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单身女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心打造独特的生活
我们可以做出更清醒的决定,
  我们可以运用更明智的战略,
  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后果。
  ——佩吉·欧伦斯坦《流动》

()好看的txt电子书
  人到中年成为一名新单身女性——那就是说,接受自己的单身状态并能快乐地生活——这有一个漫长而且常常内心常常充满挣扎的过程。虽然我们没有有意选择单身,但是我们却做出了一系列的选择,引领我们走向目前的生活。
  20多岁时,我们中的有些人选择了投身事业、政治或非传统的冒险行动。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找到满意的工作或闯荡人生,由此发展强烈的自我意识。假定我们30多岁之前生活伴侣就能出现,我们中间一小部分人不但追求非传统的婚姻,而且愿意尝试核心家庭之外的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到我们三四十岁的时候,我们中有些人选择做单身母亲,假定我们不受生物机能的影响,会更容易找到一个伴侣。其他的人则坚定地选择不要孩子。之后我们有些人又选择离开了被虐待的关系或是令我们窒息的婚姻。不去寻找生活中的伴侣,我们专心发展事业,抚养孩子,寻找另一个可提供支持的来源。我们中有些人会被我们爱慕的伴侣抛弃,使我们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失去了信任感,但是我们度过了这些生活的磨难。我们中的许多人经历的不只是一种坎坷。但我们谁都不会想象到自己在40、50或60岁的时候还单身。当然我们也没有想到作为单身女性的我们也没有感到孤单,会过着充实又满意的生活。我们同传统文化信息——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幸福取决于找到伴侣的观念作斗争并超越它。
  在整个30岁、40岁,以及向50岁迈进时,我们许多人都在坚守理想的心灵伴侣的理念,但是我们没有花大部分时间去寻找,而是在营造自己的生活。营建的许多社会支持因素与那些已婚女性建造的相似。但是,作为单身女性,我们通过文化不太认同的因素——亲戚朋友的帮助来达到目标而不是通过伴侣。常常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为建造可行的单身生活添砖加瓦,在50岁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走出伴侣这种禁锢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很满足。
  在下面的篇章里,我追踪调查了一些女性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使之走向单身的,其中的一位一直单身,有两个是离婚的女性,还有一个是我自己,以及我们为自己营建的支持因素。我们四个人代表了我研究中的新单身女性的多样化。我们中有三个是白人,一个是非裔美国人。有三人是母亲,其中的一个是女同性恋者,那个没生育的下定决心不要孩子了;一个是几乎没有过家庭的;另一个生活在大家庭中。就家庭来说,有三个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另一个出生于工人阶级;我们两人的母亲是全职做家务,另外两个的母亲外出工作,同时也做家务。
  我们四人做出的人生选择以及我们给自己创造的支持因素是所研究的其他单身女性生活的一个缩影,包括在后面的章节我要讲的那些人的故事。
  
对生活的选择造就长期的单身
我们的选择有其历史特殊性,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做出的。1965年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妇女运动以及为新生活方式辩护的革新文化提倡的理念,使得我们所有人的选择都成为可能,部分的选择由此塑造而成。这些变革思想与更传统的理想婚姻和家庭生活观念共存。在将来,不同或更广范围的选择可能会推动单身生活。而且,这些都是中产阶级的选择,以经济上至少适度有保障、受过高等教育、属于白领阶层为先决条件。然而,我们没有任何选择一定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保持单身状态或成为新单身女性,有配偶的生活也可以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做出这种生活选择的女性不太可能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寻找伴侣,她们也不太可能为了找到伴侣而委曲求全。
  
选择非传统的生活
选择非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许与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成年女性最有关系了,那时与今天的情况不同,核心家庭控制着个人生活,还有70年代、80年代早期选择离婚也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和吉莉安·海尔德一直单身,选择不结婚但选择前卫的生活方式。瓦努娜·拉·布兰克和朱丽叶·科恩在1980年离婚,这种做法在她们的社交圈子里属于非传统的行为。
  
