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张逸夫表示肯定。
“都准备完毕了,陈总。”常江也冲陈延睿点了点头。
陈延睿的手就此抬起,摸到了试验仪器的按钮上,但他没有按下去,他知道这个行为的意义并非只是按个按钮而已,还有很重要的仪式性。
“逸夫,你来吧。”陈延睿犹豫道。
“别别,你来你来。”
“我看这样,咱们一起来吧。”常江笑道,“来,咱们几只手一起搭在陈总的手背上。”
话罢,他第一个搭了过去。
常江还蛮会做的么!
张逸夫这么想着,也搭了上去。
然后是向晓菲。
陈延睿活了这么久,还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三只年轻的手,温度各异的手,与他这个老家伙交织在了一起,血液的脉动通过皮肤传递过来,顺着陈延睿那已经有些硬化的血管,传达到了那颗有些疲惫的心脏。
咚咚……咚咚……
四个人的心跳声交织、融合。
陈延睿感受着,倾听着,并亲身见证着,他压抑着激动与期待,怀着稍微有那么点害怕的心情,终于按下了那个按钮。
数字仿真模拟正式开始!
同时,国产自主研发微机保护,半只腿已经迈进了门槛!
这本该是个像阿波罗登月一样让人振奋的时刻,然而在试验现场,却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实质性表现,只有那堆风扇的声音。
大家渐渐放手,眼睛紧盯着试验仪器电子屏幕上的那些数据。
别说向晓菲,张逸夫都有点儿看不懂。
常江一面紧盯着,一面向大家解释道:“这个仿真环境,我跟陈总之前已经设置好了,为了试验方便,事故频率设为‘高发’,时间参数也设为‘极快’,大概来说,在这里10分钟,大概相当于一段事故高发输电线路半年的变化量。”
“也对。”张逸夫笑道,“时间同步,事故率同步,纯仿真的话,咱们守着电脑半年也不一定有数据异动了。”
“嗯,现在这种设置,根据说明书的说明,一小时大约有5…10次敏感数据变化,其中70%是非事故,或者是其它线路事故带来的扰动,只有30%是需要输出跳闸信号的本线路事故。”常江认真地盯着屏幕,“我们要保证那70%的情况不要发出跳闸信号,如果计算判断错误发出跳闸指令,则为误动;同时也要保证那30%该跳则跳,如果不跳的话就是拒动。然后整合这些数据,计算出误动率和拒动率,得出‘可靠性’。”
“毕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可靠性啊,当然还有速动性、选择性、灵敏性。”陈延睿在微微亢奋过后,也紧张起来,“只有这四性满足标准,才能进行后续试验和试运行。”
“具体应该是多少呢?”向晓菲问道。(未完待续)
454 挖坑()
陈延睿面对这个问题,思考过后还是选择了不解释:“那是一个综合算法,同时要计算响应时间等等,没法直观给出。”
正说着,常江面前电脑的屏幕上有新的信息导入,正常人肯定看不懂那一堆黄色的英文字儿是什么鬼东西。
“是报警,没有跳闸,但发布报警了。”常江一面操作一面让大家安心。
陈延睿也立刻眯眼扫向电子屏,同时手上飞快记录:“没关系,一切正常,只是一个临时小波动,应该报警,但不足以跳闸。”
常江也跟着扫了一眼电子屏,点了点头松了口气,第一个反应一切正常,同时他又摇头笑道:“陈总,咱们不用这么记录,一切在计算机里都有记录的。”
“自己记一下,踏实,纯粹是习惯。”陈延睿自嘲笑道,“老人家么,宽容一下。”
“呵呵,没别的意思。”常江指着屏幕道,“咱们也许要这么模拟两周,晚上没人这边也要继续模拟,成千上万次事故,这就真的不是纸笔能计算过来的,计算机这东西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解放咱们的双手,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向晓菲站在后面调侃道:“我怎么没觉得你俩解放了……这不还是得盯着?”
“这不是刚开始,新鲜么?”常江大笑道,“你看吧,两天以后,管他怎么报警也没人理他了,每天打印一下报告,回头一起分析研究就是了。”
向晓菲没等他说完,忽然指着电子屏道:“诶!这个屏幕闪了!”。
果然,仿真仪器上屏幕最下面一行小英文字母闪烁起来,像是电子表上的那种闪烁。
“漂亮!”常江那边对着屏幕已经喊了出来。“两秒钟前已经做出保护动作了,动作时间是……8毫秒,非常出色!”
“啊?这就完成了?”向晓菲不解问道。“没任何直观反映啊?”
“电光火石么,这就是继电保护的意义所在。”常江指着不远处的裸机笑道。“它就像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哨兵,只要有电力供应,就会永不停歇,每一毫秒都会采样,审视,计算,判断,几十年如一日。而一旦发生故障。它又会在十几毫秒内做出反应,切断事故的导火索,比人的反应快多了。”
“现在真是越来越厉害了。”陈延睿也感叹道,“有了这个小东西,准确率、快速性和可靠性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从我们的产品设计上来看,将来还有无限的扩充性,比如在算法上有改进,或者电网宏观参数有所调整,我们只需要升级一下系统版本。就可以解决更新换代的问题。”
“陈老师,将来会更厉害的。”张逸夫见到试验竟然如此顺利,也有些激动。跟着慷慨陈词,“随着光纤通信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完善,这些线路的保护之间将很轻松地建立起更快速可靠的通信通道,不断地交互数据互检,那时电流差动保护将是主角,即使有拒动,后备保护也会补上,我们姑且称之为……云保护……”
“云保护?”常江惊道。“这是什么概念?讲讲。”
好吧,张逸夫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深坑。云保护什么的纯粹即兴而发,云个卵啊。不就是纵联保护的扩展么,自己跟着10几年后的it运营商凑什么热闹!
