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能有的放矢。况且公相也料差了,在西南重开郡县,并非是一日之功,也并非要一战而定,甚至未必会有战事。王冲所言三策,以榷铜为主脉,正是贯通西南,抚平诸夷的良策。”
先对王冲上书作了自己的解读,然后又绕回到王冲所献之策上,这么一来,尽管事情都是一样,但王黼对西南事的理解,却比王冲还高了一层。
由他这番话,殿上其他人更坚定了一个想法,王冲果然是奉王黼之令行事!王黼从未接触过西南事,不好说话,王冲是亲自经办僰人事务的官员,由其出面献策,才称得上名正言顺。怪不得之前王黼力挺王冲,为此不惜跟蔡京公开翻脸,原来是早有谋划。
王黼得人啊……
不少人都这般感慨着,当年王韶上,说透了西事,还开列了可行之策。现在王冲上西南夷策,虽如王黼所言,见识低了些,只盯住了铜看,可附上的这本书,却开了上书字数最多之例,并且资料详尽,价值甚至高过建策。没有这本书,王黼也不可能给出价值更高,说服力更强的理由。
蔡京看着王黼手里那本厚得离谱的书,眼角跳个不停,他后悔就后悔在这。若是能再拖两天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就不至于这么被动了。
“陛下,此事干系甚大,宜由中书从长计议。”
蔡京不愿就此被动下去,不仅施出了拖字诀,还要将此事的话语权夺在手里。就算皇帝有心,只要将此事揽在自己手里,王黼也只能干瞪眼看着。反正王黼未入两府,在这种层级的国策还没什么发言权,此事牵扯甚广,也不是一纸御笔能安排妥当的。
不等赵佶表态,王黼反驳,郑居中却跳了出来:“公相既言可议,不若现在就议个大概眉目。虽是百年之计,也要争朝夕……”
说话时,郑居中还朝赵佶递了个眼色,赵佶恍悟,点头道:“郑卿此言有理,若是能作,该如何着手,这可以先议。”
还有郑居中……
蔡京心中一冷。看来不止是王黼发急,昨日郑居中入宫,该与皇帝先议过此事了。
郑居中一个,王黼一个,忘恩负义之辈……
蔡京心中升起悲凉之感,这两个人曾经与他相互扶持,是同党中人。他第二次复相,时任翰林学士的郑居中助力甚多。第三次复相,王黼先纠势攻击蔡京大敌张商英。再转攻另一宰相何执中,助蔡京再度独相。
两人于他有恩,他自觉也给了两人丰厚回报,但人从来都是贪心不足,他没有满足郑居中掌枢密院的要求。两人交恶,王黼也因结交郑居中与他生出嫌怨,之后他让王黼判户部事,就是存心要坑王黼,这仇怨再没办法化解。
殿中沉寂下来,看蔡京默默注视郑居中和王黼,不少人都品出眼神里的味道。包括赵佶身边的老宦黄经臣。
是在愤恨这两人忘恩负义吧……
黄经臣因权争失败,被发落回了禁中,不像梁师成和杨戬那样,能掌着一摊实事。本就失落,蔡京此时的心思,他揣摩出了**分。
说到忘恩负义,天下哪有公相你更合适这四个字?王安石和司马光若是活过来。第一个要跑的就是你。
看此时蔡京这郁郁之色,不止黄经臣。殿上不少人都有些幸灾乐祸。而这一点,蔡京不仅心里清楚,眼里也看到了。
扫视了一圈殿上之臣,蔡京心中凉意更盛。儿子只知邀宠,薛昂只知献媚,邓洵武暮气沉沉,本是很好用的余深,恰恰又病倒了。如果精通财计的吴居厚还在,王黼怎么列数字也干不过,可惜,吴居厚也早死了。
此事真阻不住了吗?
