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第一盗-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颧骨高就克夫。”

    “没想到相公居然连这些都懂?”杨延彬赞道。

    “我说这些,是告诉你,咱们古老相传的相学并非是无的放矢,也不是骗人的把戏。里边是有很精深的学问的。所以我就想到了那句话。”谢慕华翻身下马,随手把缰绳一丢,一旁的卫士便接过缰绳,将马儿牵走。杨延彬也跟着跳下马来,走在谢慕华的身后。两人离开了大队人马,侍卫都远远的跟着。只听谢慕华缓缓的说道:“七郎,朝廷现在这么做,私下里说一句,西北很可能就此前功尽弃。”

    谢慕华用马鞭指着远方:“一个已经快要被同化的民族,偏偏朝廷用高压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记起自己还是个党项人。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心寒。汉人最强大的地方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文化。你想想,从秦汉以来,凡是进入中原的异族,最后几乎都被汉人同化。当年的拓跋、慕容,如今还能看得出来吗?李继迁他们这样的人是极少数还拥有民族意识的。但是他们也兴起不了风浪,因为党项人大多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汉人。朝廷用人失误,先是逼迫李继捧献土……”

    谢慕华长叹一声:“献土做什么?人都已经被同化了,这片土地还能不是大宋的?一逼迫李继捧献土,人家马上就意识到了,原来你们还是把党项人当做外人!这也就罢了,现在禁止边境贸易。既坑了党项人,也损了边民的利益。不需要多久的时间,边境就会乱成一团麻。越来越多的党项人也会被激起民族意识,党项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一旦让他们捏合到了一起,战斗力是相当让人惊叹的。假以时日,必然是大宋的大敌。我在想……”谢慕华抬眼看了看杨延彬,只见对方正认真的听自己的话,便接着说道:“若是朝廷一意孤行的话,我便只能让西北的战事速战速决。不过那样的话,后患无穷。数十年之内,西北党项人的叛变会层出不穷,让朝廷疲于应付。”

    “相公莫非准备……”杨延彬脸色顿时严肃了起来,一字一句的说道:“杀无赦?”

    “嗯!”谢慕华看着远方红艳艳的太阳,阳光已经不甚刺眼,天边的云彩也被染成了火红的颜色。谢慕华淡淡的说道:“想要速战速决,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引各个叛变的部落出来打。我们要主动出击,把那些部族的巢穴全部摧毁。动用精锐部队,对李继迁穷追猛打。党项人捧出一个头儿来,咱们就杀掉一个。”

    杨延彬倒抽一口凉气,这一招他也想过,好处就是可以速战速决,把问题以最快的时间解决掉。而坏处就在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可能将对方的根据地摧毁就消灭了一个部族,像野利氏这样的大族,可以天高海远的到处躲藏。他们要是沦为流寇马贼,对西北的危害更加之大。谢慕华的想法是对的,用软刀子杀人,用文化来同化党项人,把那些煽动党项人民族情绪的、类似李继迁这样的人逼得无路可走。但是朝廷太急了,他们不想花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去等,他们只想看到一个臣服的西北,一个臣服的党项民族。

    “身居庙堂之上,却不知道江湖风险……”谢慕华悠悠叹道。

    杨延彬忽然对这个朝廷的感觉也不那么强烈了,他杨家忠字为先。不过他跟着谢慕华多了,耳濡目染,也学去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杨家忠于北汉,可是刘继元自己都不忠于北汉,说投降就投降了。杨家也跟着投降,然后就是赵光义北伐,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次风险极大的冒险行为。可是赵光义一意孤行,那些满口忠孝节义的大臣还一股劲的拍着马屁,除了呼延赞之外,几乎就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这样的也叫忠臣?到了赵德昭,开始还可以,后来的行事也渐渐昏庸了起来,像现在这样,西北的大局交给谢慕华不就完了?偏偏要横插一手,难道赵家的子弟就有这个习惯?还不如跟着谢慕华做事最是爽快。

    “相公,西北的事情,末将以为还是不能速战速决。”杨延彬壮着胆子说道。

    谢慕华眯缝着眼睛看着杨延彬,轻声说道:“这是朝廷的意思,难道你想违抗上意?”

    “不是我要违抗上意,是末将以为,与其给西北留下几十年的后患,不如痛陈利害,咱们是应该为西北边疆着想的。这儿毕竟连着辽国,西北一直不稳的话,契丹人也就有大把机会乘虚而入,这样的话,大宋就迫不得已要在西北也驻扎重兵防范,怀州一带的防御压力倍增。按照大宋的惯例,开封府的禁军是一定要比外边的驻军更多。如今满城一带是八万大军,雁门关三四万大军,怀州这里将来只会比雁门关更多,而绝不会少。大幅增兵之后,开封府的禁军至少要增加到四十万。军费开支加重,而兵员的素质却在减低。冗兵也是大忌。朝廷难道就不知道吗?末将愿意将这些意见写成奏折,上报官家。请官家三思而定夺。”杨延彬慷慨激昂的说道。

    谢慕华冷笑不已,从来领导的意志就是正确的,尤其是赵德昭现在急需竖立自己的威信,更是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他的权威。西北的计划,现在是赵德昭亲口说出来的,杨延彬想要上报,那岂不是自己找钉子去碰吗?

    不过,碰碰钉子也好,谢慕华腹黑的想道。

    “你写吧,写得清清楚楚的。我身为监军,我也要落名。咱们的奏折还是走枢密院,让曹枢相送上去。免得最后落人话柄。”谢慕华吩咐道。

    “末将知道!”杨延彬抱拳道。只是杨延彬可不知道,这一份奏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果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咱们不是真的去打固州吧?”野利荣愤愤不平的捡起一块石头,远远的丢开,看着石头滚出老远,心情才稍微平复了一点。

    李继迁点头道:“固州去了不是要打,而是要靠说的。”

    “说?说能说下一座城池来?”野利荣几乎想伸手摸摸李继迁的额头,看他是不是发烧了!

