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城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无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上,一名行人年轻女子被两辆机动车先后碾轧,导致死亡。
第十三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发布人脸识别技术;
对人行横道上闯红灯的行人予以个人信息披露示众、罚款。
紧接在第三十城市的那次交通事故之后,显得不合时宜、生不逢时。
但是国家电视台对第十三城市进行“点赞”报道。
报道之后再次招来非议。
有法学家指出该交管部门披露个人信息存在行政违法的嫌疑。
最近国家电视台似乎频频遭到行业专家指出漏洞。
一次报道可燃冰的开采时,介绍一个计量单位的可燃冰可供汽车行驶五万公里。
之后专家计算,只能支持三百多公里。
分歧的原因在于计量单位下的可燃冰物理性状不同。
第二城市,城市交通,路上移动媒体等,办公室,室外…室内。白天。
第二城市的一家移动媒体。
这次对第三十城市的人行横道交通事故集中着力报道,引发公众讨论。
起初这家移动媒体的报道对人行横道上的立法和执法认识不清;
还是呼吁“礼让”,而不是“守法让行”;
以普通观念推揣行人当时的心理、分散、偏离应关注的焦点;
而不是集中在严格执法上。
但是随着报道和公众互动参与的推进,移动媒体终于还是把握住了中心、重点;
促使交管部门“联合”这家媒体发出倡议:
斑马线前车让人,违法者将受到扣分、罚款的处罚。
这就是严格执法。
原先的乱象都是因为虽有规矩但不执行、不遵守。
还有一些网络媒体详细介绍怎样才是合格的“车让人”;
用图解直观演示人行横道上的各种交通形势。
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减速让行也是违法,就要扣分、罚款;
正确的做法是需要完全停下,停车让行。
这是普法了。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移动媒体,平台,室内。白天…晚上。
十六的公益网站因为涉及不当泄露个人信息,被勒令停运、限期整改。
关键时刻不能发力,十六很着急。
看到大家对人行横道的问题掀起关注热潮,十六既喜又忧。
喜的是终于有这么多人认识到斑马线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忧的是秩序一下变好之后,十六没有用武之地了。
这个担忧的念头有些问题。
十六注意观察、分析自己的这个想法。
那家移动媒体一连推出七、八个斑马线专题。
最近一个专题披露交管局“明日起”严格斑马线执法。
这个专题发布的当天晚上,暴风骤雨袭来。
空气清新、甘醇。
第二城市,公交车上,车内城市交通,路上,室外。白天。
第二天碧空如洗,天气晴好。
十六今天要出去看看,第一天的斑马线严格执法下的第二城市;
看她会变成怎样有序、温情的新社会。
十六坐在公交车上。
公交车行驶在第二城市的大路上。
十六注意外面的其他车辆在斑马线上怎样停车、让人。
路上不巧,遇到的斑马线绿灯时间很少,看不到太多细节。
但是终于还是遇到几个。
车窗外面的其他车辆和往常一样,抢夺行人的绿灯时间,横冲直撞而过。
自己坐的这辆公交车也是没有变化,和往常一样。
我行我素。
十六心里一阵失望。同时也有一些放松。
一忧一喜,自己还有事情可以做。
这个念头也有问题!
要反省;在反省。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移动媒体,平台,室内。白天。
几天后,十六发现那家移动媒体再发报道:
“斑马线前车让人,对于不停车让行的车辆,城市交警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然后是普及让行的技术问题。
十六看出端倪。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就是说,限于人力,这项执法不会马上大范围、常态执行。
这也是那家移动媒体的尴尬之处。
这个报道也是下台阶的报道。
不断普及、倡议才是常态。
十六自己做这件事,面临的形势和这家媒体一样。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白天…晚上。
天气晴朗几天后,雾霾再次恢复、安住。
十六把客厅和阳台的花盆,一盆盆往几个卧室里端。
傍晚时,他会再从卧室搬出来,搬回客厅和阳台。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室外。白天…晚上。
小区每天早晚七、八次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钢琴曲。
这里面有些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缓和小区住户的情绪。
新家比公寓安静。
住在最顶层,没有楼上邻居的打扰。
同层的其余三家,没有共同的墙壁,电梯间比较宽大,隔得比较远。
不是完全没有打扰,但是和刚搬离的公寓比起来,少了那些密集的打扰,舒适多了。
所以,是忽略了少量打扰。甚至是忘记。
这种内心安静的状态维持了半年左右。
入住的家户逐渐增多。
新邻居们的居住习惯交互影响,整体模式产生新的变化。
第53章 准五星级小区(十)()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室外。白天…晚上。
楼下那家还是清水房,没有人入住。
但是夜间能听到从楼下传上来的种种声音:
说话声,鞋跟声,开关浴室门,使用卫生间的声音;
还有拖动椅子、东西掉落地上的声音。
开头十六吓了一跳。
怀疑楼顶是不是有人私自搭建住下了。
沿楼梯走到天台,发现空无一人。
确定楼下清水房里也没人居住。
平时从楼下向上看,自己那个户型方位,清水房下面连续三层有人已入住;
然后空了一大截,又断断续续有两三家已经入住。
如果声音是从下边传上来的,那就是至少隔着一层。
也不排除不止一家的声音传上来。
至于怎样传上来,窗外、管道、墙体,大致三个渠道。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晚上…白天。
一天晚上,楼下卧室传来一对男女由说话到争吵的声音;
女子唱歌似的腔调里的怨恨情绪让十六很厌烦。
十六用手机播放柔和的瑜伽音乐。
想提醒他们,不隔音。
但是第二天,客厅底下传来摇滚音乐的强烈节拍;
整个房间、楼栋都在震颤。
十六不知道这是不是报复昨天卧室里的瑜伽音乐。
想到这么粗心、无意识的打扰邻居行为,一股愤怒冲上十六心头。
十六站在客厅中央,用力跺一下脚。
这一跺脚,把十六自己吓了一跳。
十六估摸,如果连跺三脚,楼就塌了。
楼板太薄!