如果皇帝真有心再罢相,蔡京也就认了,可看起来这事只像是皇帝要再扶王黼一把,郑居中也乐见其成,蔡京自不甘心退让。
正急速转着念头,就见排在朝班后半列的蔡攸朝他打着眼色,翻白眼?什么意思?哦……
蔡京明白了,犹豫片刻,咬牙暗道,也罢,反正这张脸早就不值钱了。
咳嗽声响起,越来越大,似乎连肺都要咳出来了,接着蔡京两眼一闭,就朝地上滑去,朝堂顿时哗然。
赵佶慌张地道:“快!快扶住太师!叫太医来!”
蔡太师,你装得太假了吧?这是朝堂,你怎么当是在酒楼吃白食一般?
黄经臣差点气笑了,头一回见宰相施出这般小伎俩,就为把这桩明显不利他的事拖下去。
王黼出列议事,本就离特许坐在朝班之前的蔡京很近,眼疾手快地扶住蔡京,沉痛地道:“公相有恙,却还强撑着上朝,一心为国,王黼真是心中有愧啊!”
他转向赵佶,话语情真意切:“陛下,公相该好好调养一阵了。这些杂事就由臣等议好,再请公相厘正。”
青出于蓝,还有更无耻的。
黄经臣几乎要鼓掌了,蔡京装病,王黼马上就夺权,这两人真像师徒一般。
再回想过往,黄经臣却也生出一股悲凉。三十年前黄经臣还是个小黄门,有幸服侍过神宗皇帝,那个时代的相公大臣们,就算斗得背地里动刀子下套索,可在这崇政殿里,依旧是一团和气。偶有吵闹,御史马上就跳出来呵斥失仪,哪会像现在这般粗鄙?如小儿夺物一般,连一点脸面都不要了,这殿中之人,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眼角瞟到脸上虽是忧色,目光却闪烁不定,嘴角微微歪着,似乎在冷笑的皇帝,黄经臣赶紧在心中扇着自己耳光,纠正自己的想法,不包括龙椅上的人……
王黼那话几乎就是凑在蔡京耳边说的,蔡京立马睁眼,呼哧呼哧喘了一阵粗气,摆手示意自己没事,颤颤巍巍又坐了起来。
“老臣无事,陛下既言议出个眉目,现在就开始议吧,臣的意见不改,还是冲长计议,宁慢三年,不抢一日。”
老怪遇上小鬼,斗得旗鼓相当,邪路走不通,这事只能回到正轨上。殿外听到的吵闹,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此时蔡京不说话了,改由蔡攸、邓洵武和薛昂等人出战。进入到争权夺利阶段,儿子和心腹正擅此道。
ps:【用心不够果然就千疮百孔,王黼是政和八年元月才任尚书左丞,此时还只是宣和殿学士、承旨,稍后匪头会将前文作相应修改,写历史书,真累……】
【周日会爆发一下,嗯嗯,保证三更,汴梁之行也会告一段落。】
第一百四十八章 龙威曲影鸦雀争()
“公相所虑极是,此事就应由小而始,不可贸然大兴。¤文学吧:xba。¤既涉夷国,又有兵事潜隐,臣以为,当于枢密院内设司院,主掌此事。可不可行,可行到哪一步,枢密院自能把握分寸,不至生出大患。”
郑居中绕过可行性讨论,直接切入该由哪个部门来主掌此事的话题。他虽已任太宰,却还知枢密院事,此事由枢密院负责,就等于落到了他手里。蔡京虽然把邓洵武塞进了枢密院,但有郑居中压着,根本作不了主。而领枢密院事的童贯在外领军,也干涉不到这么深。
蔡攸出列反驳:“方才王宣和言此事落于铜事,枢密院怎能涉足榷事?就该由都省(尚书省)直掌,归于何部司,都省自可视具情处置。”
转到尚书省,情况也与枢密院相似。郑居中虽任太宰,可蔡京总领三省,中书门下掌政令进出上下,皇帝刻意维持着平衡,还是块战地,尚书省却多是蔡京党羽,毕竟尚书省才是办实事的地方。
王黼恨恨瞪了郑居中一眼,在反对蔡京这事上,两人立场一致,但具体到事务上,郑居中却毫不留情地排挤自己。郑居中为何插手此事?多半是看到了此事有撬动童贯权柄的前景。童贯管六路边事,宣抚河北河东陕西,揽尽天下军国事,郑居中在汴梁就是给童贯打下手。如果能在西南事上另开局面,就能将钱粮人事之流从童贯那里分出一股,握于他之手。
王黼朗声道:“不管是枢密院还是都省,都高居庙堂,怎能办得了实务?臣以为,该就地设司,亲俯案视。而公相和太宰之虑。正在此事干系重大,行止分寸需细心拿捏。若再隔枢密院和都省一层,陛下如何及时躬询定策?只能由中书直掌此司!”
