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醉枕江山-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一和尚道:“嗳我说,你怎么还鼓捣七星剑呐,你现是个和尚。”

    一浊以袖掩面,悄悄对他说道:“惭愧,贫道……”

    弘一打断他话道:“师弟!咱们师兄弟,现共有十五人,你刚入门,就排十六,咱们都是弘字辈,你是弘十六,得叫我们师兄。”

    一浊道长垂下头,眼含热泪,抽抽答答地道:“师兄,贫……僧,不会念佛家往生咒啊!”

    弘一揉了揉鼻子,问旁边那和尚:“弘六,你会么?”

    弘六道:“屁,我哪会呀。”

    统一挥手道:“行了行了,你会啥就做啥,继续,赶紧做完法事,跟着我们去见师傅。”

    一浊道人无奈,只得继续做起了法事。

    只见一个光头和尚,穿着一袭灰色僧袍,脚踏七星步,手舞七星剑,口中念念有词:“三清三境慈悲主,道经师宝大天尊,祥光初照下罗丰,接引亡者登道岸。云驭已降,鹤驾来临,法会大开,八卦高悬呐……”

    路人一片惊愕目光中,几个和尚念着道家度亡经咒,引着出殡队伍沿着建春大街向建春门方向走去……

    ※※※※※※※※※※※※※※※※※※※※※※※※※

    路边有些百姓还不知道那大和尚身份,免不了啧啧称奇,探问究竟。有人就道:“那大和尚是谁?怎地这般霸道!看他徒弟众多,个个都不似好路数,那老道怕吃亏,忍也就忍了,可这出殡人家可是杨郎中家啊,怎么也忍气吞声了?”

    “嘿!你还真是孤陋寡闻呐!你没听见那老道称呼那大和尚为怀义大师?你没听那大和尚说他来自白马寺?你说他是什么来头,嘿嘿!”

    “啊呀!莫非……那和尚就是薛怀义?”

    “嘘!人家名字也是你能叫?那是何等人物,就连天后侄儿武承嗣、武三思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尊一声薛师,不要说杨郎中已经死了,就算杨郎中还活着,也不敢这位爷面前指手划脚啊。”

    众人言语之间,便把这位白马寺主持事迹透露了出来。

    原来,这位俗家姓薛,法号怀义大和尚本名叫冯小宝,原是洛阳街头一个耍枪棒卖药江湖汉,因为体魄强健,容貌英俊,后来因缘际会,成了武则天面首。

    武则天得了冯小宝这样年轻强壮男人,心中大为可意,可他一个壮年男子,出入宫闱必然惹人非议,李唐宗室不是好道就是好佛,佛道两家高僧真人出入宫闱乃是寻常事,武则天就灵机一动,让他剃发出家了。

    武则天一道旨意,就让洛阳白马寺主持把位子让给了冯小宝。武则天本人是极重视门第,她武家本就是关陇贵族,因为爱极了冯小宝,又怕他出身卑贱,叫人鄙视,所以又想了个法儿,给他改名薛怀义,让他七拐八绕地和女儿太平公主丈夫薛绍挂上钩,成了薛家人,薛绍也要尊称他一声叔父。

    这薛怀义给武后效力,可不仅仅是床榻之上,他还当真是做过几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修“明堂”。

    “明堂”是儒家经典所记载天子布正之所,修建明堂对武则天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建筑那么简单,其中有着深刻政治意义,而这件庞大工程,就是由薛怀义设计、监造。当然,具体设计自然有专门匠人,可是薛怀义虽不学无术,腹中却有许多奇思妙想。

    这座“明堂”被他建造恢宏壮丽、气势不凡,足足有三十层楼高,成为中原有史以来为庞大一组宫殿建筑。这么庞大建筑,薛怀义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这还不算,他还明堂后面,建了一座高“天堂”。

