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非常高兴,这不禁让他暗自惶恐,担心遭到李虎的黑手。这个人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
李虎把义军所有机密尽数相告,这令马扩三人深切感受到李虎回归天朝的诚意,这种诚意正是大宋皇帝要的,也是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
马扩知道李虎的秘密,自然知道李虎为什么有这种诚意,而赵良嗣和李纲不知道李虎是一个大宋人,所以从他们角度看来,李虎一则是出于生存需要,二则是出于祖祖辈辈回归天朝的愿望,但不管怎么说,李虎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坚定皇帝北伐的信心。
马扩和赵良嗣知道时间紧迫,随即决定第二天就返回大宋。马扩留在登州,一方面负责传递两地消息,一方面负责两地回易,确保义军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所需的物资。赵良嗣则带着李虎的书信,日夜兼程赶回汴京,禀奏皇帝,请求皇帝即刻着手准备北伐一事。
北伐事关国祚命运,需要倾尽国力,君臣上下齐心固然重要,但如何确保完成这一策略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皇帝不但要有决心和气魄,更需要一帮精兵强将的鼎力相助。可惜的是,在李纲看来,皇帝身边都是一帮祸国殃民的奸佞,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纲连夜拟写奏章,恳请皇帝在北伐一事上务必用人以贤。北伐策略虽然正确,但仅仅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若想把它变成现实,还需贤能之士的聪明才智。马扩和赵良嗣劝说李纲不要上奏了,写了也是白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坏事。
一路行来,两人对李纲也逐渐了解了,知道他为人刚直,不是趋炎附势之徒,之所以被梁师成看中,不过是有利用价值而已。此次他奉旨出使辽东,不是梁师成举荐,而是蔡京安排的,其用意是想把他赶走,如能借刀杀人,当然更好了。李纲位卑权轻,命运都被别人所控制,无奈之下也只有豁出去了,如今人在辽东,他更不怕了,在奏章中把蔡京等人骂得狗血淋头。
=
李纲牛脾气上来了,马扩和赵良嗣没办法,只好代其上奏。
凌晨时分,马扩悄悄把李纲喊醒了。他辗转难眠,想了很久,仔细权衡后,还是决定把李虎的秘密告诉李纲,免得李纲在全无防备之下,不慎泄露了李虎的身世,导致北伐出现重大变故。
“你知道河北相州的安阳都有什么名人吗?”
马扩深夜把人喊醒,张嘴就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这让李纲有些晕乎,“历史名人,还是本朝名人?”
“本朝,宰执大臣。”
“韩琦,李清臣。”李纲说道。
韩琦太有名了,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就是由他和范仲淹、富弼主持的,但到了神宗朝,他却由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一个因循守旧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李清臣以才学闻名,韩琦非常欣赏他,把自己的侄女儿嫁其为妻。仁宗年间中进士。欧阳修壮其文,把他于苏轼相提并论。神宗元丰年间为宰执,复新政,锐意改革,是有名的改革派。今朝皇帝继承大统后,重用蔡京。蔡京也是个改革派,对王安石十分敬仰,对新法也很有研究,可惜这个人热衷权术,喜欢做墙头草,为人所不齿。蔡京早年曾和李清臣结下仇怨,做了宰相后,他乘着驱逐元佑党人的机会,大肆报复昔年的仇家,李清臣首当其冲,连遭打击,活活气死了。
“你知道李清臣的后人如今境况如何?”
李纲摇摇头,这个他不知道。“元佑党人案”由皇帝亲自发动,惩处极其严厉,牵连甚广,并且两次将“奸党”之名刻碑诏告于天下,两年后因为星变才下旨毁弃了“元佑奸党”碑,并允许一小部分元佑党人的子孙恢复士籍,改过自新。但因为打击太过,很多元佑党人已经家破人亡,他们的子孙后代大都流落他乡,杳无音讯。
马扩突然提到元佑党人李清臣的后代,这让李纲非常奇怪,所以他急忙问道:“你为什么突然说到了李清臣?”
马扩犹豫再三,咬咬牙,郑重说道:“你发誓,我们之间的谈话,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皇帝。”
李纲吃了一惊,愈发好奇,当即发誓。
“李虎就是李清臣的孙子。”
李纲骇然惊倒。
=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93章 一剑封喉 前车之鉴()
第九十三章前车之鉴
李虎是李清臣的孙子?这真是匪夷所思,太不可思议了,尤其可怕的是,这件事一旦揭穿,北伐必定产生重大变故。
“你有证据?”李纲呆了半天,好不容易压制住心中的惊骇,低声问道。
马扩点点头,把自己去年出使金国,被黑山义军抓到山里,巧遇李虎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李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是大宋人,非要跟着我一起回大宋,我当然不会相信他这番鬼话。后来李虎指挥义军攻占龙化后,再一次对我说到这件事,我就不能不考虑它的真实性了,所以我回到汴京后,马上派人到安阳调查。李清臣的后人遭遇都很惨,儿孙全部被流放边荒,至今没有音讯。”
李清臣和韩琦是亲戚,通过韩家,马扩了解到一件事,李清臣有个义子,这个人叫李长浩,非常有才华,在李清臣出任宰执光复新政的时候,出了不少力,哲宗皇帝还曾数次召见他。元佑党人案爆发之前,李清臣遭宰相曾布打击,出知大名府,李长浩一直陪在左右。元佑党人案爆发后,李清臣气死,李清臣的四个儿子因罪流放,李长浩则不知所终。据李清臣的大舅子说,李长浩一直未婚,没有子嗣,但李清臣去逝那一年,他的小儿媳妇生了个孩子,小名叫虎子,李清臣把这个孩子过继给了李长浩。
李虎的老爹就叫李长浩。李虎因为年纪小,再加上李长浩有意隐瞒,李虎对自己的家世所知有限,仅仅知道自己是安阳人,祖父曾做过大官,因遭到仇人陷害,家破人亡。从李虎的年纪,祖籍,父亲的名字,祖父做过大官,逃亡的年代来推算,这个李虎就是李清臣的孙子。
“你常驻锦州,和李虎朝夕相处,而且据我看,李虎对你的印象非常好。”马扩说道,“不出意外的话,李虎闲暇时,极有可能旁敲侧击,问到安阳老家的事。你不知情况,肯定会说出李清臣,说到元佑党人案。李虎非常聪明,一听就明白了。你可以想象,假若李虎知道自己的仇人就是当今皇帝,就是宰相蔡京,他会作何反应?即使他心念故土,记着自己是个中国人,继续为北伐而尽心尽力,但将来会发生什么?”
