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骸奥郎苁堑艿苋淳辜坛写笸常虼巳诵牟环晕也糯肺ケ沉讼鹊垡炮阉削恚以趺茨茉偬绺缂坛型跷唬
吕纂得到他这个回应,还算满意,但当然不可能完全解除防备,为了搞定舆论,让他出宫对大家宣布取代吕绍是依照先帝的遗诏,完全合理合法。
文武百官才不信这一套,但这是吕家的家事,旁人也无从过问,只要国家尚有君主主持大局,管他谁继位呢。
吕纂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天王之位,追谥吕光为懿武皇帝,吕绍为隐王,任命吕弘为总司令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官、最高指挥官、车骑大将军、京畿卫戍总司令,主管朝廷机要,改封番禾郡公。
大事平定之后,吕纂找到了齐从,皮笑肉不笑地问他:“你前天用刀砍我,岂不过份?”
齐从满脸的悲伤情绪仍未退去,凄然回说:“隐王是先帝亲自指定的继承人,陛下虽然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但我位卑人贱,并不十分理解,所以当时是唯恐陛下不死。”
吕纂忍不住笑出声来,但并没怪罪,反而表扬他的忠诚,加以特别优待。
投奔广武的吕超很快也被召回京城,吕纂的叔叔、征东将军吕方,当时正镇守广武,吕纂派使节对吕方说:“吕超事实上是个忠臣,道义和勇气都应得到嘉许,只是不了解国家大事而已,我正要任用他共度国难,请把我这番心意转告给他。”
吕超几经纠结,终于上疏道歉,自请处分,吕纂满心欢喜地恢复了他的爵位,但却不知道就这个决定最终害了他的性命。
姑臧发生了这种变故,在整个十六国时代并不稀奇,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更是司空见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不能服众,引起宫廷政变,何其老套,可是吕纂不是第一个抢夺宝座的人,也永远不是最后一个,总是会有那么多来者步其后尘,并非世人不智,而是太智了,明知做这种事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仍然自负才华、铤而走险,究其根源还是权力的诱惑太过摄人心魄了,当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而上面的人又远不如自己有能力,这时总会萌生一种更进一步的冲动,古往今来能克制此冲动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有强大自制力的人,当然值得赞扬,最终沦落为权力的奴隶的那些人,总不免被权力抛弃,在失落与悔恨中凄然逝去。
北魏就曾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惹下了大祸,而且当时老皇帝还没死,就被别有用心之人谋害,比吕氏政权更加惨烈,所幸现任皇帝拓跋珪仍然生龙活虎正当年,北魏政局也达到了前所有的稳定与强盛。
398年6月16日,北魏新征服地区的战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拓跋珪下令文武百官讨论新的国号,认为国家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应该有个更为正式响亮的国号,才配得上既得的成就。
官员们一致认为秦王朝以前的天子,都是以封国国君升任,因此都用原来封国的国号,当作帝国国号,拓跋家族盘踞在以古代国有百世之久,终于奠定基业,并进入中国,应该仍沿用“代”作为国号。
禁宫侍从长崔宏却不以为然,“从前商王朝的中央政府并不常设在一个地方,所以有时叫殷,有时叫商,代虽是古老的国度,但上天的恩宠却是新近赐下,当颁布登国年号之时,已经把国名改称为魏,魏是美好的意思,曾经是第一等强国,我们仍应保持这一国号。”
拓跋珪内心深处毕竟还是倾向于崔宏的观点,早在改称魏王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出决定了,于是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国号确立之后,拓跋珪把首都迁到平城,开始兴建全新的皇宫宝殿、皇家祭庙、土神农神祭坛,并下令有关单位,划定京畿范围、确定道路名称及里程,使用中原政权的标准度量衡,然后派人到各郡国视察,弹劾违法乱纪的地方官,一旦抓到,全部由拓跋珪亲自考核定罪。
硬件设施得以完善,拓跋珪接着进行中央政府的各项建设,让政府文官部助理官邓渊负责创立国家的文官制度、制订皇家音乐,礼仪部助理官董谧,负责制定礼节仪式,法务部助理官王德,负责制定法律规章,天文台长晃崇,负责考察天象,文官部长崔宏,则担任总监,负责督促整体进度及相关考核。
12月2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拓跋珪正式登极称帝,大赦,改年号为天兴,下令无论朝廷官员还是乡里小民,都要把头发束成辫子,盘到头上再戴冠帽,追尊遥远的祖先拓跋毛以下27人都称皇帝,尊奉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拓跋寔为献明皇帝。
束发是当时成年男子都会做的事,但汉人和其他民族不会扎辫子,只是把把头发束起来而已,这是拓跋鲜卑,也即索头部落与其他民族的显著区别。
北魏正式建国,拓跋珪正式称帝,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来临。
(本章完)
第257章 北魏帝国()
就像当初汉赵政权的刘渊宣称自己是汉帝的后裔,拓跋珪为了彰显自己出身的正统性,采纳了崔宏的建议,声称拓跋家族的祖先是黄帝姬轩辕,受到大地之神的保护。
这种说法在最开始当然只是个笑话,但时间一长,也就在民间传扬开了,几代人之后,大家也许就真的慢慢接受了。
实际上哪个民族当权并不重要,只要能使国民安居乐业,法律足以保障人身安全,思想不受极端禁锢,何必刻意区分什么汉人胡人。
拓跋珪此次入关,是奔着统一中原而来的,各方面的工作都尽力做到了极致,因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落后,起用大批有才学的汉人,下定决心把北魏经营成一个比前秦还要伟大的帝国。
