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参谋长,我们的弹药消耗的如何了”
沙恩霍斯特说道:“指挥部交待士兵们珍惜弹药应该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我们的士兵在这近一周的时间内损伤巨大,一万多人就这么打没了。”
就在德军指挥部有些愁云惨淡的时候,布吕歇尔又得到了一个新消息。本德尔指挥他的部队向后突围了。
布吕歇尔对此并不讶异,德军虽然在正面进攻受挫,但是实力毋庸置疑,奥地利人如果选择正面突围,前几天德军的惨状就要重演在他们身上。正面突围之后,北面是德国人的大纵深后方,得不到友军的支援,虽然战略上有一定作用,但是战术上没有可行性。
沙恩霍斯特说道:“也差不多了,奥地利人的弹药也差不多打光了。本德尔这会儿肯定是留下一部断后,打算全力突围出去,本德尔自己清楚,虽然好像局势对他有利,但是奥军不可能跟我们一直僵持下去,我们都不具备僵持下去的能力,奥地利人还不如我们呢。那么,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一鼓作气将后面我们的部队给突破掉,向南甩掉我们的大部队。”
布吕歇尔捋着胡子说道:“但是,这样他们在战略上就等于完全失败了,不能跟俄罗斯和普鲁士的军队进行合流,那么奥地利这次出战的意义就完全不存在了。”
沙恩霍斯特道:“俄普奥三国究竟还是貌合神离的,为别人火中取栗,奥地利人不会那么傻。这场仗就算打赢了,奥地利如果损失格外巨大,那么对他们的利益也是巨大损失。假设我们真的失败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俄罗斯,他们会更好地得到波兰的利益,并且打出自己的声威,其次是普鲁士,保住了国家的存在。而对奥地利来说,几乎是一无所得的。所以奥地利在三国之中,是最软骨头的。”。
707 华沙会战(五):焦灼()
战场上炮火连天,爆炸四起
奥地利人在面对布吕歇尔率领的正面攻势时,炮兵几乎是哑火的,很多炮兵阵地都被德军摧毁,可是当他们决意突围的时候,将所有的火炮集中起来,猛轰由负责敌后抄截的布劳茨将军率领的德军。凤凰,
如同奥地利在瓦尔卡做的那样,德军同样在这里经营出了一个小规模的堑壕防御体系,大部分德军虽然是菜鸟,但是在训练营里都教过如何去挖战壕,和如何在战壕里作战。奥地利炮兵猛轰之际,大部分德军都躲在战壕中躲避炮火,所以损失并不大。奥军趁机向德军发动猛攻,德军此时不得不顶着炮火,用手中的枪炮迎击奥地利人。
大批的奥地利士兵拖着他们的步枪,半佝偻着腰,快速地冲向德国人的战壕和工事。德军士兵们趴在战壕边,少数的机枪嘶吼着喷射出大量的子弹,普通的士兵们则端着栓动步枪砰砰地朝着敌人射击着。哪怕大部分士兵其实是第一次对付敌人,射术并不怎样,但是这种密度之下,还是让大批的奥地利士兵倒在了阵前。
从排队枪毙时代转过来的奥地利军队,绝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顶着枪火无畏地前行,到敌人鼻子跟前再开枪的,其实排队枪毙时代有人会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滑膛枪的准确度太过感人。而在如今这个战争模式下,火力密度和准确度都直线提高,对于士兵的杀伤程度也知县上升了。一个步兵营冲上来,能有一个连成功冲到战壕边都是烧高香的事情了。不过这个时候几乎全欧洲的军队都掌握了一个特殊的兵种,那就是宪兵。哪个家伙敢半途不冲锋了,宪兵们会直接将他们打死。
作为督战队的宪兵在战场上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奥军士兵不得不像海潮一般哗啦啦地拍向德国人的阵地。
一个年轻的士兵太过紧张,在开战后没有多久就打空了自己的所有弹药,他惊恐地问自己的班长,“没子弹了,班长我没有子弹了”
他的班长还剩下一些,正在有条不紊地射击着,他完全可以分给自己这个满脸雀斑的新兵一些,但是他看得清楚,这个家伙几乎是闭着眼把手里的子弹全打空了,连一根敌人的体毛都没打到。给他子弹完全就是浪费,他一把揪过这个菜鸟,在炮火中他不得不大声喊叫:“等那些奥地利的孙子接近了之后就特么给我扔手榴弹注意,你这个白痴不要把手榴弹掉到战壕里”
说着他放开这家伙,仍旧端着步枪射击。
菜鸟还是害怕,问道:“手榴弹只有两颗,扔完了呢”
班长看也不看他,拉动枪机再次射出一颗子弹,击中了一个奥地利人,嘴里说道:“那就用刺刀去戳跳下来的奥地利人的肚子”
兵力更占优势的奥军很快就打到了战壕里,德军士兵们在老兵的带领下用枪托、刺刀甚至牙齿跟奥地利人肉搏。这种肉搏是无比血腥的,但是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下,没有人是不拼命的。德国人有着坚定的信念,而奥地利人也有求生的意志,所以在此刻,没有人是退缩的。
德军很快从第二条战壕中派出了援兵,不过即便如此,奥地利人的兵力优势还是这样的显著。德国人难以避免地丢掉了两条战壕,不过奥地利人在进攻中也是精疲力竭,最终止步于第三条战壕,而为了推进这短短的数百米的距离,奥地利人付出了接近四千人的性命,还有大量的奥军士兵受伤。
德国将军布劳茨在部署中犯了几个错误,使得奥军取得了一定进展,尽管这些进展并不是特别致命。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布劳茨考虑了保存弹药,但是却忽略了战争的激烈程度,所以第一线士兵手中的弹药严重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奥军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大片杀伤奥军,最终在战壕中打空弹药,只能给奥地利人肉搏。
布劳茨很快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所以给面对奥军的战壕发放了超额的弹药。其实这些弹药的数量在唐军看来连普通战时消耗都不足,但奈何德军缺乏弹药的程度相当严重,只能这样做了。