但常江的求知欲显然要深探这个坑。
“这个……也只是我瞎想的一个概念,基于cloud…co,我们可以把电网中的每一个分散自动化装置的信息通过光纤连成网络,它们共同交织出一片片“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所有设备之间创造了延时很低的通信通道,相互数据取样,相互协助进行计算,那会是怎样的一副图景?”
不仅是常江,连陈延睿都对此陷入了长时间的呆滞。
这二位,对互联网和微机已经算是非常了解了,想法已经足够前卫了,但穷尽所思,依然无法想象张逸夫描述的那个图景。
别说他们了,连张逸夫自己都不好描述,只是小小装逼扯一下云计算而已,没想到激起了二人这么大的好奇,不好圆了。
“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常江比划着说道,“纵联保护,就是一种最基础的云保护?”
传统纵联保护的原理其实就是距离保护加上通信信号的判别,它建立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一条线路两端的保护点通过比较各自的数据,监控突变,达成保护作用。
“目前纵联保护是点对点的通信,不能算云保护,而且纵联保护数据交互太少了,只有那几种参数。”张逸夫不得不使劲填坑,“将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微机硬件水平上来之后,大量快速的数据交互将成为可能,而且这也不仅仅是相邻节点之间的了,而是整个电网,西疆一个电厂里机组的波动可以瞬间被周围所有节点捕捉到,各电厂变电站进行整体计算,在几十毫秒之内全网对此进行反应,并送上报告,各级别调度值班室都可以在一分钟内得到这份报告,立刻排查出事故的原因,随时在任何一台计算机前都可以调出事故现场相关数据,事故处理可以更准确、快捷……”
张逸夫顺着自己的思路这么胡诌下去,他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什么……
虽然他所知的电网自动化已经很高级了,但自己刚刚说出来的东西,却已经到了“智能”这个级别,集合互联网上云计算的概念,整个电网好像成为了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大脑,当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不适,都可以通过大脑的计算而做出决断。
技术上,这并非什么天方夜谭,只要有足够通畅的通信条件,足够天才的软件系统,足够快速的计算机,足够完善的数字采样……
这他。妈的……就是未来么……(未完待续)
455 三重试验()
张逸夫竟然被自己说的话所震惊了,这个概念也许有人提出过,不过他本人却从未听说,纯粹是信口开河出来的,但稍微一想,这在十几年后,却又不是那么天方夜谭,一个神奇的智能电网……
他的思路轰一下子,像是大爆炸一样飞速展开。
家用智能电表……企业用电监控……微电网、区域网、大电网的实时数据分析……智能分析、负荷预测……发电计划、风电消纳……
从电厂的机组,到千家万户的电表之间那也许长达数万公里的距离,就被这么一个神奇的网络联通,在十几毫秒的时间内。
“逸夫,这个概念还是太空想了。”陈延睿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浇上一盆冷水,“一来,咱们的通信通道根本不可能满足这个数据交互量,二来,cpu怎么可能跟得上那么大的运算量?而且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个核心的软件系统要多么复杂,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计算机?”
“嗯……”张逸夫没有反驳,你没必要跟原始人讲火铳有多么神奇,这对陈延睿来说确实是不现实的东西,就好像现在的人明明拿着板儿砖一样,甚至连短信功能都没有的大哥大,你跟他再怎么描述智能手机,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你在蓟京拿起手机,只需要很简单的操作就可以看到前一分钟在华盛顿拍的视频。
真正的智能电网,只需要在自己脑中悄悄酝酿就可以了,要做那件事,还需要太久太久……但张逸夫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那是真正的挑战与方向,是十几年后。前人的知识送了自己足够远之后,属于自己的挑战方向。
“这让我想起了图灵……”常江托腮深思道,“现代计算机的理论与实际奠基者。他当时为了破译纳。粹的密码,组装起了一台大型电路板。进行二进制计算,足足算了几个月,竟然还真让他算出来了。而现在的计算机,计算出那些东西也许只需要几分钟,逸夫所说的那个概念,也许只需要一秒不到。
“唰……”向晓菲比划了一声,“就这么短时间,虽然听不懂你们说什么。但很方便就是了。”
“也许再过几十年,真的是那样。”常江随即笑着摆了摆手,“但现在想也没用,咱们还是先把眼前的微机保护搞好了吧。”
“嗯。”陈延睿也指了指眼前的仪器,“刚刚模拟了一次电网振荡,扰动量比较大,常江你那边有没有误动?”
“没。”常江看了一眼后笑道,“这个模拟电网可太惨了,把100年所有悲惨的事故全部囊括。”
“那该多好。”张逸夫抽离出思考,也跟着笑道。“把100年的事故都过一遍,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