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篡唐-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袭白衣,落落大方。

    长的也是齿白唇红,颌下短须,有儒雅之气。

    ————————————————————————————

    窦威请来做评判的人,都是当今名士。

    有洛阳易学大家于仲华,还有前旅骑尉,曾因伪造连山、归藏而被罢免,又因劝阻隋文帝不要关闭官学而闻名的刘炫刘光伯。窦威身旁,还坐着一个中年男子。

    一身华美锦袍,威仪颇重。

    只是生的略有些女相,使威仪中,又多了几分慈祥。

    男子身后,站立一名少年,个头不低,身材也很精壮,正好奇的打量着郑言庆。

    “王通所做咏荷,与郑言庆所做咏竹,虽略有差距,但也算中上。”

    刘炫看完了王通所做诗章,做出了评价。

    当然了,郑言庆盗窃的都是后世名篇,从质量上,的确不是王通所能比拟。

    中年男子也说:“王通这十首咏荷,的确是比郑言庆的咏竹逊色。不过这篇荷花赋,的确不错呵呵,王通不愧是出身名门,家学渊源,恩,可算得他过关。”

    表面上夸赞,可实际上却暗含讥讽。

    王通脸不由一红,却又不得不上前拜谢众人评点。

    “今日命题经论,还需光伯先生来吧。”

    中年男子看似随意的说了一句,眼角的余光,却不由自主的朝着郑言庆看了一眼。

    不过郑言庆并没有注意到,此时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堂上那些耆老身上。

    “郑言庆,我且问你一句话。”刘炫开口道。

    言庆连忙上前,“还请前辈指教。”

    “你这文中,所说的‘经不空取’典故,从何而来?”

    “哦,幼年时翻一残书所得。”

    “经为何名?”

    言庆有些奇怪这刘炫为何揪着佛经典故不放。总不成告诉他,这个典故还没有出现,是几十年后的产物吧。

    于是摇头道:“学生当时年幼,记不得名字。”

    “呵呵,看起来,你对释教颇有缘啊此前又有修缘七品恩,我有一题,释、道。”

    刘炫说完,向其他人看去,“诸公以为如何?”

    释?道?

    就是佛教和道教嘛

    这个命题,未免太大了一些吧!

    中年男子一蹙眉,刚要开口反对,却听刘炫说:“自汉魏以来,释道并行。郑言庆熟知释教典故,想必也有所心得。正好他文中也提到了释教典故,何不以此作论?”

    “刘光伯,你这是何意?

    谁不知道河东王氏,是三教并修。郑言庆不过八岁孩童,你出这么大的题目,他如何能作的出?”

    郑言庆闻听声音,扭头向身后看去。

    这一看,却让他一愣。

    原来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居然是郑仁基。

    “郑少兄此言差矣,你郑家不也是玄儒并修,郑言庆既然能说释教典故,焉知他不懂其他?再说了,学问不在年龄,王通虽痴长几岁,但这才华未必能高过半缘君啊。”

    表面上看,刘炫是在为郑言庆说话。

    可实际上呢,他却是在为王通开脱是啊,郑言庆年纪虽小,可名声大啊。咱作学问,不能以年纪做判断,而是应该以名气做判断。他既然这么有名,想必没有问题

    窦威白眉一耸,做势要起身。

    中年男子,却在这时候一把抓住了窦威的手臂,将他按住。

    窦威一怔,向男子看去。

    却见男子轻轻摇摇头,然后看了一眼郑言庆。

    郑言庆面色平静,双手抄在袖中,恍若这一切事故,与他没有半点干系。

    郑仁基争辩不过刘炫,悻悻退到一边。

    “刘光伯不要面皮,怎能如此做呢?”

    颜师古也是脸色阴沉沉,拍了拍郑仁基的肩膀,“莫着急,且看郑言庆如何回应。”

    “郑言庆,你以为如何?”

    刘炫,是河间人,与太原王氏族人王崇关系密切。

    他装模作样的询问郑言庆,其实隐隐有逼迫之意:你若是不答应,干脆认输算了。

    郑言庆说实话,本无所谓胜负。

    只是这刘炫一派道貌岸然之色,让他顿时心生厌恶。

    “前辈即已发话,学生怎敢拒绝。”

    “既然如此,那限时一个时辰,你二人就以释道为题,各做一篇文章,以判论高下。”

    王通和郑言庆恭声答应,各自在堂前书案落座。

    与此同时,门外众人也停止了议论,将军堂前,一派静穆。

    ————————————————————————五点后第三更,求推荐!

第89章 破题:原道(第三更)() 
王通也顾不得其他!

    当他看见这将军堂中坐着的人以后,心里就有些发苦。除了刘炫之外,又有东海名士李夏,传授王通易学的易学大家于仲华,前北齐文林馆学士,入隋后曾担当过泗州司马的温君悠等等之人,全都是和太原王氏交往密切的前辈先生。

    窦威是发起人,却似偏向郑言庆。

    那个中年人,王通不认识,想必和窦威的立场差不多。除了这两人之外,其他全都与王通有关联。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挑起和郑言庆的争纷,已经惊动了太原王氏族人。

    世家之间,多有关联。

    这些人坐在这里,未必没有得过王家的嘱托。

    王家希望王通获胜,既然已经丢了脸面,若还不能获胜的话,王通必然是名誉扫地。

    他没有退路,只能认真破题。

    好在王家是儒释道三道并修,对释道的了解并不算太差。

    提起笔来,王通开始奋笔疾书。

    而郑言庆却跪坐书案旁,还是抄着手,似乎在思考什么,又好像是已经放弃,闭目假寐。

    从他那稚嫩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

    窦威不免有些焦虑起来,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可郑言庆却好像没有一点动笔的意思。

    难道说,他决意放弃了吗?

