都被干掉了,郑卫国把手枪收好,整了整衣冠,笑道:“我想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演讲!”说完,施施然离去了,只留下一操场惊魂未定的师生们面面相觑。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场面恐怕也是终身难忘。
第一百三十一章 都不是东西()
最快更新抗日保安团最新章节!
从女子师范出来,郑卫国又忙着去找郭参谋长商量军火的事儿。郭参谋长笑道:“我就知道你耐不住性子。怎么样,去女子师范演讲还顺利吧?”
郑卫国轻描淡写地说:“过程有些曲折,结局还算不错。”
郭参谋长还不知道发生刺杀大案,笑了笑,扔给郑卫国一张纸,说:“你先看看这个,看中什么我们就想办法弄些回来!”
郑卫国接过一看,见是苏联援助军火的清单,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军火数量和单价。他粗略地看了一遍之后,欢喜地合不拢嘴,说:“竟然有这么多!毛子挺仗义的呀!”
这批物资确实不少,共计t-26坦克82辆,76毫米高炮20门并附全套防空设备,毫米野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45毫米反坦克炮50门,37毫米反坦克炮80门,重机枪300挺,轻机枪1600挺,另外还有大量弹药,其中步枪和机枪子弹就各有1000万发。
除了武器之外,还有不少辅助装备,比如载重汽车、火炮牵引车、坦克修理车等等,最让郑卫国感到惊讶是里面竟然还包括马具12副。(注:以上数据均为史实,为苏援的第一批军火,空军物资未列入)
郭参谋长苦笑道:“多?你以为这全是给二战区的呀!苏联提供的20个师的装备全都在这儿了!”
郑卫国愣了愣,说:“20个步兵师?轻步兵师也不只这么点儿重武器吧!火炮就不说了,轻重机枪是不是太少了些?”
**重武器向来比较薄弱,一直依靠轻武器的火力优势在局部和日军对抗,如果连轻武器的优势也无法保证,就根本无法跟日军抗衡了。
郭参谋长双手一摊,说:“谁说不是呢?我们的人跟苏联方面交涉,要求增加机枪数量,可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却说什么现代师编制小,机动灵活,有这么多武器就够了!”
郑卫国气得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怒道:“这个老毛子真他娘的可恨,敢情死的不是俄国人!”
郭参谋长叹了一口气,说:“如今我们中国是内外交困啊,苏联人能给咱们卖武器就算不错了。别的国家像美国、英国都是隔岸观火,比俄国人更可恨!”
郑卫国有些沮丧地说:“就这么点儿武器,还能有咱们的份吗?”
郭参谋长说:“多要是不可能了!军委会准备在武汉进行一场大会战,这些武器大部分都要运到南方去。不过,少量弄点儿还是没有问题的,八路军据说也能分到一份呢!”
郑卫国心情略好,说:“那我得好好想想挑些什么武器好!参座,你能不能带我去军火库看看?”
郭参谋长忙摆摆手,说:“这恐怕不行!军委会对这批武器非常重视,都是专人专办,我们硬凑上去太犯忌讳了。再说,为了防止日寇空袭,武器都分散隐蔽在各个仓库,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看看吧!”
郑卫国说:“那有没有对这批武器比较熟悉的人?咱们大老远来一趟,总得挑点儿好的弄回去呀!”
郭参谋长想了一下,说:“嘿!你别说,还真有一个!”
这个熟知内情的人叫王国章,是兵工署负责接收军火的技术官员,这批苏联援助的军火就是他去验收的。巧的是他这个时候刚好在西安,在郭参谋长的引见下,郑卫国很快见到了这位专家。
这位王专家一见到郑卫国就激动不已,又是敬礼,又是握手,仰慕崇拜之情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郑卫国则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只好求助地看向郭参谋长。
郭参谋长笑着解释说:“你在华北抗战的英勇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王专家听说之后非常崇拜你啊!”
郑卫国恍然大悟,感情是粉丝啊!呵呵,这就好办了。他心里乐开了花,嘴里却说:“不敢当,不敢当!郑某不过尽了军人本份而已,略有薄功也是靠将士用命!王专家千里迢迢赶赴苏联,为国家弄回来这么多军火才是劳苦功高啊!”
王专家满面惭色,忙道:“郑将军过奖了,王某也就是帮忙验了一下货,可不敢居功!郑将军,您是民族英雄,有什么事儿尽管吩咐,王某一定尽力!”
郑卫国说:“不瞒您说,这回还真有事儿求您帮忙。”说着就把来意道明了,希望从王专家口中了解一下这批苏援武器的性能。
王专家笑道:“这个忙王某还真帮得上!郑将军,这批军火种类可不少,不知您想要了解哪些武器?”
