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得并不怎么正规的德军,防守易北河防线的仅有德军一个不满编步兵师以及两个国际纵队的大队,但火炮的数量却是卡尔一世率领的普军的四倍之多,拥有二百四十多门轻重火炮。这些火炮基本上都是早期唐军使用的制式武器,包括60迫击炮、81毫米迫击炮以及最经典的105毫米榴弹炮,都不是大唐用来骗钱的外贸武器,而是真正的唐军的硬家伙。
郭新也亲身来到了易北河的防线,视察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对于德军的火力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信任,除了来自德意志兵团的老兵组成的专业炮兵,德军中还有一部分炮兵没有经受过太多训练,整体的作战效率和命中能力都略有不足。郭新虽然不在唐军中领兵,但是对唐军的改革和配置也是十分熟悉。唐军在火炮上已经提升了一代,现在唐军炮兵使用的迫击炮、榴弹炮都是在原来穿越带来的火炮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编制规模上也有进一步地提高,比如原本唐军步兵连编制是编制两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排,而现在唐军步兵连已经扩充到了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排,而且步兵班的火力也随着突击步枪化而逐渐增强。步兵营编制上的机炮连也得到增强,2个机枪排装备12挺勃朗宁重机枪,2个迫炮排装备6门81毫米迫击炮。最后旅属的炮兵团,则拥有三个各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以及一个装备155毫米重炮营。
此时德军的火力配置,大体跟建国初期的唐军火力水平是类似的。所以即便兵力上要逊色普军很多,但在火力上存在巨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布吕歇尔认为自己能够凭借弱势的兵力来阻挡住普军的强渡攻势,人力不足用火力来补,也是唐军一直以来的作战理念,被布吕歇尔从大唐军队中带到了德意志来。
尤利乌斯少将在郭新面前还是毕恭毕敬的,现在德军的整个军官体系,基本上都是从德意志兵团中平移过来的,尤利乌斯原本也只是个上校团长,不过由于表现出色,直接被提拔成为了少将,带领一个师的兵力。而面对郭新这个在唐军内部名气也很大的人物,虽然军衔是平吉的,但尤利乌斯也是做足了下属的姿态。
“普军初次的造船渡河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卡尔一世和他背后的腓特烈?威廉二世是都不会就此轻易放弃的,普军一定在酝酿着更加大规模的攻势。其实想来,普军能做出的战术安排也是比较有限的,比较可能的还是利用自己人数规模的优势,同时在多个地点发动强攻,使得我们首尾不能兼顾,最终如果有一个点被突破,普军渡河成功,他们很可能就可以通过这一个点不断扩大战果,最终使得我们的整条防线崩溃。”郭新叙述道。
尤利乌斯是防线的指挥官,他说道:“不管是普鲁士在我们这条防线的任一一个地方开始造船或者架设浮桥,我们的侦察力量都会侦知,那样我们可以像之前一样,迅速地将炮兵转移过去,对他们进行覆盖,从而解除危机。”
郭新摇摇头,分析道:“你说的也没有错,但是普鲁士人虽然死板,但面对这场战斗,也是十分用心的。我们确实可以做到及时响应普鲁士人的造船或者架桥,但是普鲁士人也许会通过尝试逐渐摸清楚我们的调动情况和火力部署。当然如果他们更聪明一点,可以在我们炮兵所不及的地方造船,然后或者用畜力,或者挖掘沟渠让那些渡河小船入河,最终对我们发动全面进攻。我几乎是可以肯定,普鲁士人会选择同时在多点渡河的方式,而这对我们的防守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尤利乌斯也认同郭新的话,道:“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是否需要派遣特战小队泅渡到对岸破坏他们的造船行动?”
德意志兵团在成立多年的时光中,也打造过一支特种部队,执行一些敌后刺探、破坏、爆破一类的任务。这支特种部队现在也正式转隶德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作用却并不小,尤利乌斯也在唐军中呆了多年,自然懂得特种作战的一些关键。
郭新点头道:“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尝试的,毕竟我们无法太过被动的进行等待。要知道,单纯把普鲁士军队堵在易北河的东岸,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上胜利。奥地利人正在向着战场靠近,而且他们的出兵方向是我们的南方,我们没有易北河将他们挡住了,那样一来,我们两面受敌,而且兵力上面临全面的劣势,想要取胜就更加困难了。”
说实话郭新并不喜欢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战役的主动权实际在联军手中。最好的局面是卡尔一世发动的进攻在德军手中受到挫败,而且普军发生了比较大的伤亡和挫败,甚至被震慑,然后布吕歇尔挥师再次击败奥军,那么整个战场情况将会比较有利于德军。但是如果僵持下去,普奥联军完成合流,那么对于德军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了。
573 莱比锡战役 五()