奥地利人猛攻自己的后方,而布吕歇尔在接到奥军企图在后方突围的情报后,立即命令德军在正面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奥军留下来断后的部队防御也同样坚决,不过布吕歇尔在最后也拿出了赌命的气势,他将大规模的自动火力和炮兵都补充了上来,让德军在相比之前火力强大两倍有余的情况下对奥军进行攻击。
这种攻击是卓有成效的,一日之内布吕歇尔率领的德军就突破了奥军断后的三道防线,推进了五公里由于,而本德尔不得不从自己的主力中,再度分配出一部分兵力进行二次断后。
布吕歇尔手中的弹药已经严重不足了,他的一线士兵很多人甚至只能分到十几发弹药,尤其是机枪甚至只有一条甚至半条弹链,大批火炮无弹可打。不过布吕歇尔坚信奥地利人同样窘迫,因为在第二天,奥军对布劳茨部的冲击虽然规模提高了,但是明显火力出现了下降,很多冲锋奥军居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打过一颗子弹。
布吕歇尔判断,本德尔已经山穷水尽了。于是他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本德尔的断后部队,将本德尔的奥军歼灭。
然而在这个时候,本德尔并没有继续攻打布劳茨的后卫,却调头攻向了西侧的波兰人。科希丘什科虽然一直都在小心准备,但是波兰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弱了些,而且敌人来势突然,使得本德尔的主力部队成功突破波兰人民革命军的防线,从西线撕开一个口子,朝着西南方向退却。
尽管德军总体上对奥军造成了极大破坏,但是本德尔部仍旧有五万人的军力,对德军威胁还是比较大,如果不能将奥军歼灭,那么德军无法全心北向对付俄罗斯人和普鲁士人。。
708 华沙会战(六):战略()
但泽,岳震甫已经从荷兰来到了西普鲁士,跟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先期抵达的大唐陆军第三师的第8旅和海军陆战队第二团。&第八旅是一支乙种旅,也就是摩托化部队,虽然具有少量的战车和坦克,但并不是全机械化部队。真正的机步旅是第九旅,在之前的唐西战争中表现出色。第九旅还在船上,预计过几天之后到达。
岳震甫手中的另外一支军队,廓尔喀旅和欧洲旅已经进驻比得哥煦,随后岳震甫将率领唐军前往华沙。
唐军刚到但泽,打秋风的德国人就来了,德国国防部后勤部长亲自来面见岳震甫,希望他能够匀出一部分弹药和补给来,支援在前线作战的布吕歇尔元帅。岳震甫并没有完全批准,他先是知道了布吕歇尔打造的包围圈被奥地利人跳出来了,不过奥地利人似乎也无意继续向北,而是向南退却。
岳震甫作为同盟军总司令,其权威还大过布吕歇尔,虽然德军规模最大,但是几十万同盟军的补给全部捏在唐人手中,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唐人说话才能算数。
岳震甫调集他手中三十架运…3型运输机,紧急向布吕歇尔补充一部分弹药,但是却没有大举向布吕歇尔部进行补给。他给德国国防部的建议是,进一步发动德国和波兰群众,利用人力的优势,向同盟军补充所需的物资。当然弹药方面,他必须优先保证唐军的需要。
这个决定让不少的德**人都心中不忿,唐军的每个士兵都抱着数百发子弹,炮兵每门大炮都有上千发炮弹,而德军布吕歇尔元帅在南线的士兵平均子弹已经跌落到不到二十发,只有百分之十五的炮兵能够作战。
只有布吕歇尔对于岳震甫的决定高度理解,这并不是对布吕歇尔战术失败的惩罚,也不是看不起德军,进行歧视。实际上,奥地利人已无再战的勇气,而且本身几乎没有什么补给了。本德尔耍了个心眼,故意表现出自己弹药不足,然后集中力量猛攻科希丘什科部波军,终于谋得了一个出路。但是他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奥军为了突围,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弹药,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甚至本德尔的士兵们还没有携带什么食物,他们只能去抢夺附近村镇的居民,而这同样会拖累他们的时间。
布吕歇尔在追击他们,布劳茨在追击他们,科希丘什科也同样在追击,本德尔部已经形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了。
但岳震甫并不认为对奥战争就此结束了,总统白南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消灭普鲁士,给予俄罗斯和奥地利沉重打击,从奥地利手里夺取捷克斯洛伐克,从俄罗斯手中夺取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布吕歇尔原以为岳震甫会从南线抽调一部分德军加入到对俄军和普军的战斗中,但是岳震甫极为自信,他没有抽调德军,而是将没什么战斗力的波兰人民革命军抽调回华沙。实际上这支部队作用不是打仗,而是用来夺取华沙政权,建立国革政府的。岳震甫认为自己手中的27000唐军,加上德军60000名,足以对抗多达十八万的俄普军队。所以分配给布吕歇尔和巴伐利亚军团拿破仑部)的命令就是,追击奥军,夺取捷克和斯洛伐克。
法兰西国际志愿军将会不断地增援进入,所以布吕歇尔倒是不担心兵力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奥地利虽然还有战争潜力,但是在此时紧急动员,加上缺少必要的武器装备,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在上次德意志内战之后,重整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