选择不结婚(1)
吉莉安个子矮小,容貌漂亮,精力旺盛,在社区大学教历史和跨学科研究。1994年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她54岁。她热爱教学,有自己的家,经济上有保障。从我听到她的故事,到接下来跟踪调查了8年,我看到她同我的生活经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我俩都是1940年出生,来自中西部,吉莉安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的独生女;我则是有类似家庭背景的三个孩子中的老大。我俩的母亲都是由基督教徒变成了天主教徒,都是全职家庭主妇;我俩的父亲都是专业人士,我的父亲是纽约州北部的康奈尔大学农业学院的教授,她的父亲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工业化农场城镇的律师。我们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婚姻很和谐,信守婚姻直到白头偕老。吉莉安说她母亲在50岁时寡居,但她的第二次婚姻更美满。然而我们从十几岁起,都拒绝母亲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不想成为家庭主妇,就像我们感觉到的,她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家庭生活而丧失自我的独立性。无独有偶,我们只是这一代人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中产阶级成年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但不想再重复我们的母亲的那种生活。
  在我17岁那年,我对母亲说我从不想结婚。这不意味着我想一直单身,当然也不想成为老Chu女,我只是不喜欢她的那种生活方式。我母亲是个出色的厨师和裁缝。她为她的三个孩子做衣服,整理花园,做罐头食品,同朋友们玩桥牌,但她总是很消极。她不断地埋怨我父亲不回家,唠叨着要我把鼻子离书远点儿,责怪我长发凌乱,没有淑女的样子。她甚至贬低自己,说自己没有大学城里其他主妇聪明。我父亲却相反,他喜欢他的工作,每每到家,他的笑声和热情使他比母亲有趣得多,我更喜欢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我也需要事业,虽然我知道没有哪个女性的生活我可以效仿。这种惆怅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在30岁时经常做噩梦:我被强大的力量卷到了郊区,不能抵制爱情和孩子的诱惑。我过起了事与愿违的生活,这使我痛苦不堪。
  少年时的吉莉安,没有好好地想过将来,只知道不愿过她母亲的“狭窄而传统的生活”。吉莉安想逃离中西部,到东部或西海岸的大城市过更令人兴奋的生活。然而她父母催她进入了附近城镇的一所天主教学校,吉莉安在大学三年级时拒绝了一次求婚,之后到波士顿攻读硕士。对吉莉安来说,研究生学业不是她通往事业的道路,但促使她踏进一种文雅且更不拘于传统的生活。上世纪50年代大城市里兴起的垮掉的一代以及颓废派文化,性革命运动及60年代总的突变,为吉莉安探索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
  我确实想要事业,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信息清楚地告诉我:对于一个女性,事业和婚姻是不能兼而有之的。大学时代的男朋友和我在1961年分手,那时我在康奈尔大学读最后一年,大学的第一年他就离开了医学院。他知道我要继续求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也知道我在他们学校会很痛苦,因为那儿没有重点研究生院。他知道作为事业女性的我将会是一位糟糕的母亲。我眼含热泪地抗议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并不奇怪,因为我的大学教授没有一个是女性。我还不曾认识过有事业的女性。不久我们就分手了,我申请到一所研究院深造。如果他不那么传统或更通融些,我是不是已经和他结婚了?这样行得通吗?我永远也无从知晓。
  1962年春天,我接到了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电话,电话里的那个人说那所大学正考虑提供给我一份学术奖金,他还想知道我是否打算结婚。我诚实地说没有,我得到了学术奖金。但这个意思很清楚,这次它出自权力机构。
  这样的文化信息使我的选择变得复杂化。我接受男朋友和教授们的说法,事业和婚姻不可兼得。我坚持这种观念直到这种文化开始改变。1963年,在我读研究生的第二年,贝蒂·福莱顿出版了畅销书《女性奥秘》,在书中她主张女性要同时拥有婚姻、母亲身份和事业的权益,我认为那不太可能。对我有影响的则是她拒绝全职家庭主妇的模式,强调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重要性。我很高兴新女权主义运动能够使女性事业合法化,但我想寻找另外的方式把事业和一种非传统的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单身就意味着没有性生活的Chu女,那是令人生厌的。我受到这种前卫文化模式的启发,如同吉莉安从中受到启发一样。
   
选择不结婚(2)
颓废派一直吸引着我。当我只有18岁时,我就意识到我会比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遇到的困难更多。然而,上世纪60年代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提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她拒绝结婚或同居,但却同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保持着伟大的不为痴迷情感所苦的爱情关系及不受婚姻关系羁绊的理性的伴侣关系。根据她的事例,我及其他一些第二次浪潮的女权主义者成为现在广泛流行理念的早期宣传者:彼此平等的心灵伴侣。后来我从传记中知道的一切使我的幻想破灭了,尤其是迪尔德丽·拜尔写的传记《西蒙·德·波伏瓦》,波伏瓦同萨特的关系是多么的不平等,经历了多少冲突,多少不满啊!我也如此,几次尝试着和心灵伴侣形成非传统的婚恋关系,却都以失败而告终。30岁出头时我与一个人的同居生活使我失望至极。只有在我写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这种理想既有吸引力又有不完备之处。
  我远离我母亲的生活,对配偶的不同看法以及我的事业心致使我偏离传统婚姻的轨道。30岁时,我获得了博士学位,我拒绝了一位会成为好丈夫的律师,因为我不想跟他到中西部去做一名政治家的太太。虽然我们有许多共同兴趣和价值观,但他既不是我的心灵伴侣,也不是伟大的爱人。更何况,那个我被卷到郊区过着传统家庭生活的噩梦还在困扰着我。
  吉莉安在二十###岁到30岁时的生活比我的选择更需冒险精神,事业缺少一些规划。1965年在波士顿完成硕士学位后,吉莉安自己驾车来到了洛杉矶。在那里,吉莉安经历了两次各十年的同居生活,第一次从25到35岁,另一次从39到49岁。吉莉安与第一个同居的男人结婚,仅为了得到他一张绿卡。她不把自己当做离异者,婚姻从来不是、现在也不是她的目标,因为对她来说,婚姻意味着失去自由,过她母亲那种狭隘、传统的生活。与她同居的人没有一个是“心灵伴侣”,但在两次的婚恋关系中,吉莉安享有很多自主性,尤其是第二次,她和拍拖者有各自的房子。她喜欢平日里有私人空间,周末一起共度休闲。虽然这两种关系都“挺不错的”,却也存在问题,吉莉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