按照预计,奥军需要二到三周的时间抵达莱比锡战场,这场战役于是出现了下面这种诡异的局面:德军希望拖下去因为后方可以武装起更多的军队,参与到战争中来,但同时也不愿意继续拖下去,因为普奥两军会师之后必然给德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普奥联军希望拖下去,因为等到他们把大军集结完成,就能够给予叛军最沉重的一击,但他们也不愿意拖下去,因为国际主义革命的强大之处已经越来越被贵族们所知晓,如果这场革命继续蔓延下去,必然会彻底动摇整个德意志的封建统治基础,即便这次的革命被镇压了,接下来受到煽动的群众会不断地发动新的起义,直到诸侯们彻底灭亡的一天。
在整体的战略上,大方向德军是要击败普奥联军,逼迫他们来到谈判桌上,从而保住初步的革命果实。到战场进行的层面,德军要实现给予普奥联军决定性重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普奥联军基本上是在三个方向,卡尔一世所率领的普军主力在西侧;奥地利陆军元帅荷亨洛赫亲王率领的奥地利军团、波西米亚军团、匈牙利军团在东南侧;符腾堡、巴伐利亚以及奥地利的一部由克勒法伊特伯爵带领,准备从南侧攻入。
本来就兵力有限的德军就不得不同时顾虑来自三个方向的敌人,而且多〖,。。达十数万的敌人,想要在战场上从容将其击破,势必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普军在首次的渡河尝试失败以后,卡尔一世并没有消极地等待援军的到来。而是确如郭新所料。用多种策略复合的方法。企图强渡易北河,对德军进行打击。一方面,卡尔一世组织普军的一部以及萨克森的部队,仍旧在莱比锡以东的易北河河段打造渡船;另一方面,卡尔一世却带领两万多普军的主力,沿着易北河向西北移动,企图在普鲁士控制的马德格堡渡河,然后形成对莱比锡德军的三面合围。彻底击败这一股德军。
德意志共和国控制了汉诺威和易北河西岸的萨克森地区,普鲁士的马格德堡地区实际就形成了插入国革控制土地中的一个突出部。跟随唐军学习和训练多年的德**官们,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布吕歇尔在拿下不伦瑞克之后,虽然带兵继续南下,不过德军第一师两个团也随即进驻不伦瑞克地区。当然这两个团其实并不满编,实际比较有战斗力的,每个团只有一个营。不过,第一师的这两个团很快就靠着吸收当地兵源,扩充到了大约两千多人到三千多人的兵力。虽然大多数的士兵都没有经过太多的训练,不过至少他们在武器上都是得到了德军最优的武器。而且战斗意志比较旺盛。
尤利乌斯在察觉卡尔一世的动向之后,明白要维持莱比锡的易北河防线,就不能让普鲁士人从北部易北河渡河而下,总司令布吕歇尔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一封电报拍到了不伦瑞克,命令那里的第一师52团和55团立即前出,占据普鲁士的马格德堡和斯滕代尔等地。帮助德军作战的还有人民卫队的力量。
战争爆发之后,普鲁士人虽然有意增强边境的防御,不过核心重点还是集结主力,随卡尔一世出征,解救萨克森的危机。毕竟当时德意志各诸侯都在皮尔尼茨,如果德军进展太快,攻破了德累斯顿和皮尔尼茨,那诸侯们显然就危险了。所以卡尔一世带兵南下萨克森也是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如果让卡尔一世选择,他会直接出兵不伦瑞克,从中将南北的叛军截断。
德军52团和55团随即发起了进攻,驻守的普军首次与德军进行了野战。普军在马格德堡拥有四个步兵团,多过德军两个,不过齐整度上不如德军。德军发动的攻势十分突然,普军虽然在此之前,打造了堑壕等防御工事,不过德军和人民卫队的战士们,像是潮水一般无孔不入,从多个方向发动进攻,而且几乎可以说是不计损失,在普军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德军使用大量的自动武器压制住了普军,并且趁夜发动突袭,顺利地吃掉了普军的一个团,随后配合当地起义的农民,将马格德堡团团包围。普军紧急回援,但是再马格德堡城外被德军55团打了一个伏击战,损失惨重,几乎被全歼。
在第一师把炮兵团拉到马格德堡之前,马格德堡就选择了向德军投降,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接到来自卡尔一世的消息,德军截断了当地的通讯,使得守卫的普鲁士人并不知道,他们也许再坚持三四天的时间,就能得到卡尔一世带领的普军主力的支援。
从这场战斗中,德军的一些特点也展露出来了。首先是打法上异常凶悍,这其实在之前也有表现。德军作战基本上不等对手划下道来,就一味地猛冲猛打,而且是特别愣头青的打法。普军的防御其实并不是不好,但是德军居然直接冲击普军防御最坚硬的地方。第二点在于德军拥有数量比较大的自动火力,这也使得他们在发动进攻的时候,很好地压制住了普军,使得冲锋的部队能够直接攻入战壕之中。而只要一点突破了,普军几乎就被全面突破。
缺点也是明确的,那就是德军士兵的作战素质还是比较差的,他们依靠着比较强的火力,以及强大的士气和精神,能够打出士气如虹的战斗,但是其实还是遭受到了一些损失,并且布吕歇尔在之后发现,德军战场上的弹药消耗是很大的。不少士兵在战场上操纵着武器一会儿就把子弹打空了,很多子弹都是在紧张之下一气儿射出的,根本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照这样下去,恐怕德军连一个月都撑不住,弹药就消耗干净了。
当然不管怎样,德军还是成功在卡尔一世抵达前,基本肃清了易北河的西岸,并且炸毁了河道上的大桥,再次让卡尔一世面临了无桥可过的尴尬局面。。
576 莱比锡战役 六()
一向顽强和善战的普鲁士人被嘲笑了,虽然战役打了没有多久,普鲁士一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仅仅是驻守马格德堡的普军四个步兵团被德军吃掉,卡尔一世所率的普军主力并未遭到太大创伤。请访问~猫扑~;有您所有要看的书,但是,普鲁士人多次尝试,多次失败,而且灰头土脸,被全欧洲的人都看在眼里了。尤其是处于同一阵线的奥地利人,虽然近年来已经跟普鲁士缓和,可看到普鲁士吃瘪,奥地利人也有些幸灾乐祸。
甚至利奥