郑居中和蔡京脸色都是一变,果然,已经很不耐烦的皇帝来了精神。
不管是归枢密院还是尚书省,都是朝堂事务,耗用、决策,有一整套流程摆在那,人事权和财权也是朝堂握着。虽然两人各有私心。却都不愿此事脱离了朝堂的掌控。
而王黼的建议,面上是归中书,实质是归皇帝。就如应奉局等机构,从朝堂公事,转到了皇家私事。人事、钱粮,朝堂难以干涉。
有宋一朝,天下之公与天子之私分得很清楚,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这话不是虚的,士大夫握着天下公器,历来都在千方百计阻止皇帝以私器揽公。当然,这个“公”名为天下之利。实为士大夫之利,这一点就不能彰于天下了。
王黼这个建议,是将公器变作天子私器。过去天子也只有应奉局这样的私器,办的也只是为皇宫搜刮奇珍异物之类的小事。现在要将一项军国事务从朝堂割走,由天子独掌,又开国朝之先。
如果天子聪慧的话,由这个建议该能想得更多。比如……索性由内侍来管,身边的阉宦自然比士大夫听话好用。而不幸的是,这位天子是少见的聪明人。
见皇帝拂须沉吟,蔡京觉得胸中的凉气蔓延到了舌尖,转作一股苦味。作茧自缚,这就是作茧自缚。
当年自己为吴敏争官,鼓动皇帝开御笔之制,朝堂诏令之制由此而乱。为争位,搜发运司转运司钱粮入内,为献媚,设应奉局,这都是将公器献于天子。如今王黼青出于蓝,要将军国之权也割出一块,让天子踞为私器。长此以往,国体离析,皇宋的未来,真是不堪设想。
身为士大夫的一丝自觉带起了一股自责,再引发了浓浓的忧虑,这一瞬间,蔡京真的是在忧国忧民。
“王卿以为,何人提举最宜?”
赵佶开口了,避而不谈这事该由哪方来管,显然是默认了王黼的建议,但他不好直接应下来,这事的确犯忌,犯的还是大忌。
若是在往朝,早有御史跳出来痛斥王黼坏朝廷体例,而宰执们也会一起请辞。他们就是替皇帝管天下军国事的,可王黼却说要皇帝自己来管,这不是在说他们不称职,两府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么?
可不仅没人出列,赵佶开口时,朝臣们不是去看王黼,就是看郑居中和蔡京,如观望风色的墙头鸦雀。
时代不同了,自御笔之制确立,皇帝可以不经两府,不经中书门下,随意处置朝政,所谓的“朝廷体例”、“祖宗故事”,乃至“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置身朝堂之辈,谁再坚持,谁就是不合时宜的迂人。也就在中层基层乃至民间,这样的理念还在坚持着,也就是所谓的“士论”。
不是我的错……
见赵佶已上了心,蔡京的自责和忧虑不翼而飞,不是自己的错!当年王安石变法,就已撬动了朝廷体例,就已背叛了士大夫!打着富国强民的幌子,集聚天下钱粮,送到皇帝手上,供皇帝开边,供皇帝一道德,他不过是踩在王安石铺好的路上,向前又迈进一步而已。
如今王黼又踩着他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