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第七百零九章 热情澎湃的日子() 
这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轻松了不知多少倍。一样是有方向性的优势,钾离子通道的项目,却是让杨锐一并整个实验室,以非常紧张的进度,拼命似的工作了半年才完成的。

    事实,不论是以学术性来说,还是难度来说,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都是杨锐截至目前的巅峰之作。

    同时,它也帮杨锐好好的刷了一波脸。它是证明杨锐学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标杆之作——要将一个小团队管理好并不难,但要集合一个小团队的全部力量,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项困难的工作,圈子里的学者,很少有人如此有自信的。

    也是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引用数的增多,影响力的扩张,杨锐在国际生物圈子里才有畅通无阻的感觉。若是纯纯的PcR的话,学术精英们不一定认可。

    然而,成这个东西,不是看难度的。

    PcR做起来不难,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实际,是因为它又简单又重要,才在科学界普及的如此之快,才将生物学和人类生活改变的如此之大。

    在PcR之前,如果有人想做一次亲子鉴定,那有得等了,钱也得准备的足足的,但在PcR之后,尤其是杨锐的完整版PcR之后,至少普通的西方人的收入是足以轻松的做一次亲子鉴定了,离婚律师们要是能捐款的话,不知道得多积极。

    刑侦领域和医学领域被改变的更多,学术界的地质系,尤其是古生物和古人类领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取恐龙dna和古人类dna的诱惑,让世界名校纷纷加大投入。

    这样的PcR,实在是有太多太多可以说的东西了。

    记者李冲和纪录片的王导演,也是做了PcR的采访以后,才了解到它的影响如此之广,而经过他们精彩剪辑的采访报道,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当然,相日后数十个卫星台,无数的站新闻争夺来说,现在的电视台的报道,要引起轰动并不是太难。

    一般的观众,好不容易买了电视,能收到两三个频道,换来换去,也是换不丢的。

    而买了电视的家庭,到了晚,断然是没有不开机的。是你不想开,左邻右舍的吃完饭了,都要准时到你家里来报道,你不想开电视也得开。

    节目的数量也很少,质量更是堪忧,像是用一台摄像机拍出来的西游记用了6年时间,要是连续24小时放映的话,一天能放完了,所以,重映是很平常的事。

    而正是这些80年代人看起来平常,21世纪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电视圈的现状,造了电视媒体的一代繁荣。

    头天播出来的节目,第二天全民皆知,第三天报纸讨论,第四天********的节奏,重复了不知多少多少次。

    而在北大,大家对PcR的讨论,更是火的不能再火。

    更有人在私下里,悄悄的传播着电视节目里,并未播出的部分。

    “听说PcR是要得诺贝尔奖的。”

    “不是要得诺贝尔奖,是要得诺贝尔奖提名。”

    “电视里为什么不说?”

    “是可能要提名,明年四月份才提名,如果人家最后没有提名,电视台不是要傻了,所以不能说。”

    北大的讨论,很快自内而外的传播了出去,没两天的功夫,有报纸开始了自发的讨论。

    与电视台的严谨正相反,现在的报纸或许是太多了的缘故,每天的新闻消息根本不够登,于是出现了讨论版的热烈,是将读者或者专家或者行业内人士,分成辩论双方,对一条评论进行讨论,报纸同时刊登正反两方的意见和章。

    简略的说,是高成本的油印论坛。

    经常出现在报纸的大v们……作者们,或者出于守序立,或者出于守序善良,或者出于绝对立或者立善良,纷繁的讨论着每一个新闻热点。

    如曾经的潘晓事件,相关的讨论如果全部剪报整理出来,能放满满一个屋子都不止。

    而在1984的新学年,杨锐成为了新闻热点。

    从高考状元,一直到PcR的可能获奖,过去一年的杨锐,实在是制造了太多的新闻热点了。

    而他以前的新闻也被翻了出来,被人重温了一遍。

    记者们再次蜂拥来到北大,有熟门熟路的,更是直接找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但这一次,所有记者都被拦了下来。

    “实验室正在改造啊,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在京城,看门大爷的威力不可小觑,等闲人,他们都是不放在眼里的。

    记者在他们看来,自然也都是等闲人。

    “我们是来采访杨锐的,你们学校也同意的。”有年轻的记者不甘心,还想再试一试。

    看门大爷咧牙一笑:“学校同意也没用,有大红章子说了,闲人免进的地方你们也能进?你们怎么不到校长室里去耍呢?”

    “大爷是四川人吧,我也是呀。”有记者用了老乡攻势,川普随口来。

    大爷再咧牙一笑:“我当年有个战友是四川人,后来死了。”

    “大爷还当过兵啊。”有摄影师希望发掘一下自己的采访天赋。

    大爷又咧牙一笑:“当过,本来能提干的,因为守仓库的时候打了个盹,给赶回家了,这不是,只能到学校来给人看门。”

    摄影师默默退下,觉得自己还是继续技术流这个有前途的工作吧。

    记者们在外面呆的久了,渐渐地不耐烦起来。

    在一群人开始考虑要不要强行进入的时候,两条实验汪笑嘻嘻的从里面搬了桌子出来,摆在实验室前面院子里,道:“各位,稍安勿躁,鉴于有许多媒体朋友的到场,我们杨主任决定开一场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每个单位的记者,都可以问一个问题,大家都有机会,你们可以自己商量顺序,新闻发布会半个小时后进行。”

    “杨主任是杨锐吗?他是主任了?”记者们对级别和编制的敏感性是极强的。

    实验汪点点头,说:“杨锐现在是我们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

    “那他算是学生还是老师?”