李纲呼吸急促,略感窒息,大汗淋漓。这个事情太惊人了,而它的后果更惊人。
“将来会发生什么?”李纲厉声问道,“你说将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事怎么瞒得住?安阳只有韩琦和李清臣,而李清臣因为变法而著名,声名显赫,李虎随时都有可能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不是小孩子了,他是辽东义军的首领,不论从辽东义军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他自己的仇恨出发,他都会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肯定不利于大宋。这件事你应该禀奏皇帝,你怎能擅自隐瞒,影响皇帝决策。”
“那你说怎么办?”马扩也冷声质问,“朝廷的现状你难道不知道?除了皇帝和蔡京一帮主战大臣,有多少人能把未来的形势看得清清楚楚?难道真要逼着皇帝坐山观虎斗?以辽东目前的形势来说,正是我大宋收复故土,重建中原屏障的最好机会,一旦失去,不论辽东是维持现在的辽金对峙,还是女真人顺势崛起,中原都将战火连绵。皇帝说得很清楚了,维持百年盟约的基础已经变了,这个盟约即将崩溃,百年的和平马上就没有了,大宋如果再不乘机收复燕云,那将来怎么办?”
“但问题是,假如李虎在北伐成功之前,知道了这件事,并因此改变策略,我们怎么办?”李纲无奈问道。
“你既然留在李虎身边,那你就应该想办法阻止李虎了解自己的身世。”马扩说道,“明年冬天,大宋一定会北伐,有李虎相助,北伐一定会成功。只要北伐成功了,大宋收复了故土,重建了中原屏障,那时候就算李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又能怎么样?”
“你不要忘了,李虎已经是藩镇了,这件事可能造成藩镇之祸。”
“以大宋的实力,还惧怕藩镇之祸?”马扩不以为然。
“这里是辽东,是李虎的根基之地。”李纲对马扩的态度大为不满,“你想想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的?石敬瑭当年又是为了什么才出卖燕云十六州的,我们有前车之鉴,怎能重蹈覆辙?”
这句话正中要害,马扩垂首不语,彷徨无策。如果李虎变成了第二个石敬瑭,那就太可怕了,大宋两百多年的努力,旦夕间尽数化为乌有。
李纲想了很久,也是无奈摇头。他做梦也没想到,辽东的事竟然如此复杂。
=
马扩没有据实禀奏,主要是从朝堂的角度考虑,为了能够成功北伐,他没有错,但这件事充满了变数。
李虎是李清臣的后人,假若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该如何选择?像他的祖父一样,做个忠臣,继续报效大宋,还是像石敬瑭一样,做个遗臭万年的罪人?或者,乘着天下大乱之际,逐鹿中原,图王霸之业?
假若皇帝和蔡京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又该如何选择?是亡羊补牢,即使纠错,恢复李清臣清白之身,恢复李清臣元丰党人的身份,给李清臣彻底平反,还是坚持错误,让李清臣继续蒙受不白之冤,戴着“奸党”的罪名永世不得翻身?
很明显,皇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再说把元佑党人打翻在地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误,不过手段太过激烈而已,如果恢复了李清臣的清白,等同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皇帝做不到。
同理,蔡京更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一旦承认错误,那就什么都完了,朝堂上的对手会借此机会把他打翻在地,所有的仇人都会跳出来,把他撕碎,更有可能如法炮制,把他的罪责刻在石碑上,立在各地州县的府衙前,让他永世不得超生。
死局,这是一个死局,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
退一步说,就算李虎愿意承继祖宗遗风,放弃仇怨,一心一意做个忠臣,皇帝和蔡京也绝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李虎是个藩镇,因为李虎的实力威胁到了他们的安全,他们会以镇制藩镇为借口,把李虎逼上绝路,把李虎逼成奸臣。
当年的石敬瑭就处在这种绝境,当他决定出卖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他难道不痛苦?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将留下千古骂名?但他不愿放弃生存,更咽不下心里的那口怨气,就算他为了中国抹脖子自杀了,他也是一个罪人,一个遭人唾弃的奸臣,既然如此,何不干脆做个奸臣,把那帮无耻的中国人碾成齑粉,让那帮无耻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后代饱尝痛苦。
人都有良知,但良知丧尽之后,人就会毁灭,毁灭自己,也毁灭这个令他极端仇恨的世界。
李虎现在还有良知,但李虎是个血腥的屠夫,但他被人逼上绝境的时候,他的毁灭力同样会让这个世界为之战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