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效忠于法国,却不是法国人,为了维持波旁王朝在阿尔萨斯洛林的统治,波旁王朝给予了这一地区不少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法国新教合法地位被废除后,阿尔萨斯仍旧允许信仰新教。
波旁王朝给阿尔萨斯…洛林带来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是当地居民对法国人的身份并不认同。他们只是因为法国能提供安全的环境才选择效忠法国,在战乱频仍的德意志,安全是昂贵的奢侈品。
可一切随着德意志革命的胜利而终结了。
一个叫作卡尔?马恩斯的德裔犹太人。从大唐取来了国际主义的火种,并使其在德意志的土地上熊熊燃烧起来。这场战争中,初生的德意志共和国,依靠着国际主义的伟大信仰和自己坚定的勇气,最终击败了两个欧洲强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统一了除勃兰登堡等少数地区以外的德意志地区。
更重要的是,由于德意志国革的先进性,严密的组织和可靠的执行力。再加上一点来自大唐的援助,这场革命极为彻底。也使得成果格外丰硕。平等自由等精神深入人心,如犹太等一直被歧视的民族获得了地位。而且由于有着大唐现成的发展经验以及援助,德国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出现了极大的进步。
这些都使得阿尔萨斯洛林人变得眼热。他们效忠于法国,是因为法国能够给予他们安全保障,而现在法国现在反而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德国强大到可以直接击败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强国,背后还有世界头号强国大唐的支持。那么,成为德国人显然比成为法国人更有吸引力了。
在这个时候,同一民族和同一语言的优势才最终有了一定体现。
在十年前,阿尔萨斯洛林就初步有了一部分人在传播国际主义的思想,德国建国之后,一条莱茵河自然也阻止不了大量承载着国际主义思想精华的小册子来到这里。虽然同时法国大革命思想也在传播中,但是德意志革命的成功似乎给了这里的人们更多的信心,所以加入国革的人也逐渐增多。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国革党相对独立,甚至不隶属于法兰西国革,这也使得他们操作一些事情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当然去法入德这样的大事,必须经过第一国际的点头同意。而德意志国革方面对于阿尔萨斯洛林也有着很大想法,毕竟德国的莱茵鲁尔区拥有大量的煤炭储量,但是却缺少铁矿,发展钢铁行业这一工业核心产业,就瘸了一腿。而洛林则拥有大铁矿,足以使得德国钢铁工业起飞,所以德意志国革从接触阿尔萨斯洛林国革以后,就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希望这件事可以最终实现。
。
635 法德摩擦()
卡尔萨斯洛林发生的一切并不像是一场革命,它并没有太多的暴力,相反很多地方都是顺利地转换阵营的,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和平演变。
这也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阿尔萨斯洛林国革在这一年中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德意志国革自然也没有闲着。首先是当地成立了多家报刊,由于大革命的影响,法国政府对于地方,尤其是对阿尔萨斯洛林这些地区的管控松了不少。这就使得,国革影响下的刊物发表的文章,都带有很强烈的独立立场。
这些报刊在文章中不断地煽动阿尔萨斯洛林居民,选择加入德国,并且力陈加入德国能够为阿尔萨斯洛林带来哪些好处。这些文章很多是来自阿尔萨斯洛林、德国和大唐三个地方的精英知识分子,所以逻辑缜密,而且文理清晰。也许有些地方存在米分饰和夸大的嫌疑,不过大体上还是比较实事求是地介绍了入德的优势。
阿尔萨斯洛林成为法国领土也就是这个世纪的事情,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历史学上认为阿尔萨斯洛林真正认同法国,是在大革命之后,阿尔萨斯洛林人受到了大革命的思想影响,分享跟法兰西人一样的历史情结,从而跟同文同种的德国人反而疏远了。
但此时的情况不一样,法兰西革命虽然进行的早,不过却步履蹒跚,问题重重。德意志革命却提前于法国大革命获得了自己的胜利,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使得阿尔萨斯洛林人开始产生摇摆,更希望能够享受到德意志革命的成果,而不是去和法国人一起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民族和语言的优势自然也是一方面,不过最关键的仍旧是物质上的存在。
在入德的好处和宣传两方面都到位的情况下,一场缺乏暴力又比较平稳的“革命”发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同时。阿尔萨斯洛林的入德行动,还选在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时机点上。
自吉伦特派上台以来,其领导人布里索及其支持者们一直都是以抨击王权的姿态出现的。吉伦特派代表着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经济上支持自由主义,同时也因此在政治上比较亲近大唐。大唐在与法国进行交往的十多年内。一直都是法国最大的投资方,并且与法国资产阶级有着广泛的合作,吉伦特派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是一直支持同大唐展开更多经济上的合作,包括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且执行更开放和自由的贸易政策等。
