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军最快要到明天中午才能撤完,但那是指百姓和辎重,军队至少要到明天晚上才能撤完。
明天中午,高缘的后军正在撤往成州的路上,义军为此要阻截辽军,等到后军撤回来后,义军才能全部后撤,但耶律淳会在后面追。他有十万军队,而义军会师后也不过五六万人,马军更没有辽军的多。从成州到宜州,两百多里,一个逃一个追,一个兵少一个兵多,一个带着大量人口和辎重,行动缓慢,一个则疾如狂飙,胜负可想而知。
=
罗青汉和董小丑早在兴中府举旗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南下黑山的困难,这也是他们要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救援,一路东进打通道的原因。
两人本准备在成州和蒺藜山一线打一场血战,把李虎和义军救出来,然后一起飞速南撤。在他们的计策里,没有考虑追随义军的四十多万汉人的安危,他们已经放弃这些人了,因为形势不允许,能把李虎和几万义军救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虎带着义军突破重围,杀出来了。两人拜服之余,并没有太多喜色,相反,他们愁眉不展,心事重重。
义军突围成功,四十多万汉人随同南下,撤退速度非常缓慢。从李虎的口气里听得出来,他绝不会放弃这些百姓,如此一来,义军只有捱打的份。义军本是一头下山猛虎,因为带了四十多万百姓,猛虎变成大肥猪了。辽军追杀而来,等于野狼追肥猪,想不死都难啦。
=
帅府官员、各军将领,个个都是愁云满面,会师的激动和喜悦没有了,心里只有紧张和惶恐。
唯独李虎依旧笑容满面,谈笑风生。两支义军会师了,要庆祝,大家回城,开怀畅饮。
回城的路上,正在撤退的百姓看到虎王大旗,看到从西南方向走来的大军,兴奋不已,扯着嗓子吼,“虎王,虎王……”欢呼声冲天而起,随即传遍了山道,山峦,城池……很快,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巨大的叫声犹如呼啸飓风,掀起了阵阵狂澜,震撼在天地之间。
欢呼声猛烈撞击着怨军将帅的心灵,他们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李虎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种拥戴、这种尊奉、这种荣耀、只有真正的王者才能享受,而李虎就是王者。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王者归来,复汉有望。
北上的怨军六个营在城外驻扎。李虎下令,酒肉犒劳,以慰辛苦。怨军将帅们随同李虎进城,到帅府行辕庆贺会师。
=
李虎把罗青汉请到了偏屋。
李虎不知道如何开口。
罗青汉不负众托,把怨军策反了,这同样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但罗青汉把它完成了,并且在义军最困难的时候,带着怨军前来会师,把义军从死亡的深渊里拉了出来。此次南下,义军若能取得一个好结果,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罗青汉居功至伟。
说句实话,辽东义军能够重新崛起,罗青汉、罗家和黑山军功不可没,尤其是李虎本人,他能有今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罗青汉一力促成。如今变成了一家人,有些话就不要说了,心里有算就行,但罗中原阵亡这件事,李虎必须有个交待,否则可能会引起误会,留下祸根。
老罗可不是一般人,放眼看看义军,以资格论,他的资格最老,和他比肩的也只有董小丑、董仲孙和铁鹰。当年李弘大起义,他们要么是一方主帅,要么是李弘的亲信,而张高儿、霍六哥等人都是这两年举旗的,过去也不是出自虎烈川,所以资格差远了。以战功论,他从虎烈川举旗开始,就带着黑山军鏖战于白山黑水,屡败屡战,不死不休,整个义军就他的战功最大。以名气论,他的名气更大,辽东人谁不知道铁汉?铁汉就是罗青汉,悬赏他的告示一直就在各州县的城楼上贴着,贴了五六年了,谁不认识他?
辽东义军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罗青汉就是一面大旗,只要他在,那就说明辽东汉人还在造反,辽东汉人还没有被打倒,还在战斗,而李虎这面大旗是王者大旗,你王者大旗的号召力再大,也要罗青汉这种人的大旗护卫四周,否则你玩个屁啊?
=
罗青汉自走进这间屋子后,就一直站在窗边,望着沐浴在暮色里的群山,负手而立,神情凛然,沉默不语。
他知道罗中原死了。他是什么人?当高宝龙说到虎啸台一战,黑山军损失惨重,文远、胡雷先后战死,高浩、黄永身负重伤,却唯独没有提到罗中原的时候,他就知道罗中原死了。其后张高儿等人看到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这是破天荒的事,这是为罗中原的死而施礼。小罗兰看到老爹后,两眼就红了,这孩子懂事,说姐姐虽然伤重,但性命无忧,绝口不提罗中原,这也是破天荒的事。
心痛,心痛如绞。自己有五个儿子,三个在战斗中死去,如今罗中原又死了,只剩下一个罗兰了,但自己既然举旗了,既然认定要杀虏复汉了,这个代价就必须付出。
这些年,义军将士死了多少?但辽东的汉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自己的儿子也是辽东的汉人,也是义军的勇士,也是战死沙场,他们和所有阵亡的义军将士一样,死得其所,死得荣耀,死得堂堂正正,即使在地狱做鬼,也是汉人的鬼。
虽然悲痛欲绝,但也为儿子们骄傲,为儿子们自豪,我罗青汉的儿子,就应该这样无畏无惧,就应该这样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他葬在哪?”罗青汉突围问道。
李虎吃了一惊,没想到罗青汉竟然已经知道了。李虎很敬佩,罗青汉就是罗青汉,出生入死的人,就是不一样,儿子死了,他还能保持镇定,一直神色如常。
“虎啸台。”
李虎犹豫了片刻,想解释一下,但还没等他开口,罗青汉先说了,“我还有一个儿子,罗家还没有死绝,还能战斗。”
罗青汉缓缓转身,望着李虎,神情异常冷肃,“你不能让他白死了,也不能让成千上万的将士白死了,你要带着四十多万人杀出重围。”
李虎心头一阵激动,铁汉就是铁汉,辽东义军正是因为有这些悍不畏死的勇士,才能重新站起来,重新崛起。
“我要再打一仗。”李虎神色坚毅,斩钉截铁。
罗青汉心神俱震,两眼蓦然瞪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这种形势下,还要再打一战?拿什么打?
