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最后解除三饷的机会,秦浩明不敢有丝毫遮掩,故而该说的不该说一概言之。
PS:感谢书友汉王张云大赏,铭感盛情,故土难离敬上!
第二百九十节 朕不相信()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听完秦浩明的话,作为帝王之尊,崇祯长叹一声,疲惫的靠在椅后,无尽心酸。
朝中种种弊端,他不说洞若观火,但基本的大抵知悉。
就说这首辅之争,哪一次不是闹得轰轰烈烈,最后以妥协平衡收场。
作为他来讲,能力倒是求次,重要的是要能贯彻他的旨意,可偏偏总是不能如愿。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如今国家内外交患,皇上要用的是和您上下一心之人,而不是一味的妥协,和文官纠缠不清。
更何况,朝廷上的大臣早已经不算大明臣子,和皇上早已离心离德。”
阳光照耀着崇祯鬓角间丝丝白发,晃得秦浩明的心里更加难受。
说实话,讲这两句话的时候,秦浩明的心里也相当矛盾。
他明知崇祯未必听他的话,可能也没能力和魄力处理朝堂大臣关系。但想到崇祯的所作所为,又忍不住想指点一二。
即位的崇祯,才仅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在执政的十七年风雨中,为了延续大明的国祚,始终兢兢业业。
节俭自不必说,没有花费一分民脂民膏。
主要还是勤政,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以上,那可是后世十四至十六小时啊!
但他很坚定,即使到了后期,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依然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
十七年间,曾六次下罪己诏。
终于,在黑夜的笼罩下,崇祯于神武门出,向煤山走去,离开了让他难以割舍的紫禁城。
那时的煤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葱郁与秀丽,成为他最后的归宿。陪他走到最后的,只有一直忠心耿耿的司礼太监王承恩。
他的离去,无声无息。
仅留下那棵“罪槐”,几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他的刚毅,他的无畏,他的不妥协。
而朝中大臣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反正咱有治理才能,熟悉政治,谁当皇帝没关系,还得用我吧?
尤其以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最为典型,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
城破前三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
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魏藻德还是保持着跪姿,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城破,崇祯自尽,魏藻德投降。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
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
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
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运的开始。
他被刘宗敏抓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
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
“秦爱卿此言何意?如何说朝中大臣和朕离心离德?切勿侍宠生骄,胡言乱语?”
秦浩明的话太刺耳,崇祯黑着脸,不豫的问道。
整个大明,也就是秦浩明敢讲这种话。也就是基于这段时间的了解,崇祯才没有大怒。
“皇上,微臣从不诳语。要证明此事也非常简单,刚好薛国观不是要您负责皇亲国戚捐助吗?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就是试验他们是否忠诚的最好方案。”
秦浩明的眼神坦然对上崇祯皇帝,沉声回答。
崇祯微闭着眼睛,细心的思考着。
他是一个高傲的人,极为爱面子,一时间,难以抉择。
“若是微臣所料不差,即使贵为天子,怕是皇上向大明的文武勋贵要求区区五十万两捐助,难于上青天。”
话已经说到如此程度,秦浩明决心让崇祯见证现实,了解朝堂官员的丑恶嘴脸。
或许,大明江山还可挽救?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放下帝王之尊,去哀求大臣和勋贵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四百两银子。
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非常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五百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
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二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
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崇祯,咱真的没钱,看你怎么着?
在这次崇祯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二十万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同时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商。
但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皆未及举也。
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也曾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喻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放血,他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经过此事,令他彻底绝望。
这是发生在三月十日,距离北京城陷落,崇祯自杀只有八天。
“朕不相信朝臣会如此不堪?就依秦爱卿之言,试探一下也好。”
秦浩明如此笃定的表态,反而激起崇祯的决心,若真如此,大明无救尔!
