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圣天下-第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帝师是人族六首中的最强者,相比于刑师的理论依据,其实帝师更有实战的发言权,因为他距离王羲之和苏轼的境界更近一些。

    但很可惜,对此,帝师并没有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是在心中悄然一叹:“我希望,是两败俱伤!”

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缕朝晖几度春秋 上() 
帝师内心的期望是源自于自身立场,亦或者是某些不为人知的恩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可以知道的是,王羲之与苏轼的这一战,不论结果如何,都将给在场的圣者展现出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到过的远方。

    虽然此时众圣距离饮马湖畔有整整一百里的距离,他们甚至看不到对战双方的身影,但这并不碍于他们去感受这一战的过程。

    圣道一途,比看更的,是悟。

    所谓悟,便是感受。

    不论是去感受空气中才气波动的变化,亦或者是空气中温度的升降,甚至于不朽域上紫金光辉的强弱,都是极为难得的。

    至于最后到底能悟到多少,就看个人智慧了。

    “开始了。”

    一时之间,众圣俱静。

    ……

    饮马湖畔,王羲之与苏轼相对而立,彼此相距不过五尺,如果按照一般的文战标准来看,这样的距离似乎也太近了一些,很不适合战文的激发,反而更适合武者偷袭。

    但这场战斗原本就不是一场普通的文战。

    与战的双方也不是普通的文人。

    他们一位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书法造诣,另外一位则当世词道第一人。

    只要他们愿意,那么这场战斗就能在任意的距离之内。在的时间当下发生,但在这之前。王羲之还是屈身拱手而道:“请赐教”

    于此,苏轼坦然受之。因为他比王羲之更早迈入圣境,也比王羲之更先看到圣阶之上的景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的原因。

    屠生是先教了他作词,再教王羲之行笔的。

    所以他是王羲之的师兄。

    因此面对王羲之的礼节,苏轼只是微微颔首,笑道:“请。”

    随着这一字落下,王羲之手中的墨笔动了,于是在空中出现了一条长及百里的墨线。

    从饮马湖畔一直延绵到不朽域的尽头。

    白剑秋对苏文说。决定一场文战胜负的关键之一便是行笔诵文的速度,比如白剑秋手中的杀破狼便只需要三笔。

    那么,王羲之写就一幅字帖需要多少笔画?

    答案是,一笔。

    一笔之间,空中的那道墨线便自主地凝结成了一个个婉约含蓄的墨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

    这便是神来之笔。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积雪凝寒帖》。

    一帖之下。空中有雪翩然而降,寒风携裹着凛然之意吹拂得空中轻云若飘若离。饮马湖面的寒冰映照着其下流水潺潺而动,整个世界仿佛立刻就回到了数月之前的凛冬之夜。

    同时。这也是书道二重境,行云流水。

    岸边的垂柳积雪难负,顿时将腰身压得更低了一些,柳木被寒冰刻出一道道深痕,即便被雪色所掩,也能看到那一道道凹槽人心悸。

    这是书道三重境,入木三分。

    对于常人来说遥不可及的书道三境,在王羲之的面前,却是信手拈来,甚至不用他刻意去激发,也能随书而至。

    神来一笔,立刻将饮马湖畔方圆百里之内都变成了寒冬,夜色变得更加凄冷,此刻就算是烈日当头,也无法融化此间的冰雪。

    因为王羲之的圣者文心,谓之:隽永。

    所以苏轼并未试着去融化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冰寒,即便此时的他也被雪色所覆盖,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永恒的雪雕。

    他只是轻轻诵了一首自己在世间最著名的词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其典故出自于魔君屠生所创造的三国历史。

