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政策下,任何一家单位想要分配到大学生都是很不容易的,是需要竞争和争抢的,当他们好不容易拿到了分配权之后,他们自然希望得到好的学生。
比较热门的岗位,例如北京的部级以上的机关单位,如果是在普通重点学校招生,基本都是只要优等生的,而在北大,学习成绩排名年纪20%的学生,都能凭借优等生的成绩成功出国,并拿到发达国家的全额奖学金。
就80年代的环境来说,不管是哪一项,都将彻底的改变人生,并在未来四五十年里,过上与普通成绩的学生截然不同的生活——任何一条路,基本都能做到,不偷不抢不贪污,退休之前五套房。
在学习成绩以外,胥岸青的社会活动也进行的很顺利,虽然家庭背景不可避免的帮了忙,但是,能在大三就入党,并顺利的进入学生会,进而成为学生会后勤部的部长,胥岸青也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身为北大学生会的成员,他今年还弄到了参加全国大学生联合会的资格,就学生组织来说,他也差不多要做到顶了。
然而,所有这些成绩,这些偶尔会让胥岸青有点小骄傲的成绩,却被一面毫无花色的天花板压的透不过气。
建立两年有余的离子通道实验室,正以煌煌之势,展现着它的风姿。
X射线生物风姿衍射仪、流式细胞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比质谱仪、双向电泳系统,超速离心机,离子色谱仪……
不需要认识这些仪器本身,只看它们的形态模样,已然足够震慑。
而仿效后世一流实验室的设计,更让今天的离子通道实验室,表现的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事实上,80年代的学生,也没机会看什么科幻电影,科幻倒是有的,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想象,恐怕也想象不出,一间耗费了400万美元一并600万元人民币,打造出来的实验室有多么的壮丽。
“谢教授,电镜在这里。”杨锐向谢教授和随行而来的学生们简略介绍了实验室,就将人都给拉到了实验区。
实验区略显拥挤,好在倒算安静,身处这样的环境,大家自然而然的变的轻手轻脚,低声交谈了。
谢高宜点点头,来到扫描电镜前,看了一会,略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这是岛津I400的电镜仪吧,我还没有用过。”
“让张学通帮忙操作。”杨锐说着将张学通喊了过来,这才开始了正式的物种鉴定工作。
在PCR技术发明以前,也就是DNA鉴定可实现以前,显微镜鉴定是形态鉴定中最常用的方式。
大部分物种虽然在宏观层面,颇为相像,以至于普通人难以区分,但在微观层面,显微结构的差距却是巨大的,不需要特殊训练就能分辨。
谢高宜兴致昂扬的开始了观察,而且是一边观察,一边手绘图像,强的离谱。
不用他画太长时间,新植株的形态就展现了出来,明眼人都能看出茎叶部分的异同来。
“杨锐,我看你是可以开始考虑,给它起名字了。”谢高宜的心情不错,给了杨锐一颗定心丸。
议论声,不由的变大了。
就连白玲都诧异的望向杨锐。
这个运气也太好了。
杨锐似无所觉的问道:“起名的话,有什么要求?”
“现在都是用双名法,正式名得是拉丁文,这个没关系,我到时候给你翻译过来。咱们先起中文名。它是蓝刺头属的,这个是不能变的,你可以起一个名字来修饰它,可以是形态,可以是地名,也可以是人名……”谢教授说到人名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是一阵激动,这可是将自己的名字流芳千古了,虽然真没几个人关心植物名什么的,但万一能入药了呢。
想想看,十克人参配三钱当归并两株杨锐蓝刺头做药引子喝下去,什么感冒都得好掉吧。
“张飞蓝刺头吧。”杨锐的声音,将所有人的臆想给打断了。
谢教授没听清似的问:“是要纪念谁吗?”
如果不是自己的名字的话,通常就是纪念某人了。
杨锐耸耸肩,道:“我是按照形态来修饰的,它茎叶周围的一圈刚毛,很像是张飞的胡子的感觉。”
谢教授整个人都不好了,忙道:“不用急着命名的,不用这么草率。”
“不草率,我早想好了,就用这个名字。”杨锐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哪种不是以人名命名的:张飞蓝刺头,奥巴马蜥蜴,嘎嘎蕨,布什甲虫。
杨锐甚至想好了参考答案:这道题目的干扰项是布什甲虫,在英语中,布什是灌木的意思,选择此项的同学,请不要在生物课上写英语作业!
