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思南无意增兵,最起码暂时没有增兵的想法,因为受限于朝廷财赋收入的紧缺,有心无力。罗思南转目看向董小丑。董小丑说整编,难道他想乘机增兵?
“现在必须增兵。”董小丑郑重说道,“岳飞攻克江淮,饮马长江,接下来我们就要渡江作战。大军主力远赴东南,中原空虚,如果兵力不够,如何威慑河北?我的意见是,马上增兵。”
“军资可以解决吗?”罗思南问道。
“只要平定东南,朝廷财赋收入马上就能得到彻底改善。”董小丑说道,“此事没有必要犹豫。现在我们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战场越来越远,军队也要越来越多,否则我们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罗思南望向李纲、黄涉、和柴云等人。
“如果我们能在明年春天渡过长江,那到了明年下半年,朝廷的财赋状况就能迅速好转。”李纲说道,“我同意董使相的意见,军队要增加了,要增加到五十万并保持这个数量。”
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山东已经唾手可得,江淮攻克之日也不远了,前景一片灿烂,这时候当然要增加军队,以便迅速完成中土的统一。一帮宰执大臣们在这一点上意见非常一致,这大大出乎罗思南的预料。增兵的事朝廷一直有争论,尤其是议事堂,每每以财赋危机为借口,有意遏制李虎实力的膨胀,现在这种情况变了,就连宰相李纲都公开支持增兵了。
罗思南不再犹豫,果断决策,增兵,这样可以妥善解决辛兴宗等人的投诚军队,刘延庆的说服难度也大大减小。
“急书岳飞、王渊,朝廷同意他们的攻击策略,请他们迅速拟定具体方案,急奏长安。”
===
议事完毕,李纲等人随即告辞离去。
罗思南把董小丑留下了,请他到了书房,递给他一封信。这是李虎从代北写来的书信,写这份信的时候,李虎还在金河山,随后便起程赶赴黑水河与大漠诸蕃会盟去了。
董小丑仔细看完书信,想了片刻,问道:“总帅的意思是与金国议和?”
“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不知道中原大战会这么快就结束,而且还以完胜来结束。”罗思南说道,“现在山东已经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岳飞又要马上打江淮,而据岳飞的估猜,江淮之战应该非常顺利,大军可以横扫两淮,直逼江宁。”
说到这里,罗思南笑容满面,兴奋地挥了挥手,“从目前东南形势来说,我们有绝对把握渡过长江,彻底击败叛军,平定整个东南,所以,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与金国进行议和谈判?”
董小丑觉得罗思南有些兴奋过头了,善意地提醒道:“总帅的考虑很周全。我们先与大漠诸蕃结盟,联手共抗女真,目的是把金军主力拖在北方。接着我们议和金国,与金军互不攻击,是为了赢得平定东南的时间。总帅这两个计策都是为了在北方暂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为虎烈军主力横扫东南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们在中原击杀了山东金军,重创了河北金军,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主动与金人议和?”罗思南的想法不一样了,女真人在虎烈军的攻击下,屡战屡败,已经守不住了河北,是以罗思南也不再把金军放在眼里了。
“金军的实力依旧强悍。”董小丑叹道,“到目前为止,北方还是女真称雄,而我们与大漠诸蕃的联盟也未必牢固,北方局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是总帅亲自赶赴代北的重要原因。”
“你怀疑这次结盟未必能够成功?”罗思南问道。
“结盟成功与否没有实际意义。”董小丑说道,“对于大漠诸蕃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其次就是利益。我们目前能给大漠诸蕃什么实际好处?没有,除了空头承诺,什么也没有,但女真人与大漠诸蕃互相对峙,两者之间的利益则是紧密相联,只要女真人给大漠诸蕃实际意义上的好处,那么大漠诸蕃必然背盟,即使不会越过阴山寇掠代北,但至少不会帮助我们牵制女真人。一旦大漠诸蕃和女真人联手,代北形势就非常危险,这将影响我们平定东南。”
罗思南沉吟不语。之前无颜也这样劝说,但她没有听进去,现在听到董小丑说出同样的话,她不得不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就她本心来说,她仇恨女真人,她的哥哥罗中原就死在女真人手上,还有她的很多亲人,还有那些死难的黑山军将士,这些仇恨纠集在她的心里,让她极其仇恨女真人,她的报仇欲望因此非常强烈,她不愿意和女真人议和。
“我们平定东南的速度会很快。”罗思南固执地说道,“等到女真人破坏了我们和大漠诸蕃的结盟后,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攻打河北了。”
“凡事都有万一,万一我们在平定东南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和大漠诸蕃的盟约又给女真人破坏了,金军再次南下攻击,我们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董小丑劝道,“总帅的策略就是预防万一,我们不能在这件事上因小失大。”
“但你必须要考虑到,此刻朝廷与金国结盟,将遇到多大的阻力,将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罗思南摇头道,“当初汴京朝廷与金国议和,结果失去民心、军心,失去了一切,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董小丑听到这句话,也犹豫了,也知道罗思南为什么要把自己留下来单独商量了。中原那边刚刚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朝廷这边就急不可耐与金国议和,这事要是泄漏出去,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可想而知,朝廷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威信可能瞬间被摧毁一净。
考虑良久,从整个天下大势出发,从尽快统一中土出发,董小丑还是认为李虎的考虑正确,当前的确要尽快与金国议和。
“我们不能不考虑总帅的意见……”董小丑委婉说道。
“他在制定这个计策的时候,中原大战还没有结束,他根本不知道中原大战以全歼山东金军而结束,假如他知道中原大战是这个结果,他还会考虑议和金国吗?”罗思南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董小丑的话。
“你的担心非常有道理,朝廷公开议和,势必导致天下人的指责。”董小丑随即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我们可以派人秘密议和。“
“但这如何瞒得过朝廷?”罗思南苦恼地说道,“我们的对手都躲在暗处,假如真相被他们揭露出来,四下传播,那大帅和我虎烈人的威名必将严重受损。”
董小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罗帅现在在大同,我们可以请他出面,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这怎么可能?”罗思南说道,“金军遭遇重创,虽然可能迫于形势愿意和我们议和,但空口无凭,我们必须拿出议和的诚意,答应女真人的一些不合理的非份要求,这样女真人才会答应议和。请问,我们拿什么出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当我们兑现这个诺言的时候,又如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董小丑皱眉沉思,想了片刻,说道:“你看,我们拿战俘来做为议和的诚意怎么样?”
