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购哪种型号的,从而能够保证前期的定罪率。”
杨锐停了一下,看舍伍德等人用瑞典语商量,再道:“各位,我无意催促,但是,当马尔勒案开始让全国了解到PA鉴定的时候,我相信是有一个黄金时间的,就像是凶杀案的最初4时,或者绑架案的最初4时,新技术带来的突破,也不应该等闲视之,你们应该立即将以往的案件分解出来,哪些案件是PCR能够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然后从解决的里面,分解出立即就能解决的,这是第一类案件,有合适的物证就在你们的证物室,并且没有被污染,这些可以做初期的开胃菜,我相信数量并不会太多。”
听着杨锐的话,众人纷纷点头,警官们的思维也从用什么PCR仪,转向了怎么用。
杨锐其实是懒得和一群外行讨论怎么用PCR仪,虽然三种PCR仪各有哗众取宠的地方,但那是一种销售策略,PCR本身还是非常好用的,而且,所谓的黄金时间,也是失不再来的。
见警官们都在听,杨锐继续道:“第二种,就是没有合适的物证,但是能立即采集到物证的,这些要安排警察去采集,但是,必须是要经过相应的培训,最好是两人一组互相监督,以免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
“第三种。”杨锐继续道:“重大案件可以拆分出来,请你们的警官分析,是否有需要PCR配合的地方。”
舍伍德听的眼睛明亮,说到底,他就是警察局的局长,破案才是他的主要目的,花钱多少其实是不在意的。
他看着面前的PCR仪,突然问道:“如果我们留下全部三台,每天的处理先速度是多少?”
“算上核查的话,每天200份左右吧。”麦克斯代为回答。
“比马尔勒案的时候的还慢吧。”舍伍德皱皱眉,道:“马尔勒镇有800多人呢,用了三天时间。”
“他们只处理了成年男性的,而且也没有处理完。”麦克斯道:“如果您需要更快的处理速度的话,我们还有几件存货……”
“我们全要了。”舍伍德根本没问价格,以瑞典的豪富,全世界的商品在他们看来,就没有价格昂贵的品种。
舍伍德转向杨锐和休斯顿,道:“现在就开始做PCR的话,我们多久能见到结果。”
休斯顿更想要的是实验室,不禁道:“关于实验室的筹备,还需要一定时间来……”
“弄一间房,我们先开始做实验。”杨锐一句话打断休斯顿的踌躇,展现出特有的雷厉风行。
算算时间,自建立离子通道实验室以来,杨锐也做了三年的实验室主任了,期间做过的重要决定极多,现在更是显出与普通学者不同的风范。
斯德哥尔摩大学并不是特别强的大学,他们确实有资格来评选诺贝尔奖,但除此以外,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并不是很高,受限于瑞典的国力,基本属于国际一流中的中流水平。
休斯顿等教授也不是斯德哥尔摩大学中的强者,包括休斯顿在内的三名教授,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以公共实验室内的实验小组的形态存在,在面对一间实验室的诱惑的时候,三人的决断就远远赶不上杨锐了。
杨锐这时候没有特别照顾三个人的意思了,就像是他说的那样,新技术是有黄金期的,哪怕是已经存在于证据库中的证据不会跑,嫌犯说不定听说了此事就出国了,不管是出于什么想法,杨锐都要率先完成实验室。
抢在黄金时间内,一把AOE(群体攻击)出去,经验肯定是要唰唰的涨的。
学者的根基就是学术成果,这是在哪里都颠簸不破的真理,杨锐要在瑞典展示的也是自己的学术能力,而不是某种亲善的为人处世之道。
杨锐不等舍伍德等人表态,又道:“我们现在要同时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挑出要做的案件,找到比较的标本,进行第一轮的PCR。第二件事,你们做好抓人的准备。第三件事,你们派出合适的人员,立即接受培训。”
舍伍德听到此处,也不等其他人如何想了,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杨锐招招手,喊过麦克斯,让他就搭建平台。
麦克斯好心提醒了一句:“舍伍德局长,你们最好开始联系检察官和法庭,会有大量的逮捕令和搜查令要签发的。”
“还有媒体。”一名警方高层高屋建瓴的指出了目标。
(本章完)
第1320章 瑞典严打()
为了抢时间,杨锐就在斯德哥尔摩警局的一间会议室里,开始了瑞典PCR实验室的里程。
这也是全世界第一间专业用于警方侦破案件的PCR实验室,未来的教科书里应当会有所记录。
休斯顿等教授,不管愿意不愿意的,也都得陪着杨锐在这间临时实验室里工作。
他们也能想到实验室的意义,事实上,当第一批DNA鉴定完成,众人看着杨锐在一封封的鉴定书上签字的时候,全都意识到了这间实验室的意义。
“我们会将他们全部逮回来的。”阿克曼警官等着杨锐全部落笔,信誓旦旦的说。
杨锐点点头,道:“请警官们注意安全,我们还有更多的任务呢,别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事情上面。”
“我们明白的,谢谢杨先生。”阿克曼的语气尊敬无比,就他们现在拿到的名单,破获的旧案的数量已经比一个警察局整月破获的还要多了。
黄金时期的破案率是难以想象的。
想想也能理解,对于86年的世界,或者说,对于86年的罪犯来说,通过PCR做的DNA鉴定,简直是堪比UFO的黑科技。
实际上,比UFO还要黑科技。
UFO除了是“圆形”这一点有点令人难以理解之外,其他部分都不太难懂,见过飞机的普通人都不会觉得奇怪。但是,DNA鉴定是什么鬼?PCR又是怎么回事?如今全世界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罪犯们更是如此。
谁能想到,当你在夜深人静之时,蹑手蹑脚的潜入几个月前潜入的博物馆,手上戴着方便活动的手套,脚上穿着软底消声的胶鞋,好容易将名画偷走,出卖你的竟然是一根头发?
