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居正大步迈入殿中,从容镇定地道“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角端是传说中吉祥的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赵匡胤听了龙颜大悦,称赞薛居正学识渊博,张俊心里懊悔“皇上怎么不点我回答,这道常识题我也会呀!没想到皇上出的题竟如此简单,看来皇上的知识跟我们还不是同一个层次的。”
所谓殿试,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是由皇帝亲自点名的考生方能作答,殿试是皇帝为了防范贡试中有人舞弊而专门设置的,以求公道。皇帝只是抽查其中个别考生当廷对答,所以“殿试”又称“廷对”。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十二章() 御边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9…3…17 8:10:14 本章()字数:2351
赵匡胤顿了顿,道“伦平,你是科举第二名,朕也看了你的文章(),写的是行军布阵之法,我大宋行兵打仗历来讲究阵法,你在文章()里写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不过八阵图失传已久,爱卿是从何得知八阵图的布法?”
“臣自幼喜研奇门遁甲,这八阵图……臣斗胆,臣是揣摩而出。”林伦平说话时声音抖颤。
()免费TXT小说下载
考生们都以为皇上肯定会大怒,林伦平可是犯了欺君之罪。
没想到赵匡胤非但不生气,反而赞扬林伦平见解独到,喜道“朕当年随周帝南征北战,也颇喜欢行军布阵,记得当年朕随周帝北伐幽云,辽军铁骑素以勇猛彪悍著称,而我中原将士大都步兵,本来是难以抵挡辽军的冲刺。幸好周帝采取朕的建议,摆出冲方阵、车轮阵、雁行阵,以阵克敌,杀得辽军丢盔弃甲,我军连夺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威震契丹。”赵匡胤越说越兴奋,仿佛当年那场胜利还沥沥在目。
众人齐声高颂“皇上神威,无人能敌。”
张俊暗道“早知皇上这么喜欢行军布阵,我也写布阵图,可是我会写么我。”
赵匡胤问道“伦平,不知你对‘孙子兵法’里的阵法又有何见解?”
林伦平受到皇帝称赞,胆子也变大了,他慢条斯理地道“孙子有十阵方阵、圆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玄囊阵、疏阵、数阵、水阵、火阵。其中水阵和火阵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而非队行,疏阵可加大行列间距,用于伪装强大,多设置旗帜和武器迷惑敌军,同时派出小部队与敌军周旋;数阵则刚好相反,使队行尽量密集,屹立不动用于固守,既不出击也不追击,使敌军无机可趁;玄囊阵不断变化部署,多设旌旗金鼓,阵容却保持严整,使敌军摸不清情况,迷惑敌人不敢轻易行动;圆阵用于……”
林伦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赵匡胤频频点头微笑,显然非常满意林伦平的见解。赵匡胤大悦道“居正、伦平两位爱卿深得正意,状元、榜眼当之无愧。”其余考生听了都暗暗羡慕,看来状元、榜眼位置非他俩莫属了。
赵匡胤又问道“如今中原四分五裂,我大宋面临的形势岌岌可危,北有强辽和以辽国为依托的北汉,南面又有江南诸国为患。不知众位爱卿对御边之策有何妙计?若虚,你的诗词文采飞扬,令朕叹为观止,但朝廷之臣不应只通文墨,还须了解国事,你说说看,我大宋采取的战略是应该‘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其他没被问及的考生都觉失望,张俊也沮丧异常,三道题就这样与自己失之交臂,皇帝恐怕都没瞧过自己一眼。
张若虚沉吟道“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这首诗是隋朝萧后所作,张若虚引用她的诗意在说明大宋应该采取先南后北战略。
“皇上,辽国实力雄厚,我大宋尚不具备与其一决雌雄的实力,倘若与辽开战,必两败俱伤,到时江南诸国再趁虚而入,我大宋危矣。”张若虚真挚道。
只见赵匡胤眉头微皱,众考生已知张若虚的回答不合上意,赵匡胤再问林伦平“伦平,你认为呢?”
