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很来气。还有就是不会洗衣服,乱丢东西,从不收拾屋子等等,好多问题出现了。他感到很累,也为此发火,但是无济于事。发一次火,状况能好转三天,到第四天还是老样子。为此他由衷的感到无奈,曾经有一个月不和妻子说话。
他说自己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离婚算了。两个人生活还不如一个人自在,没有得到关心反而要多照顾一个人,太累了。他和我诉说的时候,我认为他是小题大做,大男子主义。还不停地教育他应该如何对待妻子。但是很快,我发现我错了。
接着第二个人和我有了同样的诉说。
甚至两人说的话好像是事先排练好了一样,如出一辙。
这个人叫他小B吧,是我小孩好朋友的爸爸,也生长在农村,很有主见的性格。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富家小姐,人长得很漂亮,两个人是在一个单位工作时认识的,属于自由恋爱。
他告诉我,其实夫妻间实质性的问题没有,都是来自于生活上的小事。他们的孩子如果让外人看来,像没有妈妈照顾的一样。妻子不做家务,但也不是事业型的人,每天就喜欢打扮自己,家里总是乱糟糟的。他和孩子没有最基本的照顾,小B两年前就提出了离婚,但是为了孩子,最终放弃了。从他的话语中听得出,他生活的很痛苦。
我曾问他们,是否努力想办法改变过?他们都说没有用,所有的办法都不起作用。我很困惑,究竟该如何帮助他们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也想请您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又将如何才能使今后的生活幸福?(安静)
“完美婚姻”里的另类第三者(1)
完美的结合
在我们所知的豪华婚礼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礼算得上风光一时。那是白马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合。王子年轻富有,公主善良美貌。这对夫妇果然不孚众望,婚后出双入对,家庭生活美满,并很快有了两个儿子。公主不仅亲自抚养孩子,尽母亲之责,而且热心公益,是个兼有美貌、才华、善良、责任感于一身的女人。
然而,事情的发展偏偏不如人意。媒体先是频频曝出两人不和的消息,继而又传出各有情人的丑闻。随之而来的是分居,然后离婚。
应当说,这对夫妇离婚所冒的风险比之普通家庭要大。
在此之前,英国的一位国王就因执意娶离异妇女而失去王位。而英国的一般公众对戴安娜的热爱远超过王储。与沉闷木讷的王储相比,戴安娜不仅是未来的国母,且是时尚的代言,具有明星般的光芒。在这种情况下,查尔斯离婚不仅为多数民众无法接受,或许还将威胁到他王室继承人的地位。当然,戴安娜的代价也不低,她将失去王室地位。
但两个人仍旧选择分手。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贵为王储和公主组成的家庭,服务警卫随时陪侍,根本不是网友们在讨论中提到的“保姆和小时工”的问题。即使戴安娜亲自抚养孩子,想来她本人也不会做那些洗洗涮涮的事情。就是说,他们之间不存在由于家务无人做而影响感情的问题。
第三者 爱 尊重 理解 包容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这对童话般婚姻的夫妻最终分手呢?
换言之,放着如此貌美、如此有公益心、又如此尽母亲之责的妻子不爱,查尔斯身边的第三者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呢?
卡米拉是一个已婚女人,一个年龄比查尔斯还大的女人。从照片上看,是个脸上已颇多皱纹、在社交场合显得不那么自信的女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使查尔斯宁愿冒舆论的质疑、教会的保留、公众的反感甚至失去王冠的风险,以极为执拗的态度将她迎娶到身边。
以查尔斯的身份,他的身边不会缺少美女的包围。
然而,他最终选择的还是那个并不漂亮的女人。
据说生于王室的查尔斯,童年很少温馨的母爱。卡米拉不仅与他有同样爱好,而且从心底里欣赏他,爱惜他,时时给他男人的自信和女性的关爱。
而这温暖恐怕正是查尔斯渴望的家庭幸福。
大量时尚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明星们拖着曵地长裙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相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行动不便的衣裙脱掉。而那些几寸高的鞋子因其使人更挺拔也更性感,即使再不舒服甚至添累,穿着它们的人也要在相应的场合保持“轻松”的微笑。
美丽也有代价。美丽是盛筵的招牌。
但走路上班过日子,则一定会以舒服为第一。
自从我以婚恋为主题写了若干博客,不少朋友来信请求帮助。我常常“心硬”地告诉他们,那些对于自己“令人心碎”甚至“痛不欲生”的情节,在他人看来往往平常平淡,是生活中屡屡发生的故事。婚姻出现问题,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全看当事双方对感情、事业与家庭的把握。看重这个,就可能丢弃那个。得到了东,就意味着失去了西。
即使最美满的婚姻也会磕磕碰碰,也会有外人不知的纠缠和琐碎。
因此,即使你的婚姻在经济上已使你有足够的实力不作家务,但婚姻并不会因此而入了保险。爱、尊重、理性、包容乃至更多的东西渗透着那些和美的家庭。
这样看来,幸福的婚姻似乎很容易得到。
但真正得到,又并不像想像得那么容易呀!
