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廷和说到这里时,长吸了口气接着又道:“另外这个平安军的崛起也处处透着古怪,按照朝廷得到的消息,他本来是朝鲜四路实力最强的叛军之一,与其它三路叛军实力不相上下,但比之李隆的国王军却还差着一筹,可是就在今年春天,这个平安军却是势如破竹的灭掉了李隆,进而吞并其它三路叛军,短短数月就平安了朝鲜的叛乱,快的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现在这个平安军又反常的要求内附,所谓反常即为妖,所以我怀疑这个平安军应该有问题,甚至这个内附说不定是个阴谋!”
“哈哈哈~,介夫啊,你能够发现平安军的这些反常,已经实属不易,不过你却还是太粗心了,若是仔细查看一下那些来自朝鲜的战报,也许就会发现那些反常之事的真相。”李东阳大笑着道,他今年已经六十六岁了,精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现在已经将政务上的事都交给杨廷和他们处理,而杨廷和的表现也让他很满意,现在杨廷和唯一欠缺的就是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把握,若是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他也能安心的退下来了。
“朝鲜的战报?请李公指点!”杨廷和显然光顾着考虑李安良送来的那份请求内附的国书了,对于朝鲜那边传来的战报的确有些疏忽。
这是个指点杨廷和的好机会,李东阳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只见他边走边用缓慢的语调开口道:“介夫,朝鲜那边传来的战报中介绍,平安在与前国王李隆的决战中,动用了的火器,后来朝鲜的首都汉城也是被火器攻陷,据说平安军中拥有上百门火炮,虽然我估计其中可能会有些夸大,但相信平安军中的火器数量肯定少数,如此多的火器,为何会突然出现在朝鲜一个叛军之中?”
李东阳并没有直接告诉杨廷和自己猜想的答案,而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办法让他自己思考,毕竟杨廷和日后要主理整个大明的政务,所以现在李东阳能教一点就是一点。
杨廷和果然不愧是下一届内阁首辅的得力人选,只见他听到平安军竟然诡异的出现的火器时,立刻震惊的停下脚步,然后喃喃自语道:“朝鲜国小民弱,根本负担不起制造火器的费用,就算国内有一些火器,恐怕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火器乃是国之利器,制造方法一向对外保密,朝鲜制造的火器威力恐怕也大为减弱,甚至连用于实战都有些困难,由此可知,那些平安军中出现的火器必然不是朝鲜制造的!”
看到杨廷和已经想到事情的关键,李东阳立刻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介夫,你说的不错,那些火器的确不是朝鲜能够制造出来的,而遍观朝鲜周围各国,唯一有能力制造那些火器的,就只有我们大明了。”
“嘶~,难道说……难道说这件事是陛下在背后操纵?”杨廷和这时才倒吸了口凉气,然后有些不可思议的开口问道。
“嘿嘿,是不是陛下在背后操纵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却知道,这件事一定和那位年轻的四海总督有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果然是好手段啊!”李东阳冷笑了两声道,之前他对周重还是很有好感的,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他却觉得正德对周重太过骄纵,而且周重手中的权力也太大了,对此周重好像也没有丝毫的觉悟,依然在海外我行我素,这让李东阳对周重的印象急转直下,直到朝鲜这件事发生后,更是让李东阳对周重有些不满。
“周重?又是他!”杨廷和听到李东阳的提醒,也终于醒悟过来自语道,“难怪他之前忽然擅自将四海总督会暂时从双屿港迁到了威海卫,估计就是就近的控制朝鲜的变局,而且遍观整个大明,也只有他这个四海总督才有权铸造火炮,而且也只有他可以一次性的动用那么多的火器却不必向朝廷上报。”
杨廷和之前对周重的印象就不太好,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正德的宠信,再加上运气好得到了番薯和玉米这两种逆天的作物,所以才得到现在的高位,实际他的才能却与现在的地位不匹配,而且他也觉得周重手中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已经让朝廷有些无法制约的感觉,现在更是擅自插手朝鲜的内政,实在是胆大之极。
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鲜内附()
李东阳和杨廷和虽然猜到朝鲜的事情与周重脱不了干系,但是他们却不敢把这件事传出去,毕竟周重不是普通人,而是大明的总督,若是让人知道他擅自插手朝鲜的内政,甚至这件事很可能还得到了皇帝陛下的同意,那到时也会让朝廷的颜面受损,所以他们虽然明知道朝鲜内附的事情有问题,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朝鲜内附这么大的事情,朝廷自然不能草率从事,特别是对于朝鲜第一次上交的请求内附国书,这是绝对不能同意的,毕竟连皇帝禅让都要让三次,一个国家并入大明这样的事虽然比不上皇位的传承,但至少也要让上两次才行,所以朝鲜请求内附的国书被退回去了,不过紧接着朝鲜的第二封国书就又送了上来,并且还是由李安良亲自送过来的。
豹房的正殿之中,正德正在召见千里迢迢从朝鲜赶到北京的李安良,另外李东阳和杨廷和、刘忠、梁储等内阁大臣也都来了,毕竟他们对于李安良这个打下了整个朝鲜,并且还主动向大明请求内附的人十分感兴趣。
李安良上到大殿,对着正德行过大礼之后,只见正德这才笑呵呵的道:“李安良,你不必多礼,朕听说你因为不满之前朝鲜国王的统治,这才一怒兴兵,最终这才打败了其它的几路叛军,统一了整个朝鲜,不过你为何要将朝鲜内附到我大明?”