“臣闻兵家有三阵,日月风云,天阵也;山陵水泉,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今用地阵而设险,建设陂塘,垣连沧海,纵有边骑,何惧奔冲!今顺安至西山,地虽数军,路才百里,纵有丘陵冈埠,亦多高山泉源,倘因而广之,设伏兵于此,则可劫敌骑,息边患矣。”林伦平的观点显然是要先北后南,他利用地形上的优势来说明先北后南的观点,其实但凡有些聪明的人看见皇帝刚才的态度也能知道,皇帝的心思肯定是先北后南。
只见赵匡胤听见林伦平的对答,紧皱的眉头又舒展开来,这更加坚定了考生们的猜测,皇帝的想法一定是先北后南。
赵匡胤又问薛居正道“薛爱卿的观点如何?”
这时谁还要答先南后北的战略谁就是傻子,薛居正当然不是傻子,但他绝不能答得和林伦平一样,他应该要在细节方面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受到皇帝赏识。
“臣以为,今缘边守将,多非其才,伏望良择疆吏,出牧边民,厚之以俸禄,使悦其心,借之以威严使严其令。然后深沟高垒,秣马厉兵,为战守之备;修仁立德,布政行惠,广安王道;训士卒,开田畴,劝农耕,蓄粟粮,以备荒年;完长戟,修劲弩,襟烽燧,缮堡戍,以防外患,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如此则边地安堵矣,当适时,举兵北伐,必能一举破敌。”薛居正的是建议皇帝用王道仁政以安边境,蓄积战斗力,再选准时机北伐。
赵匡胤听后大悦道“爱卿不愧为状元之才!”眼看赵匡胤就要宣布殿试结束,张俊更是焦急万分,他早想好大宋御边之策,定能讨得皇帝欢心,只可惜没有发言的机会。赵匡胤拟好手谕交给太监宣读,太监朗声道“金榜三甲状元薛居正授予中书侍郎,榜眼林伦平授予枢密副使,探花张若虚授予门下侍郎。其余考生到吏部授予地方官职,钦此。”
考生们无不眼红三甲被皇帝授予的高官,张俊心中更是愤愤不平,想想自己胸中的韬略胜过三甲百倍,可却偏偏无缘圣听,三甲被皇帝在京城委以重任,而自己却要在地方任职,远离京城的官职就算再高顶多也就是个四品的权知州事,张俊决不满足于此。
张俊决定用性命一搏,就在赵匡胤打算移驾别宫时,张俊忽然站出来,走到殿中,道“草民张俊斗胆惊动圣上,草民有一御边之策恳请皇上圣听。”此言一出,满廷上下无不震惊,所有人的目光同时注视到了张俊身上,赵匡胤身边的太监大声道“大胆!竟敢阻挠皇上回寝宫!”
张俊慌忙跪下,诚恳道“草民自知其罪当诛,但草民心系大宋社稷,冒死也要向皇上进言,请皇上听草民一言,草民虽死无憾。”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十三章() 廷对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9…3…17 8:10:15 本章()字数:2426
赵匡胤一双深邃的双目在张俊的身上凝视许久,脸色逐渐变得神秘莫测,良久方才喟然道“张俊?你是进士第几名?”
张俊谨慎道“草民是进士第二十七名,虽名次低微,但草民的御边之策自信能振兴我大宋天威。”
赵匡胤笑道“年纪轻轻口气倒不小,朕就听听你有何见解?若并无高见,朕可要赐你死罪,听明白了么?”