猜想墙壁也非常之薄。
有时好像不完全是邻居、物管的原因,开发商也加入进来了。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白天…晚上。
单纯这一件事应该不足以让十六重新回到不平静的状态。
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
两部电梯包在十六这个户型位置里。
电梯铿锵上下,听起来像钢板不够厚实而变形发出振动。
电梯到达,发出一声“叮~咚~”。
不是在写字楼,也不是大酒店,只有四户人家,这个动静太大了。
很打扰。
“叮~咚~”一声之后,邻居走出电梯,“咚”一声跺脚叫醒照明灯。
因人而已,因鞋而异,有时是“哐”一声跺脚,有时是“啪”的一声。
有时不止一声,连跺几脚。
季节变化,亮得晚、黑得早。
早上六、七点就有人出去上班或是丢垃圾。
出门就跺脚喊灯。
夜里回家就跺脚,而且经常是十二点后。
凌晨两、三点回来的,照样跺!
可能是户型太方正,会扩音,电梯间的跺脚、说话声,可以直达卧室枕边。
清晰、响亮。
跺脚声之后,是“哗啷啷”掏钥匙的声音。
然后开门,再“咣当”一声撞门。
不分时间早晚。
日复一日,超有恒心。
这得有多粗心,才能坚持这个恒心。
或者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成自然;坏习惯也成自然。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白天…晚上。
同层四家,正对门一家,左手尽头两家。
对门门外几乎每天,停放一辆自行车。
占据电梯间公共区域。
对门家的垃圾袋,经常扔在门口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扔出门口的原因是觉得脏、觉得臭。
但是丢弃到指点地点前,应该在室内善藏。
不要和邻居分享。
左手两家里,有一家不常有人。
另一家,住着老中幼三代人。
门口一个鞋柜,占据公共区域。
门外摆着门垫,经常胡乱停着几双臭鞋。
有时这家开门跑烟气。他们家里有人抽烟。
大门门缝都不严密,烟味通过电梯间进入十六屋子里。
这家偶尔开门说话,放音乐,声音照样抵达十六家最里面的卧室。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家,室内。白天…晚上。
十六家楼下那家,清水房,两个小阳台的门没有锁好。
季节变化,经常刮风,于是“咣当咣当”声不绝于耳。
沿着薄脆的楼板震动所有人家。
这个声音随风,不分早晚。
什么时候起风,只要风向对头,就开始发声。
经常有午夜十二点开始刮风、咣当。
一响就是几个小时。
十六实在忍不住,白天的时候给物管打过几次电话。
物管每次都说安排人去检查、关闭。
但是十六一次也没有收到反馈:问题是怎么处理的,会达到怎样的效果。
都是打过电话事情就结束了。
至于楼下或是别家的阳台门,还是随风轰响。
十六给物管打过三、四次电话后,就不再打了。
原先十六区交物管费,一次交三个月,期初就交。
这之后是每个月交一次,月中、月末再去。
每次去都提一下楼下阳台门和别的什么事情。
再后来觉得麻烦,还是三个月一交。
但是期中交,就是中间那个月的月中去交。
服务不细致,交费也没动力。
第二城市,准五星级小区,楼内、楼下,室外。白天…晚上。
物管自己的工人对噪声也有贡献。
清洁员经常从楼梯间防火门进出。
关门不控制,放任门自行关闭,总是啪的一声巨响。
有时会用水桶或其他物件挡在电梯门口,让电梯等她打扫完再下到底下一层。
这期间电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