    “不清楚。”

    “你们离子通道实验室是什么级别的?”

    “现在是校级重点实验室,各位,新闻发布会之后开,让我们搬椅子好吧。”两名科研汪劈开道路,开始往外搬一切能坐的东西,试剂桶,试剂桶,试剂桶和试剂桶……

    一名活的较小心的记者看的一阵蛋疼,望着黑白灰三色的试剂桶,不禁拉住一名科研汪,问:“小哥,这些桶不会有毒吧。”

    “一般情况下不会。”

    “一般……哎呀,那是会有危险了?”

    “实验室的事,说不准的,有时候你看着没事,结果出事了,有时候你以为死定了,结果没事。”化学系的帮忙汪有感而发。

    活的小心的记者眼泪都要汪汪了,说:“你们不能弄点正常的椅子板凳吗?”

    “这不是时间来不及了。”

    “那哪个桶一定安全。”

    “这个不好说,有时候,你以为没事,结果出事了,有时候你看着……”化学系的帮忙汪诗兴大发,感慨万千。

    “总有一个安全点的吧。”记者拉着他套近乎,说:“这位小哥,先别忙了,抽支烟,你怎么称呼?”

    “实验狗不需要名字。”科研汪深深的吸了一口烟,满脸的沧桑╭(╯ε╰)╮

    ……

    :

第七百一十章 如释重负() 
他也接受过好些次采访了,因此认识了不少的记者。

    记者们一愣,新闻发布会什么的,他们其实也是见识过的,但像是杨锐这种不坐主席桌,走平和流的,还真是不常见,现在不说是有点级别的官员,是村小组里开会,组长都是学着新闻联播里的主席讲话一样走形式的。

    30年后的朝鲜电视台的播音员是什么样的,84年的国式新闻采访是怎么样的。

    采访之前的态度谦和没问题,采访过程还用这种态度的,不多见了。

    不过,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强了。

    几分钟后,不熟悉的记者都能和杨锐聊了起来。

    还有人趁机将前面的问题拉了出来:“杨锐,都说你现在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了,你现在是北大的老师了吗?你是要提前毕业了吗?”

    提前毕业在84年其实不罕见,一个更经常出现的词是“跳级”,是高一的学生不读高二了,直接读高三,或者三年级的学生不读四年级了,直接读五年级甚至六年级,科大少年班可以看做是跳级的高端版。起后世教育要求的制度化,在80年代还有90年代,教育体制其实相对灵活,各个学校和基层教育局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之后,它们变成了事务局,只能执行面的政策,并没有多少主导权了。

    尽管跳级和提前毕业如此普遍,但北大的一举一动,依然影响力巨大,好像北大出个学生卖猪肉了,社会也要讨论一下,仿佛北大应该按照未曾读北大的大众意愿来教育北大学生似的。

    杨锐如果提前毕业并成为北大教师,在场的某些记者或许是理解的,但他们也认为,这具有很大的新闻性。

    杨锐依旧没有采用冠冕堂皇的态度,而是从白桌布后面走了出来,拉了一个试剂桶过来坐下,笑道:“主任或者负责人,都是一个称呼而已,我暂时还没有提前结业的意愿,学校也没有对此进行讨论。”

    “是说,学校并不允许你提前结业?”记者都是抓点的高手,转眼间又逮了他一句话。

    杨锐笑道:“都没有讨论,何谈允许不允许的,不要这么严肃嘛,坐下坐下,咱们现在是聊天,等你们不想聊天了,再一人一句的问问题。”

    记者们也不愿意一人一句的提问,不光麻烦,而且不能深入连续的问一个问题。

    抓点的记者犹豫了一下,只好坐下,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见了。

    “我们这个离子通道实验室呀,本身其实算是北大的一个实验室,在做实验的实验室之外,也是实验实验室的实验室,所以,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必要谈级别什么的……”

    杨锐说的很多,可记者们想知道的核心答案,他却是含混不清的代过去了,同时,抓住一个空档,笑道:“我今天找大家过来,其实还想宣布一件事。”

    众人正襟危坐。

    “不用太紧张,我是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科研组,做人体基因图谱的研究,这项计划呢,美国人已经开展起来了,我们稍微落后一点,但落后的不多,大概是几个月一年的时间吧,不过,在这个项目,我们其实不用强调与美国人的竞争,因为这是一个对全体人类都有意义的计划。”杨锐说着大略的描述了人体基因组计划,又道:“虽然不能说是马,或者说十年二十年内,我们能见到人体基因组计划的直接成果,但在我们有生之年,基因药物是一定能够见到的,到时候,治疗疾病可能不再是单纯的根据疾病的症状来进行改善,而可能是根据不同的基因来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无论是亚洲人还是国人,我们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基因组成,道我们的基因与其他人种的基因的不同,这既是出于科学的需要,也是出于医药等各方面的发展的需要……”杨锐的发言不短,于是贴心的让人印了演讲稿给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