    于是在下一刻,饮马湖面上的冰石应声而碎,与湖岸柳枝上所堆积的暴雪交错凝融,倒卷直上,径直向着王羲之拍去。

    对此,王羲之只是轻描淡写地拂了拂衣袖,于是那厚重的冰石、壮阔的风雪尽数坠下,砸在他身前三尺开外,只溅起道道凄寒,片片雪雾。

    但与此同时,从方圆百里之外,却突然刮起了一阵狂烈的暴风雪,一路自不朽之域的尽头急掠而至,很快就出现在了王羲之的眼前。

    暴风雪碾碎了饮马湖的冰面,吹乱了岸边垂柳那僵硬的枝条,如险峰雪崩,如天边雷霆,轰然坠下,狠狠地压在了王羲之的身上。

    这是词道二重境,大气磅礴。

    然而,于此王羲之却恍若未觉,他手腕轻轻一抖,墨笔之上紫金意更盛,于是天边的那道墨线变得更深了一些。

    紧接着,于饮马湖上空的那篇圣帖如黑云压城,又像是一条毫不起眼的鱼线,一头连入圣空,一头则拉住了意欲尽数拍下的风雪,双方各尽其力,却是平分秋色。

    暴风雪久而不散,却也坠之不下,就像是一头狂暴的巨鲸,挣扎不止,又摆脱不了。

    就在这个时候,苏轼的声音恰到好处般再度响起。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下阕。

    即刻间,原本覆盖于苏轼身上的寒冰陈雪开始急速融化,很快便化作一片寒流淌落地面,唯留下一片轻雪于苏轼的额间化作洁白头巾,一块寒冰凝结为扇握于苏轼手心。

    随后,苏轼抬手挥扇,向着空中轻轻一招。

    于是空中的那条鱼线崩然而断,灰飞烟灭,再也拉不住那头狂暴的雪鲸,只能任由其朝王羲之落去。

    这便是词道三重境,字字珠玑。

    见状,王羲之神色终于有所微动,手中的墨笔挥动得也更加急促了半分,应他所召,空中墨字即刻而变,很快便凝成了一幅新的战帖。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此帖名为:《快雪时晴帖》。

    所以在下一刻,空中的风雪骤然而止,冬夜故去,暖风袭来,一轮如真似幻般的烈日自云中探出头来。

    大放光明。

    =

    ps:感谢‘烟花易凉’100打赏,这一章写得很难,真的很难……(……)

第五百五十章 一缕朝晖几度春秋 下() 
不论是《积雪凝寒帖》还是《快雪时晴帖》,都是王羲之于世间所留存的非常著名的字帖。

    但这两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草书,后者是行书。

    除此之外,在普通的书道之人眼中,这两帖还有一个区别。

    前者是战帖,后者,不是。

    但对于王羲之这等书道大家来说,只要心中有战意,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字帖,都能变成他的战帖。

    恰如此时。

    《快雪时晴帖》全篇只有十九个字,其中更是非常简陋,只是说了在快雪之后天气放晴,以及对老友的一声问候,不论怎么看,都不符合一篇战帖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其笔势藏锋不露,从起笔到收笔之间,钩、挑、波、撇无不显得内敛、古雅,由横转竖当中采用园转之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更显其气定神闲,不疾不徐。

    其书风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平和,结体以正方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其书体暗合妙合造化之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首行“顿首”与第二行“果为”却均作草书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

    然,凝寒故可御敌。时晴何来杀意?

    王羲之用他的笔告诉世人,光明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文。

    此时的圣言大陆夜幕初降临。但在饮马湖畔方圆百里的距离之内,却是烈日当头。细密的金色光线普照大地,折射入饮马湖之中,不禁悄然升腾起阵阵氤氲的水雾,岸边垂柳刚遭暴雪肆掠,又经烈日灼烤,已经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却翠意逼人。

    阳光照射在苏轼的身前,将他额间的雪色纶巾消融殆尽,也将他手掌中的冰晶羽扇化为虚无。却怎么也落不到苏轼的身上,便纷纷向着四周反射开来。

    远远看去,就像是在苏轼的体外笼上了一层金色的战甲,却在人、甲之间隔绝了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气浪,负胄难予。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斗开头,其实是苏轼胜了。

    因为他只吟诵了一首词阙,而王羲之则书了两篇字帖。

    但运用战文的数量永远不是衡量一场战斗最后结果的唯一依据,甚至不是最的依据。所以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直言胜负。

    便在这个时候,苏轼吟诵了他的第二首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水调歌头》。

    这一次。苏轼不再借取王羲之的光明意,因为借势永远不如造势。所以他直接于烈日之旁,召来了一轮月影。

    下一刻。一缕柔和的银色月光洒在苏轼的肩头,正好渗进了烈日阳光与苏轼身体之间的那层透明气浪之中。

    于是在金甲之下,再添一层银辉。

    而于饮马湖畔的上空,则更显现出了一番难得的奇景。

    日月同辉!

    不论在哪个世界,哪个朝代,日和月总是对立的,一个代表着白昼,一个则代表着宁夜,日月更替,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但在这一刻,在饮马湖畔,却同时出现了烈日和银月,令人叹为观止!

    月光的出现顿时给场间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凉爽,以及无比寻常的静谧,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便随着苏轼的浅诵之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话音落下,空中的金日与明月开始相互轮转交替,就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日升月落,日落月升,又仿佛历经了几世寒暑,昼夜更换,终于达到了一丝微妙的平衡,共御圣空。

    于是在整个白马湖畔则出现了一番更加绚丽的景色。

    一半光明,一半幽暗。

    以王羲之与苏轼两人身距的中心,自白马湖畔直达百里之外的不朽之域,被划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湖水一半温热,一半清寒。

    柳树一半鲜绿,一半墨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