    这“天堂”有多大、多高呢?“天堂”共五层,建到第三层时,就已凌驾于“明堂”之上,“天堂”中有一尊大佛,是依照武则天容貌建造,这尊大佛一个小手指上就能站好几十个人。

    许多读者或许《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这部电影中已经见识过这尊大佛神采。而这尊大佛,就放“天堂”之中,“天堂”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近来,薛怀义是威风,因为年初时候,武则天任命他为平道行军大总管讨伐突厥。薛怀义只是个卖药,他手下那些将领可不是吃素,突厥人听说唐军来势汹汹,便避而不战。

    薛怀义是真想跟突厥人打一场,结果草原上晃悠了几个月,也没找着敌人踪影,只好“凯旋”而归。武则天因为这桩功劳,又给他加封了一个二品辅国大将军,他气焰便加嚣张。

    只是或许是因为武后近来国务繁忙,很长时间没有召他进宫侍寝了,冯小宝别事都敢做,唯独不敢给武则天“戴绿帽子”,他一个精壮男人,无所事事,还能做什么?只好把自己旧日相熟一班泼皮都召到白马寺削发为僧,每日里酒肉不断。

    他自己做了和尚,就看不得别人长头发,平常人他也没办法,总不能把洛阳百万民众都剃成秃子吧,所以就拿道人出气。

    当然,薛怀义此举也另有深意,他看似粗鲁,其实也是个极聪明人,知道道家与李唐宗室密切相关,是保李唐,而武后想革李唐之命,因此需要扬佛抑道,他这么做,也是用他法子给武则天造势。

    因此上,自打他回了洛阳,每日里鲜衣怒马,驰骋街头,只要看见道士,一定抓来剃度做和尚,这个消息已经渐渐传开,那弘首观观主一浊道人业已有所耳闻,所以方才一看见他,就下意识地想躲起来,想不到还是遭了他毒手。

    杨帆和马桥随着看热闹人群往坊里走,一路听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有关薛怀义奇闻佚事,杨帆可从没想过自己以后能跟这个大和尚有所交集,所以也没往心里去。他现一心想要查,只有那个苗神客下落。

    p:扒衣服啦!投光推荐票,光光去睡觉!

第八十五章 憔悴青袍人() 
秋雨绵绵。

    常言道,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秋天雨,总会给人一种凄苦感觉。

    这场秋雨从早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到了午后仍不见停歇,秋意因此弥漫开来,天地间一片萧索。

    归德坊内,一条泥泞小道上,一个穿着淡青袍服,撑一把油纸伞人,正巷中踽踽独行。

    归德坊位于洛阳城南,长夏门边。洛阳东南角及长夏门定鼎门等郭城地区居民是比较少,因为这里距离繁华市中心太远,所以这里有大片空旷树木丛林,虽然圈城中,却从未经开发过,野趣盎然。

    因之,这里也成为东都一道风景甚美所,一些喜静文人墨客和部分仕途失意贪图房租便宜者,都会选择这一地区作为居住地。

    撑伞人出了小巷,面前赫然出现一片静静树林,树叶儿被雨浇得油亮油亮,整片林子都充满了幽静气氛,细雨仍飘摇,林中隐隐现出一角红色飞檐,踏着深青色草地走过去,当露水完全打湿了脚面时候,便会看到一座小楼。

    小楼倚坡而建,林木环绕,十分幽雅。楼前没立“旗望”,只是挑着一只酒幡,风雨中轻轻地飘摇着,此处竟是一处酒家。

    撑着油纸伞人没有停,径直向那酒家走去。

    滴水檐下,他收了伞,现出容貌来。这人已经有五十出头了,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生出密密皱纹,前浓而后淡一双眉毛,略显瘦削脸颊,微微带着些凄苦味道,不知是不是受了这秋雨秋风影响。