“战俘?这一仗结束,我们能缴获多少战俘?”罗思南苦笑道,“中原战场上的那帮人,从岳飞开始,一个个把女真人恨得咬牙切齿,打起仗来不要命,杀起蕃人来更是眼睛都不眨。你可以想像一下,他们能缴获多少女真人?他们抓住女真人的将帅会留着不杀?”
“战俘肯定会有,不过是多少的问题。”董小丑听出来罗思南有些松口了,急忙趁热打铁,“过两天我们就知道中原大战的具体战果,不出意外的话,近万俘虏还是有的。有了这些战俘做交换,用他们来表达我们的议和诚意,相信焦头烂额的女真人肯定会答应。”
罗思南迟疑不决,董小丑却连番劝谏,最终,罗思南接受了董小丑的建议,书告罗青汉,请他秘密和燕京的完颜杲接触,尽快与金国进行谈判,看看有否议和的可能。
======
第915章 张浚的选择()
长安的圣旨传递到开封的时候,王渊已经率军出发了,而罗兰也带着选锋军南下攻打应天府。
岳飞即刻上奏,把中原大战的最终战果以及镇戍中原、收复山东和南下攻打江淮的相关策略和具体部署详细告之。
九月二十日,岳飞率主力大军离开开封,直杀应天府。
应天府距离宛亭战场不过两百多里,东南宋军一直密切关注,此间张浚也曾动过心思,想出兵北上以为牵制,帮助山东金军杀出虎烈军的包围,但吕颐坚决阻止,认为河北金军势必要予以援助,双方会杀得血流成河、两败俱伤,这对东南有好处,所以还是坐山观虎斗为上策。然而,就在宛亭战局僵持之际,从杭州送来皇帝的圣旨,命令张浚退守应天府,命令辛兴宗率军南下扬州,会同江淮各军围杀孤军深入的虎烈军,确保长江防线的安全。
张浚在雍丘战败后,并没有即刻上奏朝廷,而是拖了几天,直到虎烈军在广济渠南岸包围了金军之后,他才上奏江宁,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辛兴宗、王德等人,并指责山东金军配合不利。这份奏章估计已经送到了江宁,但皇帝在杭州,还不知道前线大败,而这份圣旨显然是在雍丘大战期间发出来的。皇帝下达了和江宁截然相反的命令,不但叫张浚退守,还叫辛兴宗率主力到江淮围剿虎烈军,由此可见杭州和江宁两地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皇帝根本不同意江宁的主动防御策略,为了确保东南的安全,他要弃守应天府,集中兵力戍守江淮两道防线了。
张浚自雍丘战败后,心态就彻底变了,变得和当初的辛兴宗一样,急切盼望着杭州的圣旨,希望通过老皇帝的保守策略挽救自己的仕途。他已经败了一次,如果不是吕颐献计,隐瞒战败的事实把金军诱到了开封,继而迫使虎烈军转移战场,把主力调到广济渠一线围杀金军,此刻应天府可能已经丢了,自己即使想推卸责任都找不到理由。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金军突围了,岳飞再度率军南下攻击,他还是守不住应天府,完颜挞懒势必仇恨他在金军生死存亡之际袖手旁观,也采取观望之策,而江宁自顾不暇又不可能给他援助,如此应天府必定丢失,他也就彻底完了。所以想来想去,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放弃应天府。现在老皇帝的圣旨来了,虽然没有明确下令放弃应天府,但既然把辛兴宗的主力大军调走了,这摆明了就是要放弃应天府,不过需要张浚来承担这个罪责而已。
张浚大为恼恨,他绞尽脑汁想摆脱罪责,谁知杭州的老皇帝和童贯根本无视他的存在,已经把丢失应天府的罪责早早给他背上了。张浚为此怒不可遏。雍丘大败,主要责任应该是江宁的,在虎烈军奔袭江淮之际,江宁不是从淮河以北调兵回援,而是命令他率军北上攻击,这根本就是个错误的决策。现在杭州下令放弃北上攻击之策,转而调兵回援,杭州和江宁公开斗起来了,童贯和宇文虚中的矛盾公开化了,他却成了牺牲品,这太不公平了。
张浚的仕途算是完了,他高居上位的日子所剩无几。吕颐有心无力,想帮忙也帮不上,只能表示同情。江淮形势危急,江宁岌岌可危,救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虽然辛兴宗不在了,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