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算是不懂PcR是怎么回事的,看诺贝尔奖提名,也该醒脑了。
在做出一项国内领先成果,可以等着评院士的时代,杨锐的两项突出成果,早被国内学者看的滚瓜烂熟了。
这样的杨锐,要不是北大在读学生的身份,哪怕他只有18岁,清华也要把他供起来的。
也是他的北大生的身份尴尬,清华才将他放在这里大课。
尽管如此,也没有哪个教授敢贸贸然的质疑杨锐。
算眼下有疑惑,也要回去慢慢揣摩一番,互相探问后再质疑吧。
说的现实一点,质疑杨锐的论,起码也能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0的章,不能白白的在课堂质疑浪费了。
教授们一边思考,一边飞快的记笔记。
底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门新的学科在创立,他们乖乖的记笔记,听课,顺着杨锐的思路来思考……
杨锐也用普通学生能听得懂的方式,缓缓的展开表述,让基因组学这个系统,如画卷一般,慢慢的露出一脚。
他确实有资格讲述这堂课。
自建立实验室伊始,杨锐有意识的靠近基因组学。当初刚刚到北大的时候,杨锐被副教授的科研汪钟志招募,是用基因组学搪塞过去的,后来他进入唐集实验室,首先开展的实验,是功能基因组方向的。
功能基因组是基因组学的初始阶段,也是目前相对较成熟的领域。
目前,离子通道实验室内,许正平主持的相互作用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属于其的一部分。
可以说,杨锐在基因组学方面的准备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段时间对普通的某个项目领域来说不算久,但对一个新兴的领域来说,不算短了。
何况,杨锐出成绩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要是搜索他发表过的章,一多半是在基因组学方面。事实,他目前做的是四大块研究:辅酶Q10,钾离子通道和PcR,以及基因组学。
这其,辅酶Q10和PcR是有利可图的研究,早被杨锐放在了华锐实验室。
而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杨锐的工作是钾离子通道和基因组学。前者花的钱虽多,可时间投入来说,并没有基因组学来的多。
毕竟,离子通道的研究在很花钱的生物学研究也属于贵的,当年做钾离子通道的时候,他用掉了60万美元,虽然换到了一篇ceLL并不算亏,但国内的情况来说,这样的研究是难以持续的。
基因组学自然也是不便宜的,但它的发展潜力更大。
杨锐以人体基因组计划为目标,他对基因组学的认识更深了。
甚至基因组学的提出者汤姆斯还要深。
一节课转瞬即逝,底下的学生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刚入学的新生,专业课都没学全,也谈不对生物学的认识。
底下听课的教授们的感觉稍微有些不一样了。
没人找得到杨锐课程里的错误,但也谈不喜欢,略显新颖的学说,总是让大脑本能的反抗。
不过,在场的大多数人还是决定,过几天再来听一次杨锐的大课。
……
:
第七百一十六章 笔记()
它能让你在讲述的过程,有很多新的思路,尤其是延展性更强的思维覆盖。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如职场人,在使用aPP做演讲之前,如果很认真的彩排的话,往往会有新的思路或者讲述方法。
甚至年轻人之间互相讲笑话,都能逐渐完善一个笑话,通过不同的语气停顿,以及肢体动作,让一个笑话的笑点更容易爆起来。
酒吧里,有的人看旁边的人讲了一个笑话,将不远处的女生逗的花枝乱颤,他学着说一遍,通常都只能收获冷漠的嘴角抽动,除了颜值高低的区别以外,人家将同一个笑话说了300遍也很有关系。
杨锐本身对基因组学的理解是一方面,他参考的资料又是另一方面,而84年的学术状况,又是一方面。
杨锐的教案,同时参考多本资料,又查阅许多现在的资料,继而加入自己的理解,当他复述这样的教案的时候,对他本人未尝不是一次学习。
到第二节,第三节课的时候,杨锐隐约的抓住了杨氏基因组学的要点。
关于基因组学的骨干和脉络,也渐渐清晰起来。
时隔两周。
杨锐开始了自己到清华园的第五节大课,在座的教师数量已超过50人,再加近百名学生,是将一间不小的阶梯教室,塞的满满当当。
杨锐只瞅了一眼,继续道:“这节课,我主要讲述基因组多态性……”
眼前的情况,并不出乎他的意料。
学生实际并不懂课程的优劣,尤其是刚刚开始生物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哪里知道什么学说是新颖的,什么学说是陈旧的?对他们来说1884年的概念都是新概念,如《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许多生物系学生到毕业了,也不甚了了,多知道两三个科普词汇罢了。
学生们最多知道的是哪个老师讲的生动幽默,哪个老师的课程好听好记,并将之认定为大师。
诚然,对学生来说,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是他们对课程的唯一期望了,他们本来是来学习旧知识,并不需要崭新的学说来洗刷自己的灵魂。
可惜,大师并不总是风趣幽默的,大师的课程从来不以好听好记为目标,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也不是学术成果。
如著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位号称********的经济学家以说话含混而著称,当他说话的时候,你要是不睡着算是认真了,但是,真正听懂了他话含义的人,往往会得到额外的褒奖,如一千万美元的奖金,或者十亿美元的利润的故事,每天都在华尔街演。
与之相对的是,站在讲台的杨锐,也并不关心学生们学得到多少,或者能学多少。
大学生都应该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成年人,他们不需要填鸭似的强塞知识了,因此,杨锐也没有义务让他们学的轻松。
有的学不错了
杨锐唯一的义务,是拿出知识给他们去学习,至于学习太难,或者效率太低——当他们成为科研汪的时候,才知道老师认认真真给你讲解120分钟有多难得。
一名在ceLL和nature都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论的学者课,如果觉得课程令人困倦,那最好用锥子狠狠的戳自己大腿一下,此时不流血,何时再流血?