“此事若真,求皇上答应微臣改革朝堂三件事。”
秦浩明一脸沉重,缓缓说道。
这将是自己为崇祯个人的皇位,所做的也是最后一次努力。
第二百九十一节 阴招()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阳光透过宫后苑的花花草草,洒在御景庭,化为若有若无的光晕,美不胜收。
崇祯却失神望着修长挺拔的秦浩明,不知他的自信从何而来?但是,不管如何,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崇祯还是能够深切感受到。
“秦爱卿请尽管直言,希望朕做得到。”
崇祯语气低缓,却没有说死。即使贵为帝王,他也受到许多束缚,并非万能。
秦浩明拱拱手,不在客气说道;“第一,恳请皇上乾坤独断,把不是和您一条心的朝臣,或挪开、或废黜、或查抄。
总之,要保证皇上旨意可以顺利实行。现在,不是和他们客气扯皮的时候。”
民主有民主的好处,但专制也有它的便利性,特别是在战争时期。
一个缺乏信任与共识的国家,势必一盘散沙。遇事谁也不肯担责任,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一味指责对方,势必最后同归于尽,大家一起玩完。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具体损失多少?从数千万到上亿,不同的统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的血泪悲剧。
崇祯听完,脸色抽动,默不作声。
秦浩明的话简直讲到他的心里,委实动人。但想到满朝文武勋贵,他的眼神瞬间黯淡。
“第二,恳请皇上免除三饷征收。如今天下百姓已到家家悬斧之境地,怎可再增?”
秦浩明不管不顾,径自说出自己的第二点请求。
于他而言,最正确的方法已经给出来了,做不做得到,那是考验崇祯的时候。否则,大不了还是跟历史一样。
“第三,增收江南工商税,万不能一昧从百姓手中增加税赋,那不是治国之道。”
从易到难,秦浩明一步一步给出正确的方略,随即默不作声。
这三点是挽救大明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他今后要做的事情。崇祯若是能做的,他愿意辅佐。
之后,天地之大,自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说别的,发展好海军,先把美洲夺了,自立为王也不错。不必非得在华夏的土地上打生打死,兄弟相残。
若是崇祯做不到,再取而代之不迟。
崇祯背负双手低着头,绕着御景庭不发一言。脸上神情似哭似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秦浩明所说的这三点,自然是正确的治国之道,也是他从政十二年来一直想努力,却没有成功的事情。
当然,自己没有秦爱卿梳理得这么清楚,没有行动步骤,没有时间顺序,没有谋略方法,只是下意识的往这边靠而已。
“秦爱卿实乃王佐之才,正是治国安邦、辅佐君王的经天纬地大才,乃首辅的最佳人选。
要不秦爱卿参加大比如何?”
崇祯转了一圈,站在秦浩明跟前,满口称赞,接着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比于只会唯唯诺诺的薛国观,或者只是混吃等死的刘宇亮,包括深得他意的温体仁,皆不及秦浩明的果断、锐气以及全局观。
只是首辅作为文官之首,区区一个秀才自然无法服众。故而,崇祯方有此言。
“感谢皇上厚爱,微臣夸夸其谈尚可,实际朝堂政务无丝毫经验,当不得皇上期许。
况且,微臣行事激烈,性格鲁莽,用之于征战或可。用之于朝堂,则有失朝廷厚重。至于说案牍之劳,实非微臣所长。”
事情当然没有自己说得这般不堪,但他刻意在崇祯面前树立一个武将的本色,却是为了将来在福建和广东行事背书。
武将嘛,行事难免有些不合朝廷规矩,恳请理解。
再说,时不我待,发展军力都来不及,自己岂能留在朝堂上跟衮衮诸公勾心斗角?
“秦爱卿无需刻意如此,苟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能写出这等精辟句子之人,又岂是只懂打打杀杀的武将?
虽然不知爱卿真实想法如何,或许有些想法也不方便当着朕的面说,但一心为大明,朕还是知晓的。
放手去做,单是两省也难以影响朝局,朕甚是期待!
至于你说的这三件事情,一时间是难以根除,只有徐徐图之!”
这一刻,崇祯仿佛一个兄长,而不是帝王,亲自许诺让他便宜行事。
上位十二年来,秦浩明的军功就不说了,那是一个臣子的本分,可有谁帮他一次性让内库进银千万两?
没有,除了秦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