幸福的婚姻 保姆 小时工
以上议论起因于我的另一篇博客:《娶了漂亮的富家小姐怎么办?》
一位朋友讲述两位男友遭遇同样问题,娶了漂亮的富家小姐,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幸福。果然是热点,许多朋友参加讨论,不仅有评论留言,还写下文章。有兴趣朋友可跟随文章的链接,详细看相关议论并由此进入朋友们有趣的博客。我随手摘出了几则议论——
“我也不会做家务,但家里一直请了保姆。其实真的很简单,一个保姆就OK了!另外,做家务是女人的天职吗,男人怎么不能做?这个世界男人的要求太多了。贤惠的嫌不漂亮,漂亮的又嫌不贤惠,难道我们都是全能选手吗?我们既要美貌与智慧并重;又要上得厅堂,入得厨房;还要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你们自己又何其完美?不过是贪得无厌罢了!”
“爱离就离,什么年代了,还当女人保姆阿。觉得家里乱就自己收拾。不想收拾了要么请钟点工要么就乱着,干吗埋怨老婆啊。老婆就该刷碗洗衣服收拾屋子? 娶城市女孩就该料到的嘛。离婚?你还浪费人家青春呢。我要有女儿就坚决不让她做家务,谁见过公主做家务的?”
“对女人要求怎么那么高?现代社会,女人同样面对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家务活需要两个人一起分担。如果想找做家务的,找个保姆不就解决了。”
“完美婚姻”里的另类第三者(2)
“凭什么做家务是女人的责任,没本事就别娶富家小姐 。”
——以上颇能代表部分年轻女性的观点。
而下面的议论则显然是男性立场——
“如果说自己的妻子不懂得如何关心你,照顾你,也不帮家里做什么家务。那么爱情又附着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说做一下家务,照顾一下丈夫就是一个会上床的保姆,那什么都不做,也不关心照顾丈夫的话,妻子不就是一个只会上床的玩物了吗? ”
“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知道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丈夫:
在他失意的时候,要用一颗母爱的心去包容他,去爱抚他;这时他是你的孩子。在他做出成绩的时候,懂得用一个朋友的眼光去赞赏他,用女人特有的温柔去奖励他;这时他是你的朋友。在他无助的时候,懂得去竭尽全力的帮助他,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时他是你的所有。在他忘形的时候,懂得用宽广的胸怀去融化他,谅解他。这时他是你的唯一。
每时每刻都能洞察到他的所需,读懂他的全部。”
最后这段留言每句话都有道理,放到一起又失于客观,恐女性无法接受。
那么,怎样保持双方的和谐,有了保姆和小时工就一定能保证婚姻的幸福吗?
()免费电子书下载
全职太太:粉领时代的诱惑(1)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口百惠几乎家喻户晓。那时中国刚刚开放,国产的文艺作品少而又少,大量日本影视涌进中国,山口百惠就是那个时代的日本偶像。据去过日本的朋友讲,当时日本各大城市的繁华商业街区、机场、车站处处可见山口百惠的大幅剧照和她代言的商业广告。
1981年夏天,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山口百惠突然宣布结婚,夫君即为银幕恋人三浦友和。这还不算,她同时宣布,婚后将退出娱乐界,专心相夫教子。
关于“退出”、“息影”、“告别”,近年来我们已看到太多,几成一个个闹剧。旧的信息还未消散,一个个新闻发布会上,光鲜靓丽的明星们又言之凿凿地宣布“复出”,开始人生的另一阶段。所谓“息影”、“告别”成为屡见不鲜的炒作手段。刚刚悲悲切切地告别,未几又热热闹闹地登场。
二十多年前,中国还谈不上所谓的“娱乐界”,只知道山口百惠此举引来日本的舆论大哗。我当时在报刊上看到一张照片:一群日本青年高举标语横幅游行,请求山口百惠不要结婚。横幅表达的大致意思是“山口百惠是大众的艺人”,“不可专属于某一个男人”。
当年的山口百惠不过二十三四岁,风华正茂。许多人难以理解,以她的成功,她的青春年华,她通过才艺获取的钱财,怎么可能舍得瞬间放弃?从少女时就习惯于站在聚光灯下的她,面对已被自己征服的巨大名利场,会甘心只做一个男人的妻子,在漫漫余生里专心家政?
许多人叹惋,觉得可惜了她的艺术天份。
许多人不信,认为过不了几年,她将无法忍受寂寞而重走“复出”之路。
然而二十多年来,山口百惠果然就这样决绝地退出公众视野,义无反顾地走自己选定的人生之路。
开始的一些年,常有好事的记者在其家门附近蹲守,希望获得大众感兴趣的轶闻。年复一年,儿子已生了两个,洗尽铅华的山口百惠一如最初对爱情的承诺,过着和普通全职太太毫无二致的生活。每日上街买菜,居家做饭,照料丈夫,养育子女。她再也没有回到那个曾给过她极大荣耀的舞台,真的谢绝了一切演出。只在儿子的学校里唱过歌,但那并不是演出,是家长与孩子们的联欢。
其间风传不少影视公司高薪诱其复出,但终归只是传言而已。
我无从得知山口百惠做出此种决定的心路历程。面对浮华的大千世界,她心中一定有过涟漪。我曾听过她的歌声,看过她主演的影视,清纯忧郁中透着执着和坚韧。她成名甚早,少女时已站在耀眼的光环下。我想,她在事业巅峰时做出的告别,应该是“曾经沧海”的成熟与淡定。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套用这句话:一个明星爱一个人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不爱他人。
艺人婚恋从来是娱乐界炒作的重头新闻,今天谁和谁好了,明天谁和谁又分手了。 以至于宣传一部新片,发一张新碟,有时竟会借助“绯闻”吸引公众。一些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