杨锐当年做补习老师的时候,也不以课程的风趣幽默而著称。
补习老师是明确的功能性动物,他的目的是让你提高分数,至于提高分数过程的痛苦与辛苦——难道还不应该痛苦和辛苦吗?
杨锐此时的主要目标,是阐述自己的理论,完成基因组学的系统性构建。
这个过程,对他本人是一次挑战,对于听明!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莫大的机缘。
从头构建一门全新的子学科,而且是生物学极其重要的子学科。
这样的经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生仅此一次。
是听不明白的,能够学到这个构建构成的一些思维方法,也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若是能听得明白,那好处太多太多了,以后随便学着做点研究,吃一辈子轻轻松松。
即使是杨锐,他也是在近十年的科学训练,数年的研究生涯,以及长时间的领域前沿的熏陶后,才有这样的思路和方法。
而能长时间的处于领域前沿,又是因为杨锐脑海的知识远超现在的原因。
算杨锐一世的经历,现在的杨锐,也正是三十岁左右,最容易创立世界级学说的年纪。
二十一二岁的年龄稍微小了一点,但在最高端的科学圣殿之,也称不年轻了。
杨锐很有自信,又毫不顾忌的讲课。
下面的学生不免听的苦不堪言,而坐在后面的许多教师,却是听的眉飞色舞。
前两三节课,杨锐等于是刚刚拉开基因组学的帷幕,听课的老师们只是觉得新和厉害,并没有真的领略到其的“真相”,到了第四第五节课,基因组学的真身渐渐显露,开始有人觉得伟大了。
是的,这是一项伟大的学术成。
不论是水平高的,还是水平低的,凡是了解生物学前沿命题的,面对基因组学的庞大身躯,都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它。
唯一令人担心的,只是杨锐能不能将如此庞大的身躯描绘出来。
不过,只要来听课的教师,看看杨锐眉飞色舞的模样,担心莫名的消失了。
课。
一名学生正艰难的记着笔记,左侧忽有阴影袭来,他抬头一看,悚然一惊。
“你记你的,我记我的。”却是一名老教授有些听不清楚杨锐说的话,悄悄的俯着身子挪到了前排来听。
他指了一下自己的笔记,拿起钢笔,工工整整的写起字来。
学生愣了下,再看他记的都是杨锐的讲课内容,还算灵光的脑袋猛然一震,连忙低头狂记起来,先前的艰难早都消失殆尽了。
老教授都关注的课程,一定是很重要的。
这名学生如此想着,拼命的想要记下杨锐的每一句话。
然而,他还是轻视了这份笔记的重要性。
只见杨锐完了课,将手里的本一卷,毫不迟疑的出门走了,一群教授和副教授却是涌到了前方。
“同学们请先不要离开,记笔记的同学请举一下手。”生物系的副主任和蔼可亲的拦住了教室门,发出看似简单的问句。
教室里的学生全都缓慢而迟疑的举起手来。
“太好了,同学们都知道记笔记,太好了,这是个好习惯。”副主任搓着手,眼神放着光,笑道:“既然大家都有笔记本,那都整理一下,都交来,我来做个临时检查……”
“我的笔记本还有其他科的笔记呢。”
“一个笔记本都记不下的课程,你还记两科?钱是这样子省的吗?算了,两科的笔记也留下,我们检查完了以后,交还给你们。”
“下午有这门课……”一个笔记本记两门的学生委屈的道。
“下午前能弄完。”副主任说着叫过一个班干部,道“你去跑个腿,让咱们系学生会组织一些写字写的较好的同学,来这间教室报道。”
“哦,他们要是问做什么,我怎么回答?”班干部跺跺脚,一副准备做飞毛腿的架势。
副主任郑重的道:“让他们多带点纸,说来抄。”
“是。”班干部再不多问,飞速而去。
副主任一只手压着收来的笔记,温柔的抚摸两下,又道:“有没带笔记的同学,或者带的笔记不全的同学,过来报一下名,现在回去取,这个事很重要,都认真起来啊……”
刚刚坐后排的教师们现在都到了教室前面来了,一个个很郑重的点头。
他们前面听的同样不是很认真,这时候却是恨不得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
:
第七百一十七章 公然歧视()
王东明摇头:“你知道我每天最舒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早吃早餐的时候,天皇老子都不能阻止我吃包子。”
“看你地主老财似的模样。”女生气呼呼的道:“想舒服点吃早餐,你不能早点起床,自己去食堂买?”
“早点起床为了吃早餐,那不是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