正德其实对朝鲜内附的原因最清楚不过,毕竟这件事周重早就和他交待的一清二楚,甚至那些派到朝鲜的大明官员。也都是他吩咐锦衣卫去找来的。不过在今天这种场合。他却只能装糊涂,毕竟要是让李东阳这些内阁大臣知道,恐怕自己这个皇帝也会吃不消。
“启禀陛下,草民其实并不是朝鲜人,而是辽东的汉人,当初因为一些变故这才逃到朝鲜,然后在朝鲜居住了十年,也在那里娶妻生子。这次朝鲜内乱,草民家中也受到波及,最后甚至连饭也吃不上了,万般无奈之下,这才选择了造反,草民仗着以前读过一些书,比那些朝鲜人多了些见识,这才能够打败人,最终统一了朝鲜,不过臣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汉人。所以在统一朝鲜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求内附大明。这样草民就能再次成为一个大明人了!”李安良一脸义正言辞的道。
听到李安良竟然是个汉人,这让李东阳等人都十分的惊讶,但是接下来李安良的话却让他们差点把鼻子给气歪了,李东阳他们可都是在官场上打滚多年的人精,根本不会相信李安良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汉人,就把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朝鲜合并到大明的鬼话。
其中李东阳和杨廷和已经猜到,这个李安良恐怕仅仅只是平安军表面上的傀儡,至于真正控制平安军的人,恐怕就只有那位年轻的四海总督了。而刘忠和梁储等人虽然不知道周重插手朝鲜的事,但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也觉得眼前这个李安良肯定有问题。
不过相比李东阳他们的怀疑,正德却是一脸感动的道:“李卿在外流浪多年,竟然还能心怀故国,打下偌大的领土竟然毫不犹豫的送给我大明,真有古之义士的遗风,实在是让朕也为之感动,即如此,那朕也不好拒绝你的好意,我大明就勉为其难同意朝鲜内附,另外传朕的旨意,封李安良为高丽侯,三世罔替!”
听到正德的封赏,李安良也是大喜过望,虽然他事先已经知道,自己这次进京肯定会得到封赏,但是统一朝鲜主要还是周重的功劳,所以他根本没有奢望会得到太大的封赏,但是没想到眼前这位皇帝陛下竟然一下子就封他为侯,而且还是三世罔替,这在大明已经是很重的封赏了,要知道整个大明的爵位,只有那些皇族和一些开国公侯,才是世袭罔替,其它的爵位都是一代降一代,直到降无可降为止,但他却可以在三代之内都继承侯爵的爵位,这让他如何不喜。
李东阳和杨廷和等人听到正德对李安良的封赏都已经下来了,这也标志着大明已经同意了朝鲜内附的请求,毕竟君无戏言,正德既然已经当面同意了,他们这些大臣也不好再反对,更何况朝鲜主动内附,这也是大明教化之功的表现,甚至史书上也肯定会大写特写,他们这些内阁大臣也能跟着沾光。
大明同意朝鲜内附,而且正德还亲口对李安良进行了封赏,如此一来,这件事也就算是定了下来,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廷都开始运转起来,分派官员和军队向朝鲜进发,军队将接管朝鲜的防务,官员则开始安抚朝鲜的百姓。
说起来大明已经有上百年没有周围的国家或部族内附了,朝廷对于处理朝鲜内附也没有什么经验,不过幸好中原王朝都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喜欢把发生过的事情记录下来,也就是史书,历史上外族内附的事情层出不穷,因此大明很容易就从史册上找到相应的资料,然后参照一下对朝鲜内附做出相应的对策。
朝鲜是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着小中原之称,国内的百姓也对大明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再加上之前的战乱已经让朝鲜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的人数不胜数,在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没空想其它的事情,更何况若是朝鲜加入大明,肯定会运来物资救灾,这才是百姓们最关心的,因此朝鲜百姓对于内附到大明并不排斥。
不过就算是这样,正德还是下了道圣旨,那就是有鉴于朝鲜刚刚经过一场战乱,国内各种物资都十分紧缺,从大明运输又有些不方便,于是正德决定迁移一部分朝鲜百姓大明的辽东地区,同时恢复朝鲜的经济,将对朝鲜的土地低价贩卖,凡是大明的子民,皆可以低价购买。其实说白了,这道圣旨就是有意迁移朝鲜的百姓分散到大明的辽东各地,然后再用大明的百姓充实朝鲜的土地,以此来稳固大明对朝鲜的统治。
对于朝鲜内附的消息,大明的百姓反应十分平淡,在他们看来,大明是世界中心,周边的那些小国自然都是心生向往,现在朝鲜主动提出内附,也是很自然的事,只不是给大明的闲人了一些谈资。
不过也有一些手中有闲钱的人动了心思,特别是他们在打听到朝鲜那边的地价极其便宜,一两银子就能买上几十亩好地,若是愿意买山地的话,地价还会更加的便宜,简直像是白送一般,而且凡是去朝鲜买地的人,朝廷都将食宿的送他们到朝鲜,并且到达朝鲜后,也将对他们进行统一保护,换句话说,也就是汉人都将居住在一起,这样一来,安全性也就有所保证,这让不少人都是十分的心动。
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敢于冒险的人,只不过有些人一辈子都找不到冒险的机会,现在周重策划着将朝鲜内附,使得大明平白得到一块不小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上还有不少让人眼馋的特产,再加上地价又便宜,于是大明国内的百姓慢慢的由开始时的动心,最后变成实际的行动,一群又一群的人开始向官府报备,然后在各地的官府将这些愿意去朝鲜购买土地的人集中起来,一批又一批的运到威海卫、安东卫等沿海的卫所,再乘船去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