    中年男子则看着言庆,似乎在看一件很有趣的事物。

    “爹,他为何还不动笔?”

    中年人笑了,“此子似好谋后而动。从他那文章来看,此时不动笔,怕因为胸中无竹吧。”

    “可这时间快到了啊!”

    “别担心,我觉得他不会就这么放弃。

    胸中若无竹,宁可不画竹。此子当好求完美,所以没有成熟思绪,宁可交白纸一张。

    建成啊,他年纪比你小,可论沉稳,你却远远不如他。将来若有机会,不妨和他结交一番恩,这个年龄,能有这份气度,倒也不辜负他这些年的飘零。”

    就在此时,郑言庆提起笔来。

    “半缘君要动笔了!”

    “你闭嘴,莫要扰了半缘君的思绪”

    当言庆提笔的一刹那,郑仁基这心思,呼的一下到了嗓子眼。他自己也觉得好笑,早先还想着要弄死这小子,可如今却要为他提心吊胆。一笔写不出两个郑字,终究是郑家人,终究是我安远堂的一份子。这小子一举一动,都让人生出牵挂。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刘炫的这个题目太大,还真就不是郑言庆现在能够做出。

    他闭目静坐,只是在思索记忆中,有哪一篇文章,能够破这个题目。但思来想去,还这真没有想出合适的文章,只是有一篇似乎与释道这个题目相合的文章,可以借鉴。

    他当然也可以一字不写。

    但刘炫的模样,着实让他觉得恶心。

    输赢真倒不重要,可不争馒头争口气,怎么着也不能被这些人看轻了。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吉凶。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而见者小也。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出于杨,则归于墨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亦曰:吾师亦吾师,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言庆这篇文章,出于韩愈之原道。

    准确的说,是一篇以儒家而之于释道的抨击。

    这篇文章在后世,颇得赞誉,乃至于许多名家,纷纷作出评价,以赞誉其精神。

    据说,原道在唐末传入高丽国,而被封为国之纲,并立碑于江边。

    后来这高丽国也就是因为韩愈之故,才有了韩国之名真伪无从考证,但可见原道一书在当时社会地位。

    自汉魏以来,崇尚清玄,于是道教兴。

    而战火连绵,五胡为乱,有佛教生出许多世家,包括郑家在内,都曾有一段时间,抛弃了儒学思想。直到后来南北分立,才重新推行儒学,而有了并修之说。

    南方,若不懂清玄,则无以为名士。

    大名鼎鼎的谢安家族,就为了能在南方立足,专门有人去修习玄学,这是个身份的代表。而北方祸事多,汉人惨遭屠戮。佛教相对兴盛,儒学思想渐趋于淡薄。

    言庆的这一篇原道,或许与时代稍有不和。

    但对释道这个命题而言,倒还算是合适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郑言庆和王通把各自的文章递上去,而后由在座之人做评判。

    “王通之释道,正应释道之题,依我看应是胜出。”

    在座的,学识都不算差,一眼就看出了,言庆的文章虽然破题不甚准确,但究其意义而言,远超过了王通的文章。因为郑言庆的原道,是立足于儒家学说,而评论释道。

    刘炫咬了咬牙,再次站出来说话。

    温君悠闻听,立刻出言反驳。他虽然是得了王家的嘱托,但这心里并非没有一杆秤。

    对刘炫这种说法,他很不赞赏。

    没错,我们和王家是有交情,但也不能为了交情,脸面都不要了?

    中年男子则看了一眼刘炫,冷冷哼了一声。

    刘炫说:“郑言庆的这篇文章,立意确实不错。

    但诸公,今天我们考校的是释道,而非圣人之说。就破解命题而言,王通之文,毫无疑问更加妥帖。郑言庆相对而言,则有些偏颇了。所以,我认为应是王通胜!”

    “光伯兄,话却不能这么说吧。”

    窦威忍不住开口,想要争辩几句。

    这时候,言庆站起身来,先向王通一拱手,而后笑呵呵的对堂上众人说:“各位前辈,言庆才疏学浅,写出此篇文章,就已知晓结果。输就是输了,也算不得什么。

    言庆年纪还小,与众位先贤谈论经史,本就有些冒昧。

    王先生的才学过人,我也是钦佩的。其实来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输的准备我早就说过,诗书小道,本当不得诸公看重。无奈时事所迫,言庆也不得不做回应。

    好了,如今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小子也该告辞了。

    输就是输,赢就是赢这世上有一千个人,就可能会有一千零一种观点,何必为此而争论?

    王先生,诸公,告辞!”

    郑言庆似乎不想再争论下去,甩袖离座。

    此时,阳光初升,照耀在将军堂内,言庆似是踏着那光芒,从容而去。

    一千个人有一千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