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布里索和他的追随者们是半点好感欠奉。在1792年春吉伦特派组阁之后不久,吉伦特派立即宣布与奥地利开战。自然。这个宣战是个象征性的,因为法国和奥地利现在并不接壤。原属于奥地利的比利时地区已经由第一国际和德意志国革支持下取得独立,而原来被奥地利权威辐射的西德地区现在属于独立国家德国,两国还在南边还隔着撒丁…萨伏伊王国,想要打仗都很困难。
而布里索又同时在言语上开罪了英国和荷兰,他表示,任何反对法国革命的外国势力,都将遭到法**队的打击,这使得一定程度上,法国面临着紧张局势。严防外**队的入侵。
在这个时间点上,阿尔萨斯洛林宣布以一个联合州的形式,脱离法国。加入德国。
消息一出,首先震惊了巴黎,无论是企图反复的君主立宪派,还是已经掌权的吉伦特派,在野的山岳派,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叛乱十分愤怒。而相对保持安静的法兰西国革,也因为阿尔萨斯洛林国革的关系遭到了攻击,甚至一些民族主义分子还退出了该组织。
法国政府立即动员军队准备进行平叛,同时还要求阿尔萨斯洛林政府立即放弃危险举动。向法国继续效忠。
而此时,在德国首都汉堡。德国总统马恩斯发表公开谈话,欢迎阿尔萨斯洛林加入德国。
法国人不甘示弱。布里索随后在罗兰夫人的俱乐部中表示,如果德国执意接收阿尔萨斯洛林,那么法国将自动与德国宣战。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笼罩了两个欧洲大国,而跟法国和德国都不对付的奥地利以及普鲁士,乃至隔海相望的英国,都对此乐见其成。
依照大唐的立场,其实并不是特别乐于见到法德因为阿尔萨斯洛林的归属而大打出手的。阿尔萨斯洛林国革快速的发展,其实有些出乎大唐方面的预料。白南很清楚,这背后是有着德意志国革的插手的。卡尔?马恩斯在成为德国总统之后,对于第一国际的各项要求仍旧十分恭顺,并且在多方面配合大唐的各种行动。但是难以避免的,德国天然具有成为欧陆强国的潜质,在击败普奥两国之后,德国更是充满了进取心。
阿尔萨斯洛林就成为了马恩斯的一个切入点,绝大多数的德语人口,充沛的工业发展资源,还有战略位置重要性,使得马恩斯暗地里不断地向阿尔萨斯洛林输出影响力,最终在唐人的意料之外,阿尔萨斯洛林国革独立成长起来。
阿尔萨斯洛林去法入德,必然要经过第一国际的点头,也实际必须经过白南的点头。对于马恩斯的野心,白南是能够体会的,马恩斯也足够小心,仅选择阿尔萨斯洛林的绝对德语区,而避开了南锡等以法语为主居民的城市。
在经过审慎考虑之后,白南认可了德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这基于多重考虑,在欧洲人真的把脑浆打出来之前,法国和德国是不可能真正的友好的,所以即便大唐希望维持两国的友好状态,也没有什么可行性。反而,保持两国适度的冲突,而大唐作为居中调停者,显得更加靠谱一些。
而现在法国的情况来看,支持法兰西国革获取政权的机会就相对较小了,所以适度地震慑一下法国人也是有必要的。
。
636 敲打()
同光阁的私宴上,白南正在跟徐道润一起饮酒聊天。作为年龄相仿,性情相投的友人,虽然多年来并不是都在同一地方工作,但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而徐道润等一批当年的青壮年军官,现在都已经是军中的中流砥柱,也是白南在军中最忠实的执行者。
徐道润捻起几粒花生米放入最终嚼着,拿起杯中白酒浅浅地喝了一口,咂摸着嘴说道:“你还别说,咱们大唐山寨了不少国酒,很多味道就是不对头,甚至后来还跑回清国去探访原本的酿酒作坊。就算是本地酿的葡萄酒和伏特加,都比本地酿的白酒更靠谱。唯独我手里这红星二锅头,哪怕穿越过来了,还是这个味儿。”
白南微微笑着,说道:“我高中那会儿正是胆子大的时候,刚开始学会喝酒,下午放学晚自习之前我就去学校外面的超市买一瓶几块钱的红星二锅头,就着晚饭就那么喝了。结果当天晚上喝醉了,被老师们好一顿骂,我老爹好久都没揍我了,还把我揍了一顿,哈哈哈哈。”
徐道润笑道:“没想到你也有调皮的时候,看不出来啊。”
谈到穿越前往昔过往,两人都有些感叹。虽然两人在这个世界中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娶妻生子,更有了辉煌的事业,但是与过去以往的诀别,也是令人心酸的事情。
似乎不愿意沉湎于这种氛围中,徐道润把话题岔到了时事上面,他道:“欧洲那边具体有什么章程吗?”
白南无奈苦笑道:“就阿尔萨斯洛林这件事,我们还真的不太好明目张胆地插手。”
徐道润也是精明,自然理解其中缘故,德国是大唐的小弟。如果大唐不支持德国,自然会让德国不太爽;而法国也是大唐最重要的欧洲贸易伙伴,不支持法国。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果。所以,迄今为止。大唐就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但是第一国际还是批准了这件事。”徐道润说道。
白南点头道:“没错。”
徐道润又道:“我主要会担心,德国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了解过一些情况,利用我们的体制,德国人正在飞速的建立现代工业,虽然相当多的产业我们都有限制,但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那些,德国人做得很好。也不愧是严谨和能干的一个民族。国力的强大,很可能就导致野心的增强,马恩斯这个人看上去像是一个教书先生,但是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是有雄图大略的。阿尔萨斯洛林,说不定就是他的苏台德了。”
二战时期,英法美等国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强迫捷克割让以德裔居民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并打开德国向东扩张之路,祸水东引向苏联。而德国并没有因苏台德就此满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