简直是荒谬。
即使有需要比较的麻烦在里面,DNA鉴定依旧会在开发之初发放异彩,就是进口100个福尔摩斯,对于瑞典的帮助,也不会有一台PCR机来的有价值。
“以后的生物学的学生,只要学到PCR,就得知道杨锐先生的名字了。”休斯顿半是恭维,半是羡慕。
“学到DNA的学生,也得知道杨锐先生的名字。”旁边的学者赞同的道:“我们以后给学生讲PCR的应用,讲DNA的应用,大概都少不了介绍杨锐先生的工作了。
“介绍我的工作,也不是什么坏事吧。”杨锐笑呵呵的将他们的埋怨给塞了回去。
开创世界上第一间警务PCR实验室的名头,也只有与杨锐的PCR创始人的身份并列起来,才有名留青史的可能。单单将这个荣誉交给休斯顿他们,是没有这种价值的。
再者说,杨锐也没有交出的必要。
他们只是想要一间PCR实验室而已,不管是向瑞典警方提供帮助,还是让斯德哥尔摩警局花大价钱建立实验室,依赖的都是杨锐的面子。
换言之,是杨锐数年的学术生涯和社会工作,积累出来的名望,以及他在瑞典期间的操作,才有可能建立起这间实验室,杨锐答应后续将实验室交给斯德哥尔摩大学运营就不错了,开创者的位置,他们是没有资格拿的。
而这份开创者的声望,大约又能刷出不小的成就了。
休斯顿等人之前还有点意识不到,杨锐却是知之甚深。
放在二三十年后,哪个案子没有点DNA证据,公诉方都得坐立不安。
这样的成果,说不定真的就留在教科书上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留在教科书上,差不多就等于名留青史了。不管是作家也好,自然科学学者也罢,谁能在教科书上有一笔,有一段,甚至有一章,那都是相当困难的。许多国家的教科书并不统一,但是,能上教科书的,反反复复其实就是那么多人,超脱不到哪里去。
社会媒体和专业著作的档次就低了,社会媒体的记录价值微弱,专业媒体的纪录往往局限于专业领域,都是算不得青史的。
而在此之下,其实还有第三个档次,通常是附着于物的人名,比如某某建筑的设计师,某某雕塑的创作者,某某事件的发起者。当然,鲁班、罗丹或者陈胜吴广又是另一个阶层了。
对于学者们来说,将名字留在教科书上,不仅有名气上的考虑,更有现实主义的考虑。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能在活着的时候上教科书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了,比如经费,比如地位,比如自由程度。
休斯顿等人就是生物学家,还是做了许久PCR的生物学家,此时看着杨锐的做派,都是佩服与后悔并至。
他们佩服杨锐的决断与能力,又后悔自己的软弱与犹豫。
杨锐此时却是没有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安慰的意思。
PCR仪源源不断的产出着成果,而每一份成果,往往都代表着一件陈年积案的破获。
不管是为了社会价值,还是为了个人名气,这都是了不起的成果,也是需要抓住的时机。
叮!
一名被抓来做工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生,敲响了头顶的铃铛。
杨锐立即走了过去,问:“比较出来了吗?”
“三号监狱1870号的DNA,与111578号案件的现场DNA吻合。”学生兴奋的眼睛都是红了,问:“杨先生,我是不是找到一个凶手?”
“暂时还是嫌疑犯。”杨锐笑了一下,道:“不过,我们给111578案提供了新的线索是没错了。”
包括杨锐在内,所有的案件和DNA样本提供人,都是筛过一遍的。
PCR实验室内没人知道三号监狱是哪个监狱,也不知道1870号是谁,更不知道111578号案是什么案件,他们就是单纯的做技术性的比较。
但越是这样,他们得出的结论,才越是令人信服。
杨锐又核查了一遍面前的文件,确认学生做的没有错之后,又摇响了门口的铃铛。
叮铃。
门边的窗口“啪”的就打开了。除了成批的结果出炉以外,实验室内外就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消息。
实在是找出来的嫌疑人太多,以至于瑞典警方的人力紧张。
“监狱案,收到。”窗口处的警察签了字,自去处理案件了。
就像是中国的监狱一样,瑞典的监狱里也少不了多次作案的犯人,他们并不是因为每一次犯罪而被抓,而是因为某一次。
在比较了监狱内的囚犯的DNA之后,瑞典的许多旧案都告破获。
通过对囚犯的进一步审讯,又能牵出更多的人。
当然,最受重视的永远是未被逮捕的嫌疑人,但这有赖于警方提供的DNA,进展相对要缓慢一些。
即使如此,这一天的斯德哥尔摩街头,依旧是警车呼啸,不绝于耳,不是严打胜似严打。
杨锐的名气迅速的传递了出去,不到几天的时间,就有许多人来到了斯德哥尔摩警察局,前来参观警方的PCR实验室。
这其中,不仅有杨锐需要的瑞典学者,还有来自北欧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