郑卫国说:“哎呀,我现在也是两眼一抹黑啊!王兄,你就捡你知道的说吧!只要是好东西,咱儿都想要!”
王专家说:“要说好东西吧,也就两样。一是76毫米高炮附带着全套防空设备,照空灯(即探照灯的早期称呼)、听音机(通过声音监听日机动向的仪器)以及其它仪器一应俱全。这个炮啊,我去苏联的时候亲自验看过,命中率非常高,比眼下国内各类高炮的性能都好……”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恨不得现场给郑卫国打两炮看看。
一说到技术上的事儿,这个王专家就收不住嘴了,直讲得手舞足蹈,唾沫横飞。郑卫国忙给他倒一杯茶,说:“那个,王兄,您慢点儿说,先喝口茶!”
王专家轻咂了一口,见郑卫国兴致不高,有些疑惑地说:“怎么,您对这种火炮不感兴趣?我跟您讲,这炮真的……”得,话匣子又打开了!
郑卫国听了一脑门子的汗,忙道:“王兄,你且听我说。这个炮啊,我知道它好。可是这种武器在我国也算得上是战略性武器了吧,而且才20门,肯定是要归军委会直辖的。我手中不过一个师的兵力怎么可能配备这样好的武器呢?再说我们33师在华北多以运动战、山地游击战为主,防空呢也多采用机动防空,像这么大口径的高炮也不是很适用。”
王专家一拍脑袋,说:“哦,郑将军,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他叹了口气,连说可惜了,又问道:“那t-26战车您看如何?虽说是三十年代的产品,可它重量轻,火力猛,非常适合我国的战场环境,性能也比日本鬼子的强一大截!”
郑卫国苦笑道:“战车虽好,恐怕也不是我们能够染指的。”历史上,这些火炮全部装备到了第200师。这个师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曾在昆仑关和缅北痛击过日军。不过说实话,仗打得很不好,主要是因为中**方高层对于机械化作战一窍不通。像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竟然让机械化部队进攻连公路都没有的昆仑关,差点没把第五军给打残。
王专家搔了搔脑袋,一脸为难地说:“郑将军,那个,除了这两样也就没什么别的好货色了!”
郑卫国吓了一跳,说:“不至于吧!我看清单里面还有毫米口径的重炮呢!”
王专家一拍桌子,恼火地说:“您快别提了,一说起这重炮我就一肚子的火!”不等郑卫国答话,他就开始大倒苦水,说:“这批炮式样陈旧,构造笨重,炮身上刻着的制造年份是1890年,距我们接收时已将近40年了,还是第一次欧战以前帝俄时代的东西。全炮重量特大,射程又近,只有5000多米(还不如轻迫击炮),原来是用6匹马挽拽,但是中国马体小力弱,随炮来的挽具尺寸太大,和中国马体不相配合,用8匹马拉都根吃力。”
这确实是一种很坑爹的武器,是斯大林专门从旧仓库里淘出来的。历史上把这种火炮运回来后,因为炮太陈旧,光清洗整修就花费了不少时间。由于移动困难,射程又近,炮兵们都不敢用;所以进口的80门基本上都算是摆设。在抗战各军史中;没有关于榴弹炮的参战纪录。
王专家激动地说:“郑将军,您是懂炮兵的!您想想看这种进入阵地困难;移动困难;射程又很近的火炮;在战场上多危险!而且像这么陈旧的火炮搞不好就会炸膛,依我看简直就是一堆废铁!”
郑卫国忍不住说:“既然是这样,干嘛要买回来呢!”苏援跟后来的美援有所不同,是有偿的,需要用粮食、毛皮、矿石等物资交换。
王专家气愤地说:“毛子太狡猾了!他们给咱们演示的和出售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明明有新货的,也掺了大量用过的旧货。可眼下就他们愿意卖给咱们,旧货咱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郑卫国气得大骂了几句,又颓然道:“哎,我也只能骂两句让心中痛快点儿,徒劳无益!你还是说说那个76毫米的野炮呢?”
王专家说:“这批炮算比较新式,比毫米重炮要好一点,但也是第一次欧战时的东西,是沙俄用过然后被苏联军队淘汰下来的,距今也有30年了。各方面性能必然也会下降。另外,俄国货都是傻大黑粗,像这种炮虽然轻一点儿,但用6匹马挽拽还是很吃力。”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候1门苏制m190076。2mm野炮炮管灼烫红透,引起膛炸事故,好在没有伤到人,同时一起参加炮击的德制,瑞典火炮都没有同类问题!唯一值得高兴地是,该炮射程,精度尚且还算可以,能够和日本野炮抗衡,并不明显处于下风。
郑卫国自我解嘲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