此时的北魏共占据六州的土地,分成了22个郡,拓跋珪把这些郡长县长以及名门望族的家属二千多户,强行迁到首都平城,强化国都的中枢作用,然后把代郡以西、善无以东、阴馆以北、参合以南的区域,划为北魏的京畿,在京畿地区以外的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则设立八部总监,分别管辖。
一个强盛帝国的雏形渐渐露出了眉目。
当然想要国富民强,傲视群雄,单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起码的骨架,缺乏血肉的填充,注定不能活蹦乱跳,拓跋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此期间,北魏仍未放弃从高车部落中获取丰厚的补给,不得不说塞外游牧民族的存在,为拓跋珪的霸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每次塞外远征回来,拓跋珪必定要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以庆祝取得的成绩,这时候往往让俘虏的高车人,用身体围成圆周七百多里的人墙,然后把野兽驱逐到中间,再由国内的勇士们进行狩猎比赛,拓跋珪有时兴起,也亲自参与,更多的时候则在群妃和智囊团的簇拥下一同观赏这一盛大的景象。
399年3月8日,拓跋珪再度远征归来,返回首都平城后,对于治理国家也有了新的灵感,把政府36部与其他一级部会,扩张成360部,让各个部落总监分别主持扩张后的各部,原来的36部则由崔宏全力主持,职位相当于东晋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崔宏也成了这一时期的北魏最有权势的汉人。
除此之后,拓跋珪还设立儒家学派的五经教授,增加国立大学的学生名额,全国共有三千人,作为一个鲜卑人的政权,儒学生的人数达到这种规模,已算得上了不起了,东晋是名符其实的汉人政权,但曾一度取消了儒家学校,双方对待学问的态度对比明显。
儒家学说不能算是完美,但其中许多思想都对国家稳定和改善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乱世中,远比其他任何学说都更能有威力。
拓跋珪曾专诚问国立大学教授、儒学大师李先请教:“这天底下什么东西是最好的,就是那种可以很好增加人智慧的?”
李先不假思索地回复道:“书。”
拓跋珪略感兴奋,追问道:“那天下共有多少书?怎么样才可以搜集到一起?”
李先回说:“自从有文字以来,书的数量每年都有增加,直到今天,数量早已多到无法计算,如果陛下喜欢,搜集起来并不困难。”
拓跋珪大喜过望,于是下诏让国内各郡县的官员广搜书籍,然后全都送到平城。
李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无数经典书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得以保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若非拓跋珪的命令,国内必将有无数书籍毁于接二连三的战争之中。
拓跋珪为了心中的理想,可谓殆精竭虑,有时倒像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小员工,时时处处都谨慎小心,唯恐哪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对,不幸拖了单位的后腿,又时时处处充满了好奇,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惊喜。
拓跋鲜卑自西晋以来,先后出现的三个首领,在部落的崛起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拓跋郁律第一次带领部落完成了雄居塞外的壮举,若非被奸人所害,还是很有可能与当时的后赵一决雌雄的。
拓跋什翼犍自幼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第一次把汉人的那一套规章制度应用在部落里,并催生出灿烂的火花,开阔了族人的视野,提高了部落的文明程度,可惜遇到了强硬的对手苻坚,不然也是有可能建立一番功业的。
拓跋珪则继承了先人的优良品质,而且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条件,趁着中原大乱的几年时间,在塞外苦心经营,并一举击破后燕的入侵,完成了部落多年来入驻中原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还很年轻,称帝之时仍不满30岁,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同为鲜卑人的慕容家族,与对手相比可就惨淡得多了。
实际上慕容家的人才远比拓跋家要多得多,但也正是这个缘故,人才太多,固然有助于国家建设,可难免出现内斗的危险,而慕容家族在内斗这方面,又极具天赋,大概从慕容廆时代开始,族内的不和睦就非常明显了,且一代比一代激烈,严重妨碍了国家的有序发展,到了慕容垂死后,族内更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最终被北魏拦腰切断,分割成了后燕和南燕,但这两个政权仍旧不能做到齐心协力,国力日渐下滑,危机一天胜似一天。
后燕新皇帝慕容盛,虽然成功让后燕政权得以延续,却不断地以各种稀奇古怪的名义诛杀功臣,搞得人心丧失,终将自食其果。
南燕慕容德处在北魏和东晋的夹缝中,情势更为紧急,加上国内人心浮躁,内乱层出不穷,也足够慕容老先生应付了。
故前秦苻登的弟弟苻广,曾率三千人的队伍投奔南燕,慕容德用人之际,任命苻广为冠军将军,安置在乞活堡,到了本年3月,有人宣扬神秘预言书,声称前秦将要复兴,苻广于是自称秦王,背叛了南燕。
这时的南燕极尽孤单衰弱,所控制的城池不超过十个,军队不超过一万人,苻广的背叛更让国内局势危如累卵。
(本章完)
第258章 定都广固()
南燕北地王慕容钟完全抵挡不住苻广的攻势,被迫败逃,部众则纷纷归附苻广,慕容德惊惧之下,让鲁阳王慕容和留守滑台,然后亲自率军反击,终于斩了苻广,解除了这一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