    李继迁笑道:“固州城里的党项人和汉人一道造反,造反就是不容于朝廷。党项人和党项人,关起门来就是一家人。我也不是图他固州一个城池。我是想借助固州这件事,让西北所有党项人都知道,当宋人的朝廷在压迫他们的时候,是我们去帮助他们。我们有兵,有武器,有粮草。只要他们愿意和我们站在一起,大家就是一家人。就能守望相助!”

    野利荣想了想说道:“他们不是说只要谢慕华去了,就一了百了吗?”

    “谢慕华?他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宋人皇帝已经发话了,他岂能不听?而且咱们走在谢慕华前边,至少要比他早一天到固州。一天的时间,我有足够的把握说服固州的党项人归顺我们!”李继迁微微一笑,信心百倍。

    “那固州城里的汉人要是不同意怎么办?”野利荣的担心不无道理,汉人的人数始终是要多一些。他们的意见也不得不考虑,而且,汉人是不是愿意投降,就难说的很了!

    “他们若是有什么意见的话!”李继迁冷笑道:“难道咱们手中的刀枪,都是吃素的吗?”

    

第249章 劝降() 
第249章劝降

    午后的阳光总是让人懒洋洋的不想动弹,要是坐在日头底下晒上一会,伴随着西北的微风,呼吸着大地的气息,直让人想睡觉去。但是固州城的老百姓可没那么清闲,匆匆忙忙吃了午饭之后,城头上又熙熙攘攘都是人。这些老百姓没有作战的经验,也不知道该如何守城,一股脑的将城里的弓弩、石头、檑木都搬上城头,有些年轻的小伙子并不知道他们做的事情到底有多大的危机,还笑嘻嘻的摆弄着身上的纸甲,擦着手中的兵刃。

    “好像有人来了?”在南门把守的是原来党项人一群专门做皮毛生意的汉子,他们的头儿叫鲜无通,今年已经四十有三,看起来身材健硕,比寻常人都要高了半个脑袋,身上的灰色布袍子裂开衣襟,露出毛茸茸的胸膛,手里倒提着一把朴刀,另一手按着城垛上的箭孔,极目远眺,口中还念念有词。

    “谁?是谢相公的人马么?”鲜无通身边站着个三十来岁的瘦高汉子,他和鲜无通倒是身高相仿,身上背着一把长弓,腰里挂着箭壶,看样子像是个会家子。如今正有模有样的学着鲜无通朝南方看去。

    鲜无通摇了摇头:“我记得大宋的军队,旗号鲜明,队伍整齐,不会这么一股脑的就过来。谢相公御下极严,手下的将领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将。要是相公的军队来了,至少早有人来通报过了……”

    那瘦高汉子名叫孔杨,闻言不禁皱紧了眉头:“出了谢相公之外,别人来固州,只怕就是要来打仗了。”

    两人心情忐忑不安,孔杨还记得吩咐城头上的民兵准备好要作战,那些从来没有打过仗的老百姓一听说有军队来了,倒是有一大半人都变了脸色,城头上也闹了不少笑话。有的抄起弓弩就冲到箭垛那里,拿着箭半天也装不到弩上去。有的还不待吩咐,就一把抱起身边的石头,几十斤重的大石头抱在怀里,汗珠一会儿就顺着脸滚了下来,还有的抓紧了身边的刀枪,待要走动,才发现,原来两个人抓住的是同一支枪……城头上纷纷扰扰,好不混乱。

    只见一个白衣白甲的少年将军孤身一人,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头戴冲天盔,身后裹着乌黑的披风,手中长矛寒光闪烁。那一人一骑,独自纵马来到城下,少年将军唇红齿白,面如冠玉,一身戎装又是威风凛凛,孔杨和鲜无通不由得齐声赞了句:“好汉子!”

    一句好汉子刚刚出口,那些神经过敏的民兵情不自禁的就松开了手中的弓弦,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数十支羽箭冲着那少年将军就飞了过去。准头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密集型的杀伤力也颇为惊人。少年将军抡起长矛,车轮般的转了起来,护着人马,挡开羽箭,一边高声叫道:“党项人李继迁就在这里!可有人敢与我说话!”

    孔杨和鲜无通挥手制止了那些民兵还要放箭的冲动,鲜无通大声叫道:“可是灵州李继迁?”

    李继迁笑道:“李继迁又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值得冒名顶替吗?城头那汉子,我看你颇像党项人。若是同族,便应该知道我李继迁的为人。城中可有人能做主的与我一谈?”

    孔杨侧过身,贴住鲜无通低声说道:“怎么办?谈还是不谈?”

    鲜无通沉吟道:“李继迁的名声一贯是很好的,他倒不会言而无信。只是你看,离城不到三里,大军就在那儿。要是开了城门,三里对于那些骑兵来说,只不过是转眼就到的距离。危险实在太大,我不是信不过李继迁,但是城里万余百姓的性命要紧,要是因为咱们开了城门,就丢了城池。实在是……”

    孔杨点了点头,鲜无通说的没错,固州城池虽然不大,但是城门也构造的极为坚固。开闭一次城门,总需要一会儿功夫,那些党项人的骑兵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孔杨也没有把握确保李继迁是不是骗城来的。

    “咱们不是说等谢相公来吗?现在李继迁来了算什么意思?那是开门还是不开呢?”孔杨喃喃的说道,军国大事,在这些平日里只顾着一家几口人吃饭的老百姓看来,多少还是有些艰辛。而且庙堂之上,国家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