……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勾引()
认定一个新物种,并不是轻松的工作,首先就得查询有没有前人的重复发现,仅此一项,有没有电脑的时代都能累死人。
如果翻开植物分类学的书来看的话,一大堆的动植物后面,都有数量不菲的“异名”,拥有三五个异名,或者更多种异名的动植物不胜枚举,而“异名”的意思,基本就可以说是“矮油,认错了”的意思。
即使分类学家们再认真,鉴于地球上的物种如此繁多,出现异名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事,为了不成为异名组的一员,谢教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辛劳。
不过,有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电镜使用,又有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科研狗可供驱使,谢教授倒是很愿意帮忙。
光是能用一下新款的电镜就不容易了。
不像是杨锐,动辄百万的购买设备,谢教授虽然也是北大的教授了,一年的经费却只有10万元不到。
这其实才是正常的经费分配模式,做植物分类学的,一年能有几万元的经费,已经很不少了。
这些钱,自然也不是让谢教授来添置设备的,要用设备,他就去公共实验室里,其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交到公共实验室里,用来给大家一起购买设备了。
这自然是不太爽的,可也是没办法的事。
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前年刚组建的时候,还是一台仪器一台仪器的攒机模式,谁都没料到,他竟是攒的如此之快,一两个月就一台的速度,让他的实验室已然成为国内顶级的生物学实验室。
比他的实验室好的也有不少,但要说全面超越就不太可能了,再怎么说,杨锐的实验室里的仪器都是新采购的。
身为研究者来说,仪器的所有权固然是个好概念,但偶尔能够用用,也是很开心的事。这就像是小孩子去迪斯尼乐园玩,他当然想要迪斯尼乐园是自己家的,奈何投胎的时候不努力,后天再怎么督促老爹也没用了,但是,就算排队玩游乐设备,也还是很乐意的。
此外,谢教授还从杨锐这里,学到了PCR的基础使用——让PCR的发明人当面教导PCR的使用,这种机会自然是不常有的。
因此,到了“张飞蓝刺头”的新物种发现的论文出栏,负责执笔的谢教授,竟是干净利落的将第一作者让给了杨锐。
杨锐也没什么犹豫的就笑纳了。虽然民间对于新物种的发现很感兴趣,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一篇新物种的论文就很普通了,要是鉴定出来一个新类群倒是有点厉害,仅仅是蓝刺头属的新种,也就只能发表到中文期刊上过过瘾了,谢教授用鉴定工作兑换杨锐的PCR教学,也算是公平交易。
另一方面,凭着杨锐在生物学界的声望,他发表一篇新物种的中文论文,更是一路绿灯。
往常需要两三个月,甚至四五个月时间的审稿,只要九块八……不是,只要**天,竟就给审结了。
不用说,《植物分类学报》的编辑,肯定是没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而向审稿人透漏了杨锐的身份。
在国内,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尤其是大人物发表论文,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故事。
如果严格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谁知道负责审稿的学者,会不会脑子一抽,就给拒稿了?说不定还会写上一封言辞激烈的评语。
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在中国生物学界,已经是顶级水平了。S都发表了一遍,又是GMP委员会的委员,还有不俗的战绩,声望刷的几乎破顶,再加上名下拥有两间实验室的管理权,可以说,他的动向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生物学的走向了。
这样的学者,要是被一家中文期刊拒稿,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中文期刊的拒稿理由充沛,那自然不用说了,期刊和拒稿人都能刷出大大的名声,但是,就中文期刊目下的成色来说,他们想找一位能与杨锐对等的生物学家审稿,都不太可能,又有何资格拒稿?
这就好像是达尔贝科投稿到美国的普通期刊上,结果被科罗拉多大学不知名教授给拒稿了一样。
学术界内的轰动效果一定会有,但绝对不是期刊社想要的。
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是多多益善的,而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也不是不能拒稿,可要是拒稿的话,他们希望审稿人最好是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
要是遇到那种审稿人正好太忙或者太懒,结果将审稿交给了手底下的学生来做的坑爹事——此类坑爹事实在平常——那拒稿事件可就有意思了,等于说,顶级学者的论文被狗给拒了,就算圣诞节过的不好,狗也没理由这么爽来着。
也是因为期刊社、审稿人甚至论文发表人有种种顾虑,双向匿名的标准,在学术界向来只是普通学者的专利。
杨锐在世界顶级的期刊社或许还没有特权,但偶尔涉足一下植物学界,得到特权却是自然而然的。
没几天的功夫,竟而有社会媒体,将“张飞蓝刺头”给报道了出来。
于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想要采访杨锐,问问他与诺贝尔奖的事情的媒体,才猛然发现,好家伙,怪不得找不到杨锐,这厮原来跑到野外去了。
要说跑到野外也就跑到野外去了,逃避媒体的事,普通人见的少,媒体记者见的还少吗?
但是,正常人跑路,怎么想也不会发现一个新物种吧。
而且,还给新物种起名“张飞”?
你究竟是想隐姓埋名逃避媒体呢?还是勾引媒体去采访呢?
记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要我上春晚()
当然,思考本身是不影响行动的。
没两天的时间,又有记者奔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虽是采访无果,可还是发表了文章。
现在的报刊,原本就不要求真人真事,采访详情什么的。
更厉害的,则是又玩起了伏击的把戏。
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对杨锐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效果依旧突出,稍不留神,杨锐就被京城电视台的记者李冲给拦住了。
李冲也是老相识了,当年给杨锐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就有他的参与,后来为了抗心律药律博定满世界打官司的时候,李冲也算是帮了不少忙。
看着李冲同志从灌木丛中走出来,杨锐也不好像是遇到其他人那样拔腿就跑,只是满脸苦笑的站定,道:“您可真是有耐心。”
“没办法,我们也得写年终总结呀。我考虑着,写个采访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