    他抬头看了看灰蒙蒙天空,叹了口气,便甩一甩伞上雨水,推开竹篾编制小门儿走进去。酒楼里很静,这时候连市中心闹市区走动人都少了,何况是这等幽静所。

    雨中酒客几如断魂,那酒博士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只剩下一个老掌柜,坐酒柜后面托着下巴打盹儿,客人推门进来,随之刮进一阵秋风,轻轻拂动了柜台上方悬着一串酒牌菜牌。

    酒牌菜牌都是竹制,被风一吹,相互碰撞,发出一阵叮叮当当响声,那老掌柜想是睡得熟了,竟然没有醒来。

    客人也不叫他,只是四下一扫,就见酒店一角,临窗坐着一个人,那人见他进来,便向他招了招手。这位年逾五旬客人便举步走了过去。

    屋角那副座位窗外,就是一片旺盛野草,虽是深秋,依旧长得茂盛茁壮。窗子支着,雨水浇上面,发出“淋淋”响声,然后再流到野草茎叶上,偶尔有风吹进来,拂动着那位酒客衣袂。

    那位酒客头发上束着丝制巾子,穿着一袭葛黄色团领袍衫,颌下有一部稀疏胡须,脸色微微有些发黄,但是看起来年纪并不大。葛黄袍子年轻人起身向他见礼,笑问道:“可是尤兄?”

    五旬老者微微颔首:“某正是尤浩洋!”

    黄袍年轻人微微一笑,肃手道:“尤兄请上座。”

    尤浩洋犹疑地瞟了他一眼,脱靴登榻,案几后面跪坐下来,黄袍年轻人也撩袍坐好,抄起酒杯,右手举杯,左手托底,向他行了一个很客气敬酒礼:“秋雨苦寒,尤兄请先饮一杯,祛一祛身上寒气,咱们再慢慢谈。”

    尤浩洋是被那个耳目人赵逾邀请来,赵逾下了一番大力气,终于找到一个有可能知道苗神客下落人,但是要想从这人口中问出苗神客下落却并不容易,尤浩洋只稍稍露了一点口风,索酬极高,赵逾便安排他与杨帆直接见面。

    杨帆乔装改扮了一番,便与他约定了此处会面。

    尤浩洋其实官职不高,他只是一个邸吏,进奏院里一个邸吏。

    进奏院就相当于后世各省设置驻京办事处,负责为省中大员做些上传下达事情。能京里设邸吏,都是一方诸侯,他们设邸吏主要目,并不是为了上报辖内情况,而是为了方便他们随时了解京里情形。

    那时代交通不便,讯息不灵,地方大员们岂能坐等只与自己有关消息经由朝廷方面传达过来,他们自然要安排一些情报人员京里随时打听朝堂上一举一动,这些人不但负责替地方大员打探朝中消息,也负责替他们联络京中权贵,交通感情。

    因此,邸吏是个很肥差使,地方大员们别地方都能省,却绝对不会邸吏资金方面小里小气,所以邸吏都是肥得流油,可是凡事皆有例外,尤浩洋这个邸吏,现过日子就比黄莲还苦。

    因为尤浩洋好死不死,乃是于阗都督府设立京进奏院邸吏。

    于阗本是安西都护府下辖一个军镇。

    贞观二十年时候,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向大唐请求和亲,李世民提出让他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为聘礼。乙毗射匮可汗阳奉阴违,表面答应,和亲后却不肯割让,大唐便动用军队强行接管了这些地方。

    于阗都督府就是那时设立,贞观之后,因为政局动荡,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罢四镇,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显庆二年,大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次年,四镇又恢复。

    咸亨元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四镇再罢。调露元年,大唐安抚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反叛,又重置四镇。三年前,唐军被吐蕃打败,四镇再次失守。所以,于阗都督府设立京这些邸吏就成了没娘孩子。

    他们是都督府设立京人员,不是朝廷直属官员,俸禄发放不朝廷,可现问题是,那些都督府也不知道是否有机会重设,谁还理会他们呢?这些邸吏就处于一个极尴尬境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