张俊身躯微微一震,心想“都到了这份上了,现在后悔已来不及,索性把老命豁出去了。”张俊慷慨道“草民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就是报效朝廷,替皇上解忧,若草民无这能力,情愿一死。”
赵匡胤欣赏地点点头。
张俊道“三甲刚才的一番计策的确深谋远虑,但三甲的观点如出一辙,战略思想都是重在固守,这种战略过于被动。草民闻唐室三百余祀,魏搏一镇,戎兵少于今日,而无边患者何也?盖当日幽蓟为唐北门,命帅屯兵,扼其险阻,是以边马不敢南牧。自晋主石儆瑭割地之后,朝廷自定州西山东至沧海,千里之地皆须应敌,是以设三关,分重兵以镇之,少失提防,则戎人内犯。晋末直渡长河,汉初屡侵边境,周主在位复扰中原,世宗临朝,来寇上党,此皆见于史书,陛下之所明知也。”
赵匡胤听得入神,张俊见赵匡胤果然被自己的言辞吸引,信心更足了,他继续说道“草民愚以为不得幽州城,敌不可灭。今之急务,一曰择郡守,二曰募乡兵,三曰广记粮,四曰革将帅,五曰明赏罚。待粮草已备,兵甲已足,择一上将北伐,则北汉灭,辽国服,幽云十六州复得矣。”
赵匡胤听了连连拍掌叫好“爱卿真乃朕之知音也,收复幽云十六州乃朕毕生之夙愿,朕一直以收复幽云为念,并为此积蓄实力,特地建立一个仓库,收储银两、丝帛,待达数十万后,同契丹进行交涉,以所储银帛孰回幽云十六州,如遭拒绝,则以此项招募勇士,武力收回失地。”
赵匡胤问主考官道“朕以为张俊的策论质量最高,怎么他倒不在前列?”说罢又赶快叫主考官去查找,把张俊的考卷呈上来。主考官将考卷恭恭敬敬地递给太监,再由太监转呈给赵匡胤。
赵匡胤审查着张俊的考卷,又有板有眼地读起张俊的文章()来,阅览完毕,对主考官责骂道“尔等有眼无珠,险些令朕失去一栋梁之臣。”主考官立刻跪了下来,额上冷汗涔涔而下,颤声道“皇上……皇上明察,科举除了写文章()外还有算术等科目,张俊虽文章()出色,可惜算术太差,是以排在第二十七名。”
赵匡胤不屑道“如今四海未平,朕要的是胸有韬略的人才,可以为朕分忧,岂能以算术为标准衡量人才,朕戎马半生,从未学过算术,不是照样做了这当朝天子,莫非朕也不是人才么?”
主考官惊慌地连连叩头“臣该死!臣该死!臣该死……”
赵匡胤当众宣布“考官们定的名次不合理,竟将张俊这等人才放在第二十七名,现在升张俊为第四名,授予兵部侍郎之职加翰林院学士。”
张俊忙跪下道“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俊出了皇宫,和三甲们相互道贺,张若虚赞赏道“张俊,你可太厉害了,要是我,打死也不敢毛遂自荐,你当时真是一点也没怕过?”
张俊笑道“说不怕那是假的,你们都不知道,当时我听到皇上说若我讲得不好就要赐我死时,我差点没把尿给吓出来。”
众人听了一片大笑,周白宇戏谑道“张俊,你小子也太不仗义了,刚才怎么也得拉小弟一把呀。”
“你要张俊怎么拉呀?”薛居正好奇问道。
“就说微臣张俊还要推荐一人,此人才高八斗,才华胜我张俊百倍,他就是殿试二十六名的周白宇,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堪称当世诸葛。”周白宇若有其事地道。
众人均笑作一团,张俊笑弯了腰“老兄,别再开玩笑了,你将要去地方任职,今后有何打算?”
“走一步算一步罢,先去吏部看看有什么肥差再说。”
张俊与众人告别后,径直去了兵部衙门。张俊过了两个街道,一座宏伟的建筑耸立在张俊眼前,飞檐跳角绿瓦红墙,倒也是威严壮观。只见门前两个一米多高的石狮子在天地中巍然而立,门前站着两个士兵,手里拿着刀枪一动不动,跟个木头似的。正门上挂着一块匾额,上写“兵部”两个大字,旁边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