支援而来的怨军只有六个营,两万多人,一路兼程而来,疲惫不堪,而虎烈、黑山诸军连番恶战,损失惨重,将士们更是精疲力尽,尤其可怕的是,蒺藜山方向的战斗还在继续,还在阻截金人,这时候李虎还要再次两线作战,还要和耶律淳决战,完全是疯狂之举。
“我需要你的支持,鼎力支持。”李虎躬身恳求。
罗青汉望着他,两眼渐渐露出凛例杀气,此时此刻,义军已深陷绝境,只有背水一战,方有一线生机,一直以来,义军缺少的就是这种无畏的勇气,就是这种永不放弃的坚韧,“好,再打一仗。”
=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19章 一剑封喉 神灵佑护()
再打一仗?
各军军帅,帅府主要官员,目瞪口呆。
屋子里的气氛突然变得非常压抑,非常沉重,除了急促的呼吸声,再也听不到任何声息,一片死寂。
此刻金军援兵已到,正在猛攻蒺藜山,而辽军援兵就在百里之外,十万大军,正铺天盖地杀来,这时义军唯一的选择就是撤离,已经成功突围了,当然有多快跑多快,实在不行就丢掉百姓和辎重,保住军队,谁料到,李虎不但不撤,竟然还要和辽军打一仗,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李虎有骄人的战绩,有王者威望,现在恐怕有人按捺不住,要拍案而起了。
李虎目视柴云,“你把当前的形势说一说。”
柴云站了起来,心里还在极度震骇当中。他虽然建议李虎把成州让给金人,但那只是为了挑起辽金两军的厮杀,给义军撤离争取时间而已,攻击辽军的念头他想都没想过。李虎就是一个赌徒,每到危急时刻,李虎的赌徒本性就暴露无疑。过去没本钱,空手套白狼,现在有本钱了,李虎更加肆无忌惮,想怎么赌就怎么赌,根本不顾眼前的形势,也不顾义军的实际情况,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
柴云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为了能让军帅们阻止李虎的疯狂,柴云还故意把形势说得很严重。
辽国皇帝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而东征之议只是宫帐权力斗争的一次妥协,随着义军在蒺藜山取得胜利,突围南下,辽宫帐的国策会再度发生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内,辽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义军。
此次义军南下,终极目标是在幽燕打下一块地盘,然后背靠大宋,攻城略地,据幽燕之地,图王霸之业。辽人当然清楚义军南下的后果,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予以剿杀。
就当前形势来说,义军当务之急是南下黑山,到黑山有两道阻碍,一是大灵河的宜州,二是小灵河的锦州。只要突破了锦州,义军就能在黑山站住脚,然后以黑山为根基,向南攻幽燕,向北击中京,向东则威胁东京,出海则可与大宋相联。
现今董仲孙正率军沿大灵河东进,攻杀黔州、宜州。从奚王萧干的东路部署中可以看到,黔州和宜州的军队都被调到了蒺藜山防线,那是两座空城,不出意外的话,董帅可以轻松拿下。
“诸位请看锦州。”
柴云手指地图,详细分析了地形,“辽军只要在锦州部署重兵,把义军挡在小灵河北岸,义军随即陷入绝境,被彻底包围。”
“现在驻防锦州的军队有五万,这支军队以辽兴军为主,统帅是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
“这支军队是为了辽军东征,从南京道的平州出发,经榆关到达锦州的。蒺藜山大战的消息传到宫帐后,东征之议肯定废止,这支军队正好可以拿来围剿义军了。”
军帅们一听锦州有五万辽军,无不骇然色变。如此说来,南下黑山,必陷死地。
=
李虎站了起来,“所以说,要破此死地,必须在成州打一仗,击败耶律淳。”
这话有道理,正确,把耶律淳打败了,辽军就无法前后夹击义军了,但关键问题是,你打得过耶律淳吗?耶律淳的十万大军里,有宫帐军,有燕云民兵,有中京道的侍卫亲军,有奚军,有诸蕃比如敌烈、阻卜、乌古等蕃军,都是辽军精锐之师,实力太强了。
怨军人数虽多,但实力并不强,它的组建主要是解决辽东饥民问题,其实就是一支民兵,属于准军事,预备役军队,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俸薪待遇,和侍卫亲军都有天壤之别。
至于突围南下的义军,已经伤亡惨重,虽然临时用俘虏补充了,但那纯粹就是凑人数,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一仗,义军没有打的实力,根本没办法打。
李虎当然也清楚,但不打也得打,你要是不打,南下就是走进死地,迟早败亡,苟延残喘而已,没什么意义。你只有在这里打一仗,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