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在最近的一两个月,李小强风头正健,看上去相当风光。
首先是国内赛场,由于聂旋风战胜刘大锤,而李小强在最后一轮击败了俞彬。这让李小强获得了国内“名人战”的挑战权。随后他马上和马小飞展开2个五番棋的争夺。并且在“国手战”中干脆利落的连胜2局,让马小飞的“国手”头衔岌岌可危。不仅如此,在“名人战”决赛中,首局依然是李小强获胜。第2局马小飞千辛万苦扳回一盘。前两局2人打成1比1。
这两个国内头衔战虽然还没有最后结束,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马小飞“国内头衔王”的地位正受到空前挑战。
其次是国际赛场,在李小强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担任了首届“真露杯”三国擂台赛的中方先锋。按说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位世界冠军,管理层最开始并不同意让李小强担任先锋。后来考虑到这是首届比赛,管理层也希望最开始就来个开门红,再加上李小强自己强烈要求,因此派遣李小强第1个上场。
结果比赛打响以后,李小强也算是不负众望。在申城举行的第一阶段6场比赛。几乎全部成了李小强表演的舞台。他先是来了一波5连胜,不过在第6场比赛中,他遗憾的被依田纪基打下擂台。
输给依田纪基倒也不是其他原因,主要就是太累了。在那段期间。李小强的赛程本来就非常繁忙,国内赛场和马小飞苦斗,国际赛场在三国擂台赛上征战。三国擂台赛是每方用时1个小时的快棋,比赛每天下午开战,中间没有休息日。李小强连续6天高强度的作战,等到和依田纪基比赛的时候。李小强终于累了,棋感完全麻木,表现在比赛中就是失误不断,有些很简单的棋都看不出来。于是就这样输给了依田纪基。
输给依田纪基后,日本队甚至韩国队倒是都松了一口气。李小强自己却耿耿于怀,希望有机会找回这个场子。
三国擂台赛第一阶段比赛结束,李小强马上转战韩国,参加第4届“东洋证券杯”。和前面的赛程相比,李小强这次倒显得比较轻松。由于他是卫冕冠军,第1轮比赛轮空。在第2轮比赛中,李小强又抽到一个好签,碰到一个非知名韩国棋手。算是比较轻松的进入8强。
第4届“东洋证券杯”前两轮比赛结束后,又一个重要的国际比赛来临了,这就是“应氏杯”半决赛。李小强心里清楚,这次日本之行应该就不会那么轻松了,因为对手是曹燕子。
“曹先生是公认的天才棋手,他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厉害的棋手之一。说实话,我非常欣赏他的棋风,以前学棋的时候,就没少摆过他的棋。和他对阵,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这次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这次能有机会在正式比赛中向他讨教几盘,领教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柔风快枪”,我心里非常高兴。。。”
面对记者,现在的李小强老练多了,他熟练的打着各种太极拳,继续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场面话。
接机的人终于来了,这次并非是日本棋院的工作人员,而是“应氏杯”的主办方。
“应老先生,怎么好麻烦你亲自来。。。”
带队的王鲁南副院长以及聂旋风等人纷纷向应老先生表示客气。应老先生哈哈大笑,他拍拍李小强的肩膀,大家寒暄几句,然后驰向早就安排好的酒店。
“快看,快看,我就说小强的专职翻译怎么可能不出现,原来人家只是换了个地方迎接嘛。”
刚到达下榻的地方,眼尖的张大记者就对李小强挤眉弄眼。面对他锲而不舍的八卦精神,李小强只好用翻白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无奈。
和梅泽由香里一起出现在酒店的,是日本“棋道”杂志的山田履面子记者。这次来日本。除了参加“应氏杯”比赛之外,其实还有一件事。
起因就是李小强和方老合作写的介绍中古棋的系列文章。方老出色的文笔,严谨的考证,再加上李小强和国少队的“技术支持”。让这篇系列文章大受棋迷欢迎。说实话。也随着李小强的声名鹊起,这篇介绍中古棋的文章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比如日本“棋道”杂志,他们就准备部分转载这篇文章,山田记者今天出现在这里,其实就是来商量相关事宜的。
当然。虽然是文章转载,但双方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在国内,方老和李小强是希望比较系统的介绍一下中古棋,精准的把握中古棋发展的脉络,同时希望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而日本方面呢?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中日古代围棋对比方面的内容。说实话,由于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围棋的交流少之又少,关于中日围棋对比方面的内容当然是非常难找。
比如在历史上,就从来没有留下中国古代棋手对日本古棋的评论。而日本古代棋手对中国古棋的评价其实也不多,最早始于林十一世林元美的《烂柯堂棋话》。该书定稿于1849年,全书共11卷,148则棋话,部分是历史,部分是逸话。另有棋谱72局,包括中国古谱9局,其中范施对局一局。该书收录了当时日本“四大家”通过棋谱对中国古代国手黄龙士、徐星友、范西屏和施襄夏的评价。
这些评论,大致的评价是范施相当于他们的五段,丈和认为他们是“米藏级”的棋手,也就是实力同被丈和让2子的四宫米藏相仿。有趣的是。同时他们又对徐星友的棋颇为欣赏。
对于这种充满矛盾且带有侮辱性的论调,李小强在文章中当然给予坚决反驳。李小强甚至明确指出:假如丈和有幸能碰到黄,范,施中的任何一位。那么日本古棋中著名的大力士。有“刚腕”之称的丈和棋圣很可能被打得满地找牙。
当然,李小强也不可能仅仅是打嘴炮,他必要要有“干货”。李小强准备的干货就是“比妙手”。他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例子,从构思的巧妙度和复杂度,算路的深度以及行棋的严谨性几方面入手,论证中古棋到底有多强。
面对围棋的复杂性。中日两国的古棋制胜的思路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日本古棋强调的是在布局阶段就要极力降低围棋的复杂性,通过以厚制厚来达到制衡,双方胶着对峙,相对而言是一种静态平衡。而中国古棋呢?由于有“座子”的原因,在这种注定“难攻难守”的环境下,中古棋强调的是在布局阶段极力使局面复杂化,通过以相互牵制来达到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对而言是一种动态平衡。
这一切,就是李小强极力想推介给大家的。可以这样说,由于“座子制”的存在,这让中古棋自成体系。当然,这个体系现在已经失传,因为现代围棋就是从日本围棋那个体系发展起来的。这就造成大家对日本古棋很熟悉,欣赏起来也很习惯。而对中古棋就不那么好理解了,比如中古棋中的“八卦布局”,不放在另外一个体系,想要理解这种布局非常难,因为不理解,所以很多人才会看不惯。
既然是侧重中日古棋的比较,李小强和日本“棋道”杂志商量好,准备增加这方面的“干货”,不仅如此,由于在方老的文章中,只是从明代围棋开始的,李小强这次准备把对比的范围扩大。比如李小强准备的第1篇文章,就是:
“玄玄棋经和发阳论的对比”。
李小强和山田记者商谈有关事宜,见梅泽由香里坐在一旁,未免有些奇怪。最终他忍不住问道:
“由香里,你今天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梅泽由香里静静看着李小强,她微笑着说道:
“我已经接受棋道杂志的邀请,配合李桑完成这个系列文章。”
“。。。。”
等山田记者他们离开后,张大记者再次丢过来一个暧昧的眼神,他捅捅李小强:
“不错不错,现在由专职翻译变成贴身文秘了。小强,要加油啊。。。”
李小强无奈的翻翻白眼:
“滚!”(。)
第四一七章 柔风快枪()
“在我们国内,我被石佛打得节节败退,而我明天的对手呢,又是比石佛还要厉害的李小强。真是头疼啊。。。我这算不算是流年不利?我怎么就老是遇上这些超强的后辈棋手?大家来说说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就这么不守规矩。。。”
第2届“应氏杯”半决赛,比赛马上就要正式打响。头天的“前夜祭”上,曹燕子正在发表赛前感言。
曹燕子和很多温文尔雅的中日棋手不同,他生性豪爽,骨子里有股侠气。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中,那应该是2000年以后吧,曹燕子有次来中国参加围甲,偶尔听说某位中国少年棋手家境困难,当时的曹燕子二话不说掏出一把钱塞到这位少年棋手手中:“去,把这些钱交给你妈妈。。。”。
棋高,够义气。曹燕子这种性格,很容易让他在中日围棋界都拥有大量的朋友。而且他又曾经在日本留过学,早在70年代初,他还没有回国前,他的资历比加藤正夫,武宫正树低一点,比小林光二,赵治勋等人又要高一点,那个时候的他们就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可以这样说,曹燕子对日本棋坛目前最活跃的那几位都相当熟悉,大家平时的关系也处得不错。因此曹燕子在 “赛前感言”中说出这种话的时候,不少日本棋手轻易倒向他那一边,大家纷纷给他加油,同时很配合的给予笑声和掌声。
和曹燕子相比,李小强的发言就中规中矩多了;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曹先生在正式比赛中交手。曹先生才华横溢,他的强大众所周知。我跟大家说,大家千万不要被曹先生刚才的话迷惑了。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对上他的时候,都不可能有必胜的信心。我自然也不会例外。这次来日本,我完全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准备领教曹先生的高招。。。”
的确,在如今这个年代,虽然曹燕子在国内赛场中老是输给李石佛。但是到了国际赛场,曹燕子就是韩国围棋的绝对代表。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敢轻视的对手。至于曹燕子口里那种“a大于b,b大于c,a就一定大于c”的逻辑。在围棋界是行不通的。在围棋圈中,大家更习惯的是各种各样的“连环套”现象。
“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是碰到加藤先生,棋就异常困难,感觉这么样都赢不下来。。。”
这话是谁说的呢?是林海峰先生。当年林先生击败坂田荣男以后。他自然是雄心勃勃想成就自己的霸业。不过林先生的运气也不算好,他先是遇到一个石田芳夫,这位是林先生的克星,好在石田的巅峰期非常短暂,等石田下去以后,加藤又冒出了头。翻看历史记录,会发现林先生对加藤的战绩同样不佳。
因此可以这样说,阻止林先生成就霸业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
好了,加藤能够经常赢林海峰。但是他也没有成就自己的霸业,这是因为他碰到了赵治勋,赵治勋拿加藤正夫,同样是一拿一个准。不过当赵治勋遇到林海峰呢?林先生好像就非常有心得了,他经常能够在重大比赛中击败赵治勋。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种种“连环套”现象,让过去几十年的日本棋坛群星璀璨,同时也一直没有产生绝对霸主。
日本国内棋坛如此,在国际棋